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 勇
(西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成都 610039)
當前我國農村經濟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巨大進步,但鄉風文明建設相對滯后,沒有真正有效地扭轉農村道德水平滑坡的不利局面。具體表現為:社會誠信缺失、拜金主義盛行;組織渙散,集體主義弱化,缺乏公益觀念;一些人好逸惡勞、不思進取,以爭當貧困戶為榮;虛榮心強、盲目攀比,通過婚喪嫁娶斂財;家庭解體,離婚多發,虐待兒童和遺棄老人時有發生;家族宗派勢力抬頭,挑戰基層政府權威,沖擊正常的社會管理秩序;犯罪現象增多、村霸頻現、黃賭毒風行;迷信泛濫、宗教勢力抬頭,邪教趁虛而入;破壞農村生態環境,亂扔垃圾和亂排污水,導致環境污染加劇。
分析其原因,既有近代以來西方文化的沖擊、1966—1976年十年間“文革”對傳統文化的破壞,又有改革開放以來市場化和城市化的影響,以及農村傳統生活方式加速解體、優秀傳統文化逐漸失去存在的土壤的影響。而直接原因有以下四個方面。一是基層政府對鄉風文明建設重視不夠,管理主體缺位;二是經費不足,農村文化陣地建設滯后;三是鄉村精英流失,鄉風文明建設主體素質偏低、人力不足;四是鄉風文明建設的方式方法簡單,農民認同感和參與性較低。
如何解決上述問題,從根本上扭轉農村道德滑坡的不利局面,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筆者認為,可以通過督促基層政府認真履行職能、加大經濟投入、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引進外來人才和幫扶農村新鄉賢來解決部分問題。但最為關鍵的是,可借助家規家訓這一內生性道德資源來尋求突破,使鄉風文明建設由政府主導型建設向內生型建設轉化,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家規家訓作為我國古代以家庭為核心的道德教育形式,已有3000多年歷史。家規家訓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受到社會各階層的重視,在歷史上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家規是要求家人和族人行事的規定,是關于家庭關系與社會活動的具體規范;家訓是對家人進行道德教育的訓誡,是家庭核心價值觀的集中體現。二者是立論者的人生感悟和社會經驗總結,是所有宗族成員必須遵守的行為準則和道德規范。二者常常互通互現但又各有側重。家規具有一定的強制性,將道德上升到法律高度,是家法;家訓則偏重于勸導,語言相對親切柔和。家規家訓多存在于族譜中,二者共同構成了我國的家教文化,促成良好家風的形成。
經過幾千年的歷史演變和沉淀,我國傳統家規家訓雖層出不窮、內涵豐富,但呈現出一些共通性:在立論上,大多以儒家倫理道德為宗旨,兼容佛道思想,建立起以宗族為核心的處世哲學和治家規范;在目標上,主要從愛護子孫、傳承家風和繁衍家族的角度出發,以培養忠君愛國、道德完善、勤于生計的后人為目的;在范圍上,從個人修身治學、家庭關系、宗族規范到鄰里鄉黨、國家社會,無所不包;在內容上,主要包含中國傳統道德的仁、義、禮、智、信“五常”和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德”;在表現形式上,體裁靈活,以詩歌、散文、書信為主,多引用名人名言和典故,為后人樹立做人典范。
歷史上廣為流傳的家規家訓多為杰出人物所作,其社會影響力遠遠超出本家族的血緣范圍和地域限制,成為全社會普遍認可和學習的范本。其中以諸葛亮《誡子書》、顏之推《顏氏家訓》、《包拯家訓》、朱熹《治家格言》和《曾國藩家書》等最為突出。
家規家訓自誕生起就成為家庭與社會連接的紐帶,有著道德、法律、教育和經濟發展等多種功能。其主要功能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規范家庭倫理,促進家族內部和諧。家規家訓的首要功能是“齊家”,重視對家庭的規范和控制。家庭作為社會的細胞,必然要接受外在的社會控制。同時,為了維護家庭內部和諧并養成良好家風,還必須有家庭內在的控制和治理。古人認為,家是國的基礎,國是家的延伸,治家的道理與治國的道理是相通的,《周易·家人卦》就有“正家而天下定矣”的認識。
二是培育儒家傳統道德,提升個人修養。家規家訓的次要功能是“修身”,認為“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注重家庭教育與社會穩定的關系,強調個人的道德完善。家規家訓從儒家“修齊治平”的理想出發,把家庭作為道德培養的基本場所,重視立志求學、謹慎交友、積善行德、孝悌忠信和勤儉節約。并以此為基礎推廣到社會其他領域,從而有利于實現社會的長治久安,如周公告誡侄子成王、孔子庭訓等。
三是增進鄰里關系,穩定社會秩序。家規家訓的重要功能是“睦鄰”,強調和諧的鄰里關系。家庭之外有宗族和鄉黨,與家庭互動密切、休戚與共。家規家訓要求宗族內部應該相互扶持、患難與共,主張鄰里之間應該相互體諒、唇齒相依、和睦共處,強調“遠親不如近鄰”。如果宗族內部或鄰里之間出現困難應積善行德、扶危濟困,出現矛盾糾紛則予以及時調解,對于恃強凌弱、破壞宗族內部和鄰里關系的做法則予以嚴懲。家規家訓縮短了政府與百姓之間的距離,強化了法律在基層社會的執行力,促進了宗族內部、鄰里關系和諧,緩解了社會矛盾,起到了穩定地方社會秩序的作用。如范仲淹要求族人“憐恤孤寡貧”,創辦救濟貧困族人、接濟災民的范式義莊存在了800年。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家庭穩定則是社會穩定的前提。重視家庭問題,培育良好家風,直接影響著社會風氣乃至全民族的道德品質。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在不同場合強調家風,并指出,“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發揚光大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家規家訓所蘊含的優秀傳統文化,對于培養一代代中華民族發揮過巨大作用,在當今時代仍然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鄉風文明建設的本質就是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徹到農村中去。家規家訓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著內在的傳承關系,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重要思想來源之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倡導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正是對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繼承和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認真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弘揚優秀的家規家訓有助于在全社會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對于當今社會良好風氣的培育有著助推作用,是鄉風文明建設可以借助和大力開發的寶貴資源。
如果鄉風文明建設僅僅是自上而下的道德說教,沒有與農民喜聞樂見的中國傳統文化以及他們的思想觀念和生活觀念相融合,就得不到廣大農民的認同,就無法真正落地生根,無法有效地重建農村的道德文化。家規家訓是中華民族文化心理長期積淀的產物,在廣大農村具有較大的影響力,能夠得到農民的普遍認可和遵循,應予以重視和大力挖掘。將其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結合,就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農民的心靈,塑造農民的品格,提升農村道德水平,助推鄉風文明建設。
具體來說,當前農村保存有大量的家規家訓和家族祠堂。農民大多聚族而居,平時守望相助,發生災害則相互救助,具有潛在的認同基礎。家規家訓因創立于祖先,文樸義豐、情理交融,容易為家族成員接受和遵循。而祠堂等公共建筑定期舉行祭祖活動,對家規家訓進行展示,有利于增強農民的認同感和責任心,從而樂于接受道德規范。就以農村存在的遺棄、虐待老人問題而言,將弘揚傳統孝道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結合起來,提升農民對父母的感恩之心和社會責任感,與法律法規和鄉規民約相結合,在基層政府和村民的輿論監督下,能夠減少乃至消除這一社會問題。
社會治理離不開道德建設,道德建設可以減少社會治理的成本,增強社會治理的實際效果。家規家訓將溫情化管理與強制性懲戒有機地起來,對當前的國家治理仍然有著借鑒意義。就鄉風文明建設而言,家規家訓以孝為核心內容,并由孝擴展為“五常”和“八德”,這些傳統道德可以起到協調家庭內部關系、促進社會和諧的作用。同時,可以增強農民的法制意識,彌補基層社會管理的盲點,從而有效地管控社會,減少鄉風文明建設的社會成本。如當農村個別家庭遭遇困難,通常會首先求助于本宗族中的社會精英成員,這些成員往往為了維護家族聲譽會及時予以資助,體現了家族成員間濃濃的血緣親情和天然的管理效能,反映出農村基層群眾的自治和自救能力。
家規家訓在鄉風文明建設的進程中能夠起到正面的幫扶作用,但是由于其所具有的歷史局限性,對其傳承時應該注意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科學辯證地認識家規家訓
傳統家規家訓是封建社會的產物,體現的是封建時代的社會意識,無疑也帶有封建時代的社會局限性,沉淀了較為濃厚的封建思想,如尊卑等級、愚孝愚忠、包辦婚姻、迷信盲從、明哲保身、重男輕女、重仕農輕工商等封建糟粕,義務多、權利少、缺乏民主意識等缺陷。為此,對于弘揚家規家訓,應防止走極端,從全盤否定轉化到全盤肯定,對其進行無差別地吸收和繼承。應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辯證思想和科學態度來對其進行甄別,去除其封建落后思想,使其受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塑造出適應當代社會的新型價值取向和規范。
2.注重宣傳方式和手段
家規家訓的弘揚,并非簡單地照搬古人,也不僅僅是在宗祠里的祖宗牌位前朗誦家規家訓,而是要注意其宣傳方式和傳播手段,多渠道、多領域地進行宣傳。應對其進行現代詮釋,植入當代法律法規和道德風尚,將其融入到生活的細節之中,結合農民喜聞樂見的鄉土文化和歷史典故,通過歌謠和戲曲等方式進行傳播,并通過電視、網絡、報刊、雜志和宣傳欄等多種媒介進行宣傳和解讀。
3.防止宗族勢力復活
在弘揚家規家訓的過程中,應注意其所具有的宗法性、血緣封閉性和地域狹隘性等局限,剔除其落后的宗法意識,結合現代文明樹立法制觀念和公民道德意識。應防止某些不法之徒借弘揚傳統文化、推廣家規家訓之機,跑馬圈地、大肆攤派、大修宗祠、拉幫結派、肆意斂財,并以宗族勢力介入社會公共事務和民間糾紛,以群體性暴力對抗法律和社會秩序,從而影響社會的穩定和發展。
盡管時代變遷,中國家規家訓并沒有過時,仍然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將家規家訓中的傳統美德與當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機地結合起來,科學辯證地運用到鄉風文明建設當中,可以有針對性地解決農村道德水平滑坡問題,從而提高村民道德素質,加快鄉村振興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