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嶸
(山西工商學院 商學院,太原 030006)
供給側改革的提出具有重要意義,主要是為了解決產能過剩問題,從而將落后產能淘汰,推進供給結構實現更合理的調整,從而實現結構的優化,最終推進供給側能更好地與需求側相適應。而在此背景下,我國校企合作的現狀也并不理想,存在諸多不足,仍舊存在發展不均衡的結構性問題,因此,在供給側改革的不斷推進下,校企合作也獲得了發展的新思路,實現校企合作的不斷推進對于高校和企業而言都具有重要意義,能夠有利于解決校企合作過程中所面臨的難題,有利于校企合作實現新發展,開拓新路徑,是校企合作的重要任務。
對于校企合作而言,其在辦學過程中面臨的諸多難題與其不重視立法工作、法律法規不完善具有重要關系。因此,在供給側改革背景下,校企合作應當不斷深入,做好立法工作,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的相關經驗,實現法律法規的完善。以西方國家為例,首先是德國的“雙元制”,德國于1869年實現了《強迫職業實習教育法》的頒布,而從這一法律頒布后,德國在之后的立法工作中也都為校企合作問題制定了相應的法律法規,明確了校企校企合作中二者各自應當承擔的責任及義務,對二者都做出了明確的要求,從而也被視作校企合作的典范。而以美國為例,美國于1862年開始頒布針對校企合作的相關法律,頒布了《莫雷爾法案》,而在此之后,美國先后頒布的相關法律法規,多達30個,此類法律法規幾乎涵蓋了職業教育的全部內容,對企業與學校同樣也做了明確要求。其中《從學校到工作機會法》這一法案中明確說明,企業與學校是合作關系,因此二者就應當以一同工作為準則,以實現良好合作為目標,而學習活動的延伸任務則應當由企業來承擔。從西方國家的做法我們可以知道,立法工作是校企合作實現新開拓的必要,是實現教育工作良好發展的當務之急。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針對于校企合作的相關法規相對較少。另外,相關的立法工作與西方國家相比,起步較晚,并不成熟。我國關于校企合作問題的眾多法律法規往往只規定了一般的要求,沒有做好職責的明確,法律法規中往往只規定了要求的條款,卻沒有列出相應的處罰條款,因此,其在實際中難以落實,對于校企合作發展而言,相關法律法規在現實操作中存在指導性差、難以操作運用等問題,從而難以實現對現實問題的解決。因此,要想實現校企合作的新開拓,就需要在立法工作中做努力,在即將頒布的新法律法規中應當針對學校與企業,做好責任的分工以及相關權力的明確,做好相關規定,從而實現法律法規的進一步完善,推動校企合作實現更為良好的發展,為其未來發展提供法律保障,做好內部鞏固。
要想推動企業主動參與到校企合作中,就需要積極利用稅收政策,從而將其調節作用實現最大限度的發揮,提高企業的自主性。第一,應當制定稅收減免政策。在校企合作的過程中,地方政府應當采取相應措施,為主動參與到校企合作中的企業提供一定的福利,例如為其提供基地及適當地減免一定的稅收,從而有效地激發企業的積極性。例如,在進行企業所得稅減免時可以選擇減免一定比例,針對企業為學生支付的實習費用,政府在征收其所得稅時應當做好稅前的減免措施,對于其中超出的部分也應當選擇扣除。另外,由于企業參與校企合作時往往需要添置一定的教育設備,對于此,政府在收稅時應當給予一定的優惠,可以選擇實施限額稅收從而來實現對優惠的抵免。此外,企業在參與校企合作辦學過程中往往需要為學生提供相關的培訓,也需要投入大量資金到技術研發中,對于此類費用開支,政府也應當給予其一定的優惠,實施稅收的減免。第二,加大對企業回報制度的重視,積極研制相關制度。企業回報制度實際上指的就是在校企合作辦學的過程中,企業在參與投資時可以從其中獲得一定的收益、合理的回報等,要實現這一制度的推行可以以《民辦教育促進法》為依據,該法案中也對此做出了明確的規定。企業在參與校企合作辦學的過程中可以依據相關法律規定獲取一定的回報,政府主管部門有權利對這一回報做出規定,規定其回報的上限,而學校應當以此上限為基礎,從而分析學校年度收益,根據相關報告做出合理判斷,上報相關教育部門,通過審批后給予企業合理的回報額。而對于企業而言,在獲得一定的回報收益后應當依據相關法律規定,積極向稅收部門進行所得稅的繳納,而如果企業選擇將其所得的收益再次投入到教育發展中,用于校企合作辦學投資中,則可以以相關收稅法律為依據,獲得免稅優惠。第三,對企業行為做出一定的規范要求,即企業參與校企合作應當遵守的規則。如若企業積極參與校企合作辦學,政府應當以相關法規為基礎,積極為其提供政策及資金上的優惠與扶持。此外,政府除了選擇減免其相關稅收及給予其政策扶持外,還應當幫助其實現資金投入問題的轉變,即將其投入的資金計算到其成本支出中,而不是作為其利潤支出,為企業提供一定的財政撥款扶持,或是實現企業與政府聯合投資等。而對于企業而言,企業在獲得優惠的同時,還應當積極遵守相關法律,承擔好相關職責,將資金投入到教育培訓中,投入到教育設備的添置中,確保資金的合理利用。
當下眾多校企合作辦學普遍存在諸多不足,眾多校企合作辦學往往難以發展,最終失敗,主要原因之一是體制機制不合理,以及學校與企業二者之間存在利益爭執等。對于校企合作而言,其要實現良好的合作與同步的發展,就需要重視體制機制問題,運行機制的好壞對于校企合作辦學的發展而言十分重要,決定著校企合作辦學的成敗。第一,要想擁有一個良好的運行機制,就需要創新運行體制。要實現運行體制的創新可以選擇借鑒高職教育的初期模式,即其創辦初期所采用的校企股份合作模式,以及其較為成功的行業辦學模式等。該模式需要對以不同法人為主體的集團化的模式進行分析,對其集群化進行探討,對其集合式的模式進行研究,從而探索出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應當積極與同行業的企業進行合作,實現董事會及理事會等多個領導部門的共建,此外還應當以學校及企業為基礎,實現二者合作的混編團隊的建立,從而實現二者資源的共享,推動人才資源的合理利用。以杭州職業技術學院為例,其在進行校企合作辦學時也對其運行機制進行了大規模的創新,其實現了校企共同體的建立,即學校與企業在合作中以一體的模式存在,即目的和方向的一致。其對學院體制做了適當的合理調整,選擇以理事會領導為基礎,從而實現院長負責制的構建,理事會的會長由企業成員擔當,而其副理事長則由校方決定。另外,針對院長負責制,其二級學院院長的任命由學校方面做出決定,而其二級學院副院長的職位的選擇由企業方面做決定等。此外,該學院還積極組建了多元的學院,其中以達利女裝學院為代表,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推動了其校企合作辦學的發展與進步。第二,要實現評價體制的創新。在校企合作辦學過程中,要實現新的開拓,就需要重視評價,評價的存在不是為了證明其合作是否良好,其實質上是為了在評價中得到建議,進行反思,分析問題,總結缺點,從而實現改進。因此,校企合作辦學在進行過程中,學校與企業應當積極實現評價機構的建立,以第三方的評價機構對校企合作辦學的實際現狀進行分析,分析其辦學模式是否合理,對其辦學成效進行更為全面的評判,推動其評價更全面更立體,從而在評價中總結經驗,反思不足,進行改進與革新,推動校企合作辦學實現新開拓。
供給側改革的不斷推進對于校企合作而言具有重要作用,而校企合作辦學也是我國教育實現良好發展的重要形式。因此,在供給側改革不斷推進的背景下,實現校企合作辦學的新開拓也是當務之急,校企合作的新開拓需要政府、企業與學校等多方面的共同合作,從立法、稅收、運行機制等多角度出發,從而不斷改進創新,最終實現校企合作辦學的新開拓。
主要參考文獻
[1]袁廣林.供給側視野下高等教育結構性改革[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6(6):15-22.
[2]李進.企業在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中的需求及保障機制探索[J].職教論壇,2015(36):22-25.
[3]胡鞍鋼,周紹杰,任皓.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適應和引領中國經濟新常態[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2):17-22.
[4]馬克思,恩格斯.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9.
[5]梁小民.話經濟學人[M].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