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春陽, 文 楓, 袁曉妮, 解麗丹, 秦 巖, 郭曉冰
(1.河南城建學院,河南平頂山 467036; 2.東華理工大學測繪工程學院,江西南昌 330013)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為貫徹落實這一重大戰略部署,2014年國務院發布《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為新型城鎮化發展定盤指向。新型城鎮化必然伴隨著土地利用結構的調整,因此如何協調土地利用效益與新型城鎮化之間的關系成為土地管理學科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學者們圍繞城鎮化與土地利用效益問題展開了豐富的研究。馬德君等認為,適度城鎮化有助于提升土地利用效益,城鎮化與土地利用效益呈顯著正相關關系,正確處理兩者的關系對西部地區城鎮化發展尤為迫切[1]。劉浩等利用空間聚類分析法研究環渤海地區城鎮化與土地集約利用之間的關系,發現京津冀圈為高值集聚區,遼東半島圈為低值集聚區[2]。張超等認為,甘肅省蘭州市推進城鎮化的關鍵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益[3]。劉學等通過對山西省的實證分析認為,土地利用與城鎮化的協調發展程度決定城鎮化系統的發展態勢,兩者存在交互耦合關系[4]。鄭華偉等對土地利用效益與新型城鎮化的協調度進行評價并認為,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率有助于新型城鎮化發展[5]。張曉芳認為,土地利用效益與新型城鎮化呈正相關關系,應促進新型城鎮化與土地利用效益協同均衡發展[6]。在研究方法上,學者們主要采用熵值法[4]、全局主成分分析法[7]、變異系數法[8]、均方差權值法[5,7]、遙感模型[9]等。河南省也有類似的研究,如范輝等以河南省為例研究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與城鎮化之間的關系[10];但針對土地利用效益與新型城鎮化協調度的研究還沒有。河南省作為典型的農業大省,國家糧食生產核心區,具有土地稀缺、建設用地供需矛盾突出的獨特性。
本試驗正是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為指南,通過構建土地利用效益與新型城鎮化評價指標體系,利用層次分析法對指標確權,以耦合度模型和協調度模型刻畫土地利用效益與新型城鎮化的關系,以期為促進河南省發展提供借鑒,并為類似區域研究提供參考。
河南省位于我國中東部和黃河中下游地區,全省共轄17個省轄市、1個省直管市(濟源),21個縣級市,85個縣(市、區),52個市轄區,1 791個鄉鎮,650個街道辦事處,面積達16.55萬km2。河南省是我國第一人口大省,截至2014年底全省總人口為1.06億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4 819萬人,城鎮化率達45.2%,比全國城鎮化平均水平低9.57百分點。2014年河南省GDP為 34 938.24 億元,人均GDP為37 072元,占全國人均GDP的79.50%。河南省耕地面積為812.606萬hm2,人均耕地面積僅為0.076 hm2,比全國人均耕地面積低 0.013 hm2。一、二、三產業比重為11.91 ∶50.99 ∶37.10。
本研究社會經濟數據來源于《河南省統計年鑒》(2006—2015年),土地數據來源于河南省土地利用變更調查數據和《河南改革開放30年:1978—2008》。
精準的指標體系是評價土地利用效益與新型城鎮化之間協調度的先決條件。在借鑒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采用理論分析和頻度統計相結合的方法篩選指標。土地利用效益包括土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3個維度的10個指標,新型城鎮化包括經濟、社會、生態、人口、城鄉一體化等5個方面的20個指標(表1)。

表1 土地利用效益與新型城鎮化評價指標體系
2.2.1 AHP 層次分析法是20世紀70年代美國運籌學家Saaty提出的一種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層次權重決策分析方法。
2.2.2 極值法計算指標標準值


式中:Aab表示第a年的第b個指標的實際值;Abmin、Abmax分別表示第b個指標的最小值和最大值。
2.2.3 綜合指數計算 采用加權求和法計算土地利用效益指數和新型城鎮化指數。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Aj表示評價指標原始數值經過標準化處理后的數據;ωj表示評價指標j的權重;U1表示新型城鎮化綜合指數;U2表示土地利用效益綜合指數。U1與U2之間存在3種關系,即U1-U2>0,則土地利用效益落后于新型城鎮化;U1-U2<0,則土地利用效益超前于新型城鎮化;U1-U2=0,則土地利用效益同步于新型城鎮化。因此,兩者的差值越小即兩者之間越接近,則土地利用效益與新型城鎮化趨于同步發展。
2.2.4 耦合度測算 為了更加準確地反映河南省土地利用效益系統與新型城鎮化系統之間的關系,采用耦合度模型探究兩者之間的相互作用程度。耦合程度的指數判定方法有2種:第一,耦合度越高,表明選取要素之間呈現有序性,二者之間穩定性越強;第二,耦合度越小,表明選取要素之間呈現無序性,二者之間穩定性越弱。耦合度測算模型如下:
B=[(Z1Z2)/(Z1+Z2)×(Z1+Z2)]1/2。
式中:B表示土地利用效益與新型城鎮化的耦合度水平,且 0≤B≤1。當B=1時,要素之間的發展最為穩定有序,耦合狀態處于最佳;當B=0時,說明處于無序狀態,二者的發展方向不穩定,且呈現出無序性結構。
2.2.5 協調度測算 協調度是反映不同系統或系統內部各指標之間協調狀況的定量指標,是各度量對象之間配合得當、協調一致的過程,描述了各事物間由無序走向有序的趨勢及其良性互動發展的程度。協調度測算模型如下:
T=(αZ1+βZ2)1/2。
式中:T表示協調指數,且α+β=1。假設土地利用效益與新型城鎮化在耦合協調度的測算中同等重要,即α=β=0.5。
D=(B×T)1/2。
式中:D表示協調程度指數;B表示耦合度指數;T表示綜合協調指數。
由圖1可知,河南省新型城鎮指數增長明顯(從2005年的0.053增長到2014年的0.949 8,上升了近18倍),主要源于經濟城鎮化的快速發展,財政收入由967.16億元增加到 4 094.78 億元,工業總產值增長了3.3倍。其次是社會城鎮化指數增幅較大,其中城鎮單位從業人員平均工資提升了3倍。人口城鎮化指數也呈較快增長態勢,2005—2014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提高了19.2百分點。城鄉一體化指數也有明顯的增長,總體來看,城市用地彈性系數、城鄉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城鄉人均消費比呈顯著下降趨勢,城鎮建設用地面積年增長率趨緩, 說明河南省在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過程中注重城鄉要素的統籌匹配,城鄉差距呈現縮小勢頭。生態城鎮化趨于良好,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接近翻番,城市建成區綠化面積大幅增加,這也源于河南省高度重視環境保護,提倡發展循環經濟和清潔型產業。

河南省土地利用效益指數從2005年的0.107上升到2014年的0.943,說明土地利用效益提升較快。其中土地利用的經濟效益貢獻率最大,地均生產總值、地均工業生產工資和地均固定資產投資額分別增長了3.3、3.25、7.64倍,說明10年來河南省的土地利用經濟效益顯著。其次生態效益增長也較快,其中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增加了25%,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增長了60%,公園綠地面積10年增加了 11 190 hm2,增長了89%。土地利用的社會效益也有增長,但增幅不大,人均建成區面積僅增加了0.06 m2。由于河南省人口基數較大,雖然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城市建設用地供給量呈增加態勢,但大量的農村勞動力涌入城市,使得城市建設用地供需矛盾更加凸顯。
通過耦合度指數模型測算河南省土地利用效益和新型城鎮化的耦合水平。參考學者們關于土地利用效益和城鎮化耦合度指數的等級劃分[11],結合河南省發展實際,本研究的耦合度指數等級劃分標準見表3。

表3 耦合度階段劃分
由表4可知,2005—2014年河南省土地利用效益和新型城鎮化的耦合度指數介于0.4

表4 河南省土地利用效益與新型城鎮化的耦合度指數與耦合階段
采用協調程度指數模型測算河南省土地利用效益和新型城鎮化的協調水平,將協調度劃分為9個階段(表5)。
由表6可知,相對耦合度指數而言,河南省土地利用效益和新型城鎮的協調程度指數呈明顯上升態勢。2005—2014年河南省土地利用效益與新型城鎮化之間的協調度經歷了4個階段:輕度失調(2005年)、瀕臨協調(2006年)、勉強協調(2007—2009年)、初級協調(2010—2014年)。從趨勢上看,兩者的協調程度指數逐步提高,向更加協調的方向發展,但兩者還僅處于初步協調階段,實現土地利用效益與新型城鎮化的協調任務還較艱巨。

表5 土地利用效益與新型城鎮化的協調程度分類

表6 河南省土地利用效益和新型城鎮化協調程度指數與協調程度
本研究運用層次分析法、極值法、耦合度模型、協調度模型等測算河南省2005—2014年土地利用效益與新型城鎮化的協調程度指數,結果表明,首先,2005—2014年河南省土地利用效益指數和新型城鎮化指數均不斷提高。土地利用效益指數大于新型城鎮化指數,說明土地利用效益超前于新型城鎮化。從指標層來看,新型城鎮化系統中經濟城鎮化增幅最大。土地利用效益系統中,土地經濟效益成績最顯著,生態環境效益次之。其次,河南省土地利用效益與新型城鎮化的耦合度指數為中度耦合且處于拮抗階段,說明土地利用效益和新型城鎮化的關系存在失衡。新型城鎮化對土地的需求不斷增大。但兩者的耦合度指數呈上升趨勢,耦合水平向逐步磨合的方向發展。最后,河南省土地利用效益和新型城鎮的協調程度指數呈明顯上升態勢,經歷了輕度失調、瀕臨協調、勉強協調、初級協調4個階段。兩者的協調程度還較低,應采取有效措施實現二者的協調發展。因此,首先應維護土地利用效益平衡格局。河南省要采取有力措施,助推土地利用效益與新型城鎮化協調發展,著力于兩者間的有機耦合,提升耦合協調度,推動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其次,要強化環境保護和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率,加強污染狀況的監督與管制,減少或盡量避免耕地受到污染破壞,增加城市綠地面積。提高“三生”空間管控力度,推進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市規劃的協調,為多規合一提供技術支撐。最后,要推動河南省產業轉型與升級。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產業發展精準度,助推土地利用結構優化,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益,推動新型城鎮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