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 嬌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管理學院,上海 201620)
最低工資作為政府對收入分配進行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在促進收入分配公平、建立和諧勞動關系及保障低收入勞動者合法權益等方面作用重大。因而,最低工資標準也一直是學術界及相關政策制定者持續關注的熱點話題。目前我國最低工資標準的制定多以地方政府為主導,各地方政府的“因地制宜”導致全國最低工資標準制定的考量因素和制定機制缺乏統一性。作為我國最早實施最低工資制度的城市之一,上海市最低工資標準的調整幅度和頻率均領先于我國其他省、市、自治區。近年來關于上海市最低工資標準的研究多以影響因素、經濟效應及適度水平測算為主,對上海市最低工資標準現狀的相關研究較為欠缺。因而,本研究將梳理現有相關文獻,并對上海市最低工資標準現狀進行較全面剖析。
有關最低工資標準的研究,一直以來受到國內外學術界廣泛而持續關注,現有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幾方面。一是就業效應研究,如任玉霜等(2016)[1]基于空間面板Durbin模型就最低工資標準對失業的影響進行研究;二是減貧效應研究,如Sabia等(2010)[2]就最低工資標準對貧窮的影響問題進行了探究;三是出口效應研究,如Gan等(2016)[3]研究了中國最低工資變動與企業出口行為的關系;四是工資效應研究,如馬雙等(2012)[4]對最低工資與平均工資的關系進行了研究。
現有研究中,針對上海市最低工資標準相關成果則主要集中在影響因素研究、適度水平測算、收入分配效應等方面。如楊蓮秀(2014)[5]實證探究了上海市最低工資標準的影響因素;李艷等(2012)[6]運用ELES模型對上海等四大一線城市最低工資標準進行了測算;權衡等(2011)[7]對上海市最低工資的收入分配效應進行了實證分析。
基于文獻回顧發現,最低工資標準相關研究已有豐富研究成果,然而對上海市最低工資標準相關研究成果較少,尤其是對于上海市最低工資標準研究現狀、發展現狀等方面還缺乏系統總結。基于此,本研究從總體概況、三條社會保障線以及最低工資與失業保險、最低生活保障比率關系等三方面對上海市最低工資標準的發展現狀進行探究。
基于1993—2018年間上海市最低工資標準相關數據整理分析發現,從1993年開始實施最低工資制度直至2018年,上海市最低工資標準已從最初的每月210元增長至每月2 420元,25年間總體呈現逐年增長趨勢,年均增長率達10.27%,年度增幅最大為1999年的30.15%,而2009年相較于2008年保持不變。
為保障城市貧困人口的基本生活,我國相繼建立起了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失業保險制度與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前兩者實現并軌后產生了最低工資制度。自此,最低工資、失業保險與最低生活保障一同構成了上海市三條社會保障線。整理1993—2017年間上海市三條社會保障線相關數據并剖析各保障線變動趨勢后發現:第一,從增長趨勢和調整頻率來看,上海市三條保障線自建立以來其標準皆呈現不斷上升的趨勢,且最低工資標準每年至少調整一次。第二,從三條保障線的大小和增長幅度來看,其關系為最低工資標準>失業保險>最低生活保障標準,2000年初及以前三者增長緩慢,且增幅不明顯。2004年以后最低工資與失業保險、最低生活保障的比例逐漸拉開,最低工資標準的增幅明顯高于后兩者。
如果最低工資與失業保險間的待遇水平差距不合理,則會產生福利轉移或替代效應,最終導致勞動者產生逆向選擇。2003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在關于印發《上海市小城鎮社會保險暫行辦法》的通知中明確規定,失業保險標準不得高于最低工資標準,不得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標準。2011年我國《社會保險法》取消了失業保險上限的規定,將這一標準改為由各省、直轄市及自治區政府確定并不得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王國洪、楊翠迎(2018)[8]運用空間誤差模型分析了關聯社會保障待遇標準及梯度對勞動就業行為的影響,認為三條社會保障線合理的待遇梯度應為:最低工資標準占最低生活保障的3倍及以上、占失業保險的1.43倍及以下,失業保險占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2倍及以上。通過探究1993—2017年上海市最低工資標準與失業保險比率變化趨勢發現,2003年以前上海市最低工資占到失業保險的1.43倍及以下,2004年起這一比例逐漸增大,自2011年社會保險法取消失業保險上限后,二者比例開始呈逐漸下降趨勢且在1.43左右浮動。因而可以斷定現階段上海市最低工資標準與失業保險的比例正逐步趨于合理。
最低工資與最低生活保障的比率是判斷最低工資是否適度的重要依據。比率太小則不利于促進勞動者就業積極性,使得勞動者領取最低生活保障金的效用大于去工作領取最低工資的效用,催生“養懶漢”“搭便車”現象的發生。反之,則會激發勞動者就業積極性、增加就業政策的就業推動力。據2017年上海統計年鑒數據顯示,2016年上海市平均每戶2.68人,且自1992年起,上海市平均每戶都在2.68~2.99人之間。假設一個家庭中僅有一個勞動力,且領取的是最低勞動報酬,即最低工資,那么該勞動者的最低工資水平則需要至少滿足這三口之家的基本生活。因而,上海市最低工資標準與最低生活保障線的比率至少應該在3.0左右。基于上海市最低工資標準與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比率變化趨勢分析可知,一方面,1993—2017年間,上海市最低工資標準與最低生活保障線之間的比率在1.42—2.56之間,未及3倍的理論值,說明現階段上海市最低工資標準保障水平偏低,與最低生活保障關系不協調,未能有效保障勞動者及其家庭成員的基本生活;另一方面,上海市最低工資標準與最低生活保障線的比率雖然偏低,但近年來二者比率呈現出不斷上升的趨勢,說明保障水平在不斷提升,上海市政府在協調二者關系、保障低收入勞動者及其家庭成員的基本生活方面做出了積極努力。
本研究基于現有相關研究成果梳理,從總體概況、三條社會保障線以及最低工資與失業保險、最低生活保障比率關系等三方面對上海市最低工資標準現狀進行探究。研究發現,自2011年社會保險法取消失業保險的上限后,上海市最低工資標準與失業保險的比例逐步下降且趨于合理;最低工資標準與最低生活保障線比在1.42—2.56之間,未及理論值3.0,因而現階段上海市最低工資標準與最低生活保障關系不協調,保障水平仍然偏低。基于上述研究結果,本文提出以下建議:首先,應適時地協調上海市最低工資標準與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待遇梯度,以改善目前二者比率偏低、不利于調動低收入勞動者就業積極性的現狀。其次,在制定與調整最低工資標準時應綜合考量多種因素,加快構建最低工資標準適度性的評價指標體系以兼顧最低工資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最后,可嘗試研究建立最低工資標準的自動調整機制,將上海市最低工資標準與關聯經濟指標的模型掛鉤,以減少標準調整時的主觀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