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太湖學院
受到市場經濟的影響,我國開始實行金融體制的改革,大量外資銀行進駐國內市場,為我國農業銀行的發展帶來巨大的壓力。以蘇南農村商業銀行為例,由于受到發展區域與大型銀行的雙重打擊,蘇南農村銀行的業務范圍始終狹窄,且服務對象存在單一化特征,對此,我國還需加強對農業銀行經濟效率上的研究。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農村經濟體制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大量農民前往城市務工經商,逐漸形成完整的產業鏈,農村的經濟也逐漸實現了從農業到第三產業的轉移。蘇南農村的經濟水平逐漸發達,人均GDP持續上漲,在全國GDP中占有重要的比重。近年來,我國提出建設新農村的設想,并不斷加大對農村建設的投入力度,此舉也加快了農村產業的結構的轉變,蘇南地區農村也不斷顯現出非農業發展的端倪,這種發展趨勢也使得蘇南農村地區的商業銀行得以快速發展。
與其他地區相比,蘇南農村的商業發展迅速,農副產品逐漸實現商品化,農業在該地區只占有很小的比重,近年來,在豐裕的經濟條件下也實現了集約化與規模化管理。農民搖身一變成為企業家,鄉鎮企業的發展勢頭正旺,逐漸成為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重要場所。傳統的農村信用社已經無法滿足現代農村的發展要求,為了求得進一步發展,農村信用社應當改制為農村商業銀行,為農民創建更加廣闊的市場[1]。
在過去,蘇南地區主要依靠農村信用社、郵政儲蓄銀行以及保險公司等實現資金吸收,這使得資金的分流眾多,為農村經濟發展帶來了極其不利的影響。相比于發放貸款的數量,農村金融機構吸收儲蓄的速度更快,且商業銀行長期背負著支農的沉重包袱,更不利于當地中小企業的發展,這些因素都促使蘇南地區加快商業銀行的建設。
近年來,蘇南地區的農業經濟呈現出規模化發展的勢態,各金融機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諸如興業銀行、交通銀行等相繼在蘇南開放,嚴重的阻塞了農村信用社的發展道路,在這種局面下,信用社改制成為了必然的選擇。
江蘇省位于長江下游,與浙江、上海等城市相接壤,擁有得天獨厚的經濟條件。早在2000起,蘇南地區的農村信用社就取得了飛速的發展,資本總額達到202.86億元,數量可觀,為農商銀行的成立奠定了有力的基礎。農村信用社的主要服務對象為農民,與其他金融機構相比,信用社的產品結構單一,業務范圍狹窄,無法適應新農村的發展需求,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金融進入多棲發展的局勢,農村信用社最終也將被商業銀行所取代。
蘇南農村商業銀行自成立以來,始終以“防風險,保增長”為主要原則,并取得了良好的經營業績。商業銀行為中小企業提供了投融資渠道,促進了農村產業結構的優化。筆者對蘇南地區江陰、無錫、昆山、常熟等地區農村商業銀行進行調查發現,所有農行的不良貸款率均在2%以下,且資本充足,發展勢頭良好。蘇南農業銀行為了順應市場經濟的變化,采取有效的方法,不斷的增強自身的資金實力,并進一步的擴大市場份額,為當地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蘇南地區農村商業銀行得以快速發展的原因在于,他們有力的抓住了當地的資源優勢,結合國家政策,以支持生態農業的發展為主要向導,在此基礎上進行農業結構的調整,一切以農業為發展前提。開展示范性農業的建設,加大對生態產業園、龍頭企業等支持。此外,農商行還進一步擴大的扶持范圍,對于市內有經濟能力的貧困戶,在保證其信貸信譽的同時,也為其開放扶貧貸款。受到認知水平與環境因素等影響,農村企業沒有貸款風險意識,普遍帶民間信貸機構進行借貸活動,這使得農商行的信貸率相對較低,對此,蘇南地區農商行簡化了農村企業的貸款手續,并降低了貸款成本,鼓勵農企進行小額貸款。加強對農企檔案的管理,有效的解決了農村貸款難問題。
近年來,農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個人金融的需求也不斷擴大,蘇南農商行緊跟時代步伐,優化產品結構,實現業務創新,為農民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例如,常熟地區自2009年起,開發了新農村安居房貸款,廣泛的受到政府與當地農民的好評。此外,股權質押貸款等新業務的出現也為農企的投融資開拓出新的渠道,這些改革與創新的舉措也推動了蘇南農村商業銀行的健康發展[2]。
為了尋求更好的發展,蘇南農村商業銀行不斷的創新經營與管理理念,改善融資方式,提高自身的競爭力,從各地引進大批的金融投資者,以股權合作的形式,不斷求得自身的壯大。隨著金融“南水北調”政策的提出,江蘇省城鎮銀行開始與蘇北地區的農商行合作,加大對蘇南經濟的投入力度,使蘇南地區商業銀行的業務面積不斷擴大,各行相互連接形成大面積覆蓋網絡,為跨區域經營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股權的分散與集中都會為銀行的發展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一旦股權過于分散,就會導致股東各自為政,董事會內部分崩離析,員工的經濟行為也無法受到有效的監督。相反,股權過于集中則會導致權力落在少數大股東手中,大股東通過企業的運作謀取暴力,而其他股東只能分配到微薄的利益,董事會內部發展情況極其不平衡,很容易出現道德上的風險。因此,農商行應當保證股權的適度集中,明細股東權責,從而不斷提高銀行的經營效率。
此外,股權性質對于銀行的經營效率也會帶來一定的影響,與自然人股東相比,法人股東對于銀行的經營活動表現出更大的積極性,在法人股東的引導下,銀行的經營效率也會更高。此外,員工持股對于銀行未來的發展具有更大的優勢,可以有效的提升銀行的競爭力。但在實際分配過程中也應當注意比例問題,采取適中性原則,防止因持股比例過大而造成的內部控制問題。
商業銀行的市場份額直接決定其績效。筆者通過一系列研究發現,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只有在保證自身占據較大的市場份額且實現產品差異化的雙重保障下,銀行才能夠獲取到超額的利潤。因此,農商行需要不斷的擴大市場份額,以此來獲得更大的競爭優勢,在此基礎上不斷的降低成本,進一步提高自身利潤。
業務創新是現代社會發展的核心,市場經濟動蕩不安,為了不斷的迎合社會發展需求,商業銀行就需要對自身的信貸制度、業務流程與產品結構等作出創新,創建透明化的交易環境。中間業務就是一種新型的銀行業務,其發展水平與銀行的管理制度間存在著直接關系,由此可見,蘇南地區的農商行想要獲得進一步發展,就需要創新發展意識,制定科學的管理方法,不斷的提高經營效率。
自2000年起,江蘇省地區提出了改善農村信用社發展現狀的相關政策,并在多地建立起信用社改革試點,常熟、江陰以及張家界等地的農商行應運而生。2003年,江蘇省迎來了新一輪的農村金融改革,昆山、無錫、曹陽等地也迎來個第二批農村信用社改制。受到不同環境與時間影響,銀行所積累的經驗與發展計劃也有所不同,由此可見成立時間也應當成為衡量農商行經營效率的主要因素[3]。
雖然近年來,蘇南地區的農商行取得了飛速的發展,但與城鎮銀行相比,其服務水平與科技含量都相對不高,無法滿足不同客戶的需求,因此,為了實現蘇南地區農商行的進一步發展,政府及有關部門應當加強對銀行的投入力度,使農商行能夠建立起以科學技術為導向的服務體系,加大對信息化技術的利用,構架完善的信息化服務系統,不斷的提高自身的競爭力。
隨著信息化技術與素質教育的發展,農民的文化水平不斷提高,對于銀行提供的服務也有了更全面的了解,為了滿足不同客戶的需求,農商行應當不斷的實現業務與產品上的創新,為客戶提供應收賬款質押貸款、倉單質押貸款、并購貸款等多項服務,實現自身全面發展。
此外,中間業務也應當成為農商行的重點發展項目,建立起網上金融服務平臺,為更多客戶提供存儲便利,拓展第三方支付業務,并拓展代付代繳業務與理財業務,不斷完善銀行服務項目。
農商行應當采取有效的辦法,協調好內部的委托代理關系,使經營者與所有者間能夠權責明晰,實現酬勞的有效分配,充分的發揮董事會的作用,構建以經理層負責管理,以董事會負責監督的健全管理體系,保證銀行的正常運作。
針對不同的業務情況以及市場需求,對股東結構進行適當的調整,使股權能夠保持適當集中,既要提升股東的管理與監督積極性,又要防止內部控制的情況出現,保證內部治理結構的健全。
銀行應當結合各崗位的實際工作情況制定工資標準,對不同層級員工的薪水進行適當的調節,一方面要實現對員工權力的約束,另一方面提升了崗位的可創造價值。
農商行想要實現內部的有序運行,就要不斷的對業務流程進行改造與創新。農商行的主要服務對象為農民,因此應當對傳統的業務路程進行優化改造,以此來吸引更多的客戶。銀行應當以農民迫切需要的服務為核心業務,結合當地的未來發展趨勢,重新制定金融發展計劃,加大對核心業務的投入力度,將一些勞動密集型以及科技含量高的業務外包出去,為其他公司創造發展的機會,同時也能夠實現社會資源的平均分擔。如此一來,農商行不僅能夠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更能夠加快核心業務的發展,不斷的提高自身的核心競爭力。
市場經濟環境千變萬化,金融市場的競爭更是愈演愈烈,農商行若不加強對自身的風險管理,很可能被競爭的洪流吞噬。因此農商行應當高層管理人員應當強化員工的風險管理意識,樹立起健全的風險管理體系,加大培訓力度,讓員工意識到經濟風險對銀行的威脅[4]。
農商行應當引進與培養更多的風險管理人才,做好基礎建設工作,設立專門的風險管理部門,建立起信息化風險管理系統,利用現代科學技術進行風險評估、分析與預防。與此同時,管理人員應當從風險計量、風險識別與風險監測三方面出發,結合銀行發展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風險控制措施以及風險預警指標等。確保當各類風險出現時都能夠積極應對,有效的降低風險帶來的損失。
綜上所述,本文通過對蘇南農村商業銀行的發展現狀進行分析,了解到蘇南省農商行的資產具有流動性特點,為了有效的改善農商行經營效率低下的問題,銀行自身應當增強自身的風險管理意識,實現業務創新,積極的應對金融市場的變化,為我國新農村建設創造更好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