王雨格,陳秉譜
(甘肅農業大學 財經學院,蘭州 730070)
從研究方法來看,國內學者們研究集體林地流轉影響因素的方法既包括定性研究也包括定量研究。定性研究是學者們用來定義問題或者處理問題的途徑,是運用最早的一種方法。陳永富及徐秀英、沈月琴等人早在20世紀末21世紀初就指出了集體林地流轉的一些難點和問題,包括鄉村干部對林地流轉的認識存在偏差、合同不規范、林地資源缺乏科學的評估以及農戶參與林地流轉的積極性不高等問題。徐冬梅、支玲(2010)在申端鋒林權小流轉的基礎上結合其調研經驗,分析林農流轉林權的前提,對影響因素進行歸類,得出林農流轉外部前提的重點在于產權,包括產權明晰與否,產權的保障機制、服務機構是否規范,產權市場化程度的高低以及林業資源自身狀況等方面;林農流轉的內部因素包括林業資源效益狀況、流轉雙方的成本與效益、林農的家庭收入結構及收入水平等方面。
定量研究是定性研究相對的概念,大多運用統計或計量的分析方法。徐秀英和石道金等(2010)在對浙江省臨安、安吉的調查基礎上,認為戶主年齡、文化程度、是否擔任干部、家庭勞動力數量、收入水平等因素對農戶林地流轉的行為具有顯著影響。孔凡斌(2011)以江西省為例,從家庭收入結構差異化角度對農戶林地流出和流入的行為進行研究,認為戶主性別、家庭勞動力數量和家庭結構特征對農戶林地流轉特別是轉出有不同的影響。續繼(2015)以林地地塊為研究對象,認為地塊特征即林地面積、林地性質、林地獲得方式以及林地發生災害與否都對林地流轉有著不同影響。司亞偉、李旻(2016)等通過對遼寧撫順的調研數據,從非價格角度進行研究,總結出影響林地流轉的因素有交易成本、風險、資本、思想和政治因素。
從研究結論來看,學者們得出的結果大致可從宏觀和微觀兩方面進行總結。微觀方面沿用微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即個體經濟單位(此處為農戶)進行分類分析;宏觀方面將作出行為的個體放置于一個整體相關聯相影響的環境中進行分析,通常包括行業背景、政策環境等。
農戶作為微觀研究的主要對象,他們的行為、資源稟賦狀況等(如林地面積、家庭勞動力人數等)對于林地流轉有著根本性的影響。從農戶角度分析問題是十分必要的,學者們針對林地流轉的研究從農戶角度主要集中于戶主特征以及家庭資源稟賦狀況兩個方面,具體如下。
1.戶主特征因素
諸多土地(包括農地、林地)流轉的研究成果認為,戶主對于農戶家庭的選擇無論是在經濟上還是其他方面往往有著主導作用。戶主特征一般包括戶主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以及流轉意愿等。學者們普遍認為,年老的戶主更傾向于擁有土地,因其外出非農就業較困難,同時還有著較為豐富的務農務林經驗,土地是其養老生活的重要保障,故一般不愿將林地流轉出去。而從受教育程度來說,受教育程度高的農戶往往傾向于流轉林地。戶主流轉意愿不僅直接影響著流轉的最終結果,而且受其他戶主特征的影響。通過觀察可以發現,林地流轉意愿更為強烈的農戶大多有過林地流轉經歷、林地合同也更加完整、并且曾經接受過林業科技服務,對林地的價值有著更明確的認識。
2.家庭資源稟賦狀況因素
家庭資源稟賦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農戶人力資源狀況,包括家中勞動力總數、勞動力轉移因素、非農勞動力占比等;二是財產資源狀況,包括收入水平、收入結構等。在勞動力數量方面,學者們有著不同的意見。一些學者認為勞動力數量對林地流轉影響顯著,如續繼(2015)認為,家庭實有勞動力與林權流轉相關,建議勞動力多的家庭參與林權流轉。一些學者則持相反意見,如黃雷(2015)認為,家庭人口或勞動力數量對林地流轉影響不顯著。同時,勞動力流向是受比較利益引導的,當非林收入遠大于林業收入時,勞動力就會發生轉移。眾多學者的研究結果也表明,勞動力轉移(由農村到城市)越多的、非農收入占據農戶收入越大的,其流轉的可能性就越大。
在收入水平方面,農戶家庭總收入對林地流轉有著一定影響。一般來說,對于總收入水平較高的家庭,林地流轉變現的必要性和急迫性欠缺,故其較少將林地流轉出去。而從林地流入來看,越有資金儲備的農戶(家庭收入高的)越有能力將林地流入。王波、呂士福(2017)等認為,因為林地流轉收入在家庭總收入的貢獻較低,所以家庭總收入越高的農戶對于流轉積極性越低。在收入結構方面,學者們認為若收入結構中非農收入的占比越高,林地流出的可能性也越大;如果農戶能從林業經營中獲取較大收益時,其通過轉入林地獲取更多收入的意愿也更強烈。對農林收入依賴程度高的農戶轉出林地的可能性會比較低,轉入的可能性較高。
宏觀因素是指林地流轉的外部因素,包括經濟、政治和社會各方面的因素。林地流轉的最終結果除了受到自身微觀因素的影響外,也受到政策引導和制度規范以及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
1.林業政策、制度因素
從林業政策和制度規定角度來看,林地流轉受到林業體制的規范和林業政策的引導和限制,林業政策和制度對農戶的林地流轉行為產生影響。建國初期的以木材生產為目標的林業政策影響著當時的林業建設和林業發展,以至在速生豐產林上投入了大量力量。在“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時期,雖然森林資源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但是一些及時、正確的政策發布調整,對林業資源開發建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在改革開放后,我國林業政策從以木材為重變為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并重,林業進入高效市場化發展。
2.流轉市場發展程度因素
市場是連接交易雙方的媒介,影響著交易行為,林權的順利流轉離不開市場運行。市場的職能完備與否和地區經濟水平的高低程度對林權流轉有著一定影響。市場職能越完備,如信息更加公開、操作越規范時,越能促進林地流轉。在林權流轉市場中,林權流轉中介組織的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信息的流通、流程的規范和管理,對林地流轉能產生一定影響。文彩云、李揚等(2015)通過對集體林權流轉現狀、成效的歸納分析,提出應加快建立全國統一的林權流轉市場誠信數據庫和監管服務平臺的意見。王波(2018)等也認為,林地流轉程序的便利程度以及是否參與林地合作組織對林地流轉有著正向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