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妙玲
(山西工商學院 商學院,太原 030006)
高校教育的綜合性、系統性和導向性,必須體現或落實到專業教學上。工商管理專業既充分體現市場經濟和企業經營管理的屬性、規定及要求,又廣泛反映世界科技和人文發展的現狀與趨勢,以及我國的文化傳統、理想目標和現實要求,是知識性、實踐性、綜合性、應用性和創新性很強的專業。既需要有經濟學、管理學、心理學、社會學和法學等知識,也需要有人文素養和哲學思維等,更需要有廣泛獲得和應用知識、有效和創造性地開展工商活動的素質與能力。所以,工商管理教學必須充分體現高校教育的共性要求和本專業的特性要求,必須認清其所肩負的使命和責任,才能順利地開展教學活動。
人才培養模式是學校為學生構建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以及實現這種結構的方式,它從根本上規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體現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可以肯定的是,首先,人才培養模式是人才培養活動的一種樣式;其次,人才培養模式是一個系統范疇,是人才培養過程中若干要素的有機組合,但是,它又只是對人才培養過程,特別是其中的管理過程的某種“提煉”,而不涉及具體教育教學過程;最后,研究和改進人才培養模式的目標,最終要落實到提升培養對象的發展潛力上。
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是圍繞 “培養什么人”“用什么培養人”“如何培養人”“培養的人怎么樣”四個問題來思考和謀劃的。培養目標要素是解決“培養什么人”的問題,這主要涉及價值層面上的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它對所培養人才應當具備的知識、能力、素質等各方面要求給出具體標準;培養內容要素是解決“用什么培養人”的問題,這主要涉及培養制度、專業設置、課程體系、培養方案等;培養方法要素是解決“如何培養人”的問題,這主要涉及教育教學的方法;評價體系要素是解決“培養的人怎么樣”的問題,這主要涉及培養結果層面的質量的考核評價。
在未來的知識經濟時代,作為協調企業運營過程的“管理”必將發生重大的變化。
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的傳播、應用,特別是知識的創新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重要。未來的經濟形態就是一個不斷創新的經濟形態。當然,與此相適應,未來的工商管理因為要不斷地面臨著急劇變動的企業內外部環境,也必然是不斷創新的管理。而這又需要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工商管理人才。
知識經濟時代的核心必然是信息社會,管理能力的高低主要體現在決策的科學性上,而這又取決于獲取的信息的數量、質量及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因此,能及時準確地獲取、分析和運用各種信息,熟練掌握各種信息手段和工具是工商管理人才所必備的專業能力。
在知識經濟時代,以人為本已經成為社會的共識,工業經濟時代的勞動者在生產過程中的被動服從將逐步過渡到主動適應與創新。管理過程主要在于發揮個人的自主性、自覺性和自發性,實現“剛性到柔性”的人性化管理。
世界經濟的一體化帶來了文化的交流和碰撞,管理活動與不同的文化相結合,形成了不同的管理理念和風格。而企業跨國經營活動在全球的迅速蔓延,使得工商管理呈現跨文化的特點。在跨文化管理中,管理文化的相互融合是必然的趨勢,各國在保持本土優秀文化的基礎上,兼容并蓄,不斷創新,建立適應各自企業的管理模式。
創新創業教育,一方面要讓學生掌握相關的理論和知識,培養他們發現與捕捉商機的能力,激發他們的創業熱情;另一方面,要強調創新創業教育的實踐性,課程要以案例教學為主,強化與企業的合作,為學生的創業實踐提供條件。為了各大高校能夠順利開展工商管理專業創新創業教育,特提出以下建議。
國際上,創新創業教育模式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綜合型的,即把創新創業教育理念貫穿到專業教育中,如上海交通大學,一方面將創新教育作為創業教育的基礎,在專業知識的傳授過程中注重學生基本素質的培養,另一方面為學生提供創業所需資金和必要的技術咨詢的創新創業教育模式;另一種是特色型的,即創新創業教育與本校的辦學特色相結合,如麻省理工學院的創新創業教育就是面向高科技,華盛頓大學圣路易斯分校的創新創業教育就是以生命科學應用、大型機構創新為主的。
要開展創新創業教育,首先就應該有一批能進行創新創業教育的教師隊伍。根據目前國內外創新創業教育的成功實踐,創新創業師資體系的構成要素應當多元化,可包括經濟管理類專家、工程技術類專家、政府經濟部門的專家、成功的企業家、孵化器的管理專家、創業投資家等。為此,高校應該制定新措施,鼓勵教師到創業一線去兼職,甚至是有計劃地選派有潛力的青年教師開展創業實踐;積極為教師們準備一些創新創業培訓班以供學習探討,提高任課教師的教學水平;可以請一些經驗豐富的創業者、成功企業家作為創業基地的兼職教師。
創新創業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實施新型教學模式,并且在教學計劃中、教學改革的實踐中加以體現。因此,應該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方面進行全面系統的改革。
創新創業教育的培養目標就是要培養學生的創業綜合素質,具體為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自主創業意識;提升學生創新創業的綜合素質。
課程體系改革是指對課程設置進行調整和更新,改革的途徑有:①有針對性地新增一部分有助于工商管理專業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綜合素質培養,即與創業密切相關的課程,特別是一些經濟建設急需的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都應及時融入創業課程體系中;②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邀請一些創業成功者舉辦創業現身講座;③在專業教育中滲透創新創業教育的思想,特別是在實踐教學環節中,以培養學生創新的能力,進行自主創業。
要實現創新創業教育培養目標,還要有與之相適應的教育教學方法。要讓工商管理專業學生從沉重的被動學習負擔中解放出來,有較充足的想象與創新創業的時間。創業課程的授課教師在教學方式上要強調學生的參與性和動手能力,盡可能地采用創業案例進行教學,因為創業案例能夠體現出成功創業者的創業方法、過程等,更能啟發創業思路、拓寬創業視野。
高校只是在課堂上開展學習活動還不夠,為了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還應該較多地組織課外實踐活動,例如:①高度重視團中央、中國科協全國學聯舉辦的全國“挑戰杯”大學生創業大賽,積極組織并指導學生參與比賽;②定期舉辦全校性的創業設計大賽,使該項活動成為學校培養學生創業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一個重要課堂,貫穿在整個教學過程之中;③鼓勵學生創建創業社團,學校給予社團一定的活動經費、場地以及專家指導,讓有志于創業的學生共同探討,自我組織創新創業活動。
近年來,中央和各級政府出臺了一系列針對大學生創業的優惠政策,例如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提出了七條措施,促進大學生就業、創業。同時,一些高校也相繼出臺了一些相關的鼓勵大學生創業的優惠政策,如清華大學將寫字樓半價出租給學生創辦公司。我國高校為鼓勵大學生創新創業,出臺優惠政策應從以下幾方面考慮:①盡快創立創業基金,有志于創業的學生創業團隊都可以申請到不等的創業基金,為他們的創業夢想助力;②定期舉辦創新創業培訓班,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思維,盡可能地為學生們提供多方面的幫助;③學校主動與企業合作,讓學生的創新創業活動與企業之間形成良好的互動;④允許學生休學保留學籍來創辦企業,積極支持學生參與創業活動,親身體驗創業的成功或失敗。
高校應積極推行工商管理專業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實行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并重制度,是培養工商管理專業創新創業多樣化人才的重要舉措。職業資格證書將對完善人才的知識與能力結構的評價起到重要的作用,它正成為現代社會規范專業人才、勞動者職業行為的標準,同時也將成為規范與評價教育與教學是否適應經濟、社會及市場發展的重要尺度。
大學生創新創業評價體系是大學生創新創業上升到理論階段必須構建的理論體系。沒有健全的評價體系,創新創業教育的設想將流于形式,許多政策的出臺也將如一紙空文。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評價體系建設主要應該包括以下幾方面:①創新能力評價,即看學生對創業以及相關問題的創新觀點、創新思維,是否有創新的作品;②對動手能力的評價,創業時是否有保持冷靜的頭腦、扎實的技術、實踐操作等,而不是僅僅靠一個設想;③市場調研能力,對學生是否能在變化多樣的市場中尋找新的生長點進行評價。
主要參考文獻
[1]邵繼紅.論我國高校工商管理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J].河北職業教育,2007,3(20):24-25.
[2]李廣培.創新創業能力視角下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研究[J].中國輕工教育,2017(2):43-45.
[3]杜軍,商雨鶴.工商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改革研究——基于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J].現代商貿工業,2017(8):155-158.
[4]金春花,黃方.高等學校工商管理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初探[J].中國成人教育,2008(6):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