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鎮之
近來,一個過去并不常見的名詞“expat”引起了與“僑”相關的學界關注。據匯豐銀行連續十年并有一定影響的一個調查項目(HSBC Expat Explorer survey①)的界定,expat籠統地指外僑,亦即離開原國家,生活在其他國家的原某國人。此處的expat應指具有合法居留許可的外國人,但并未規定何種身份——永久、長期或者短期;從對居留地選擇意愿的關注點看來,似乎還聚焦于流動中的尚未定居者。同時,雖然expat原意特指因宗教和政治原因而被迫去國離鄉者,但匯豐項目注重的卻是因經濟因素遷移的中產階級移民,并將調查重點放在此類新移民的經濟狀況及其投資傾向上,因為這才是匯豐這類商業性調查的目的所在。不過,調查所揭示的跨國及跨文化經驗和對所在國家優劣的評價,也涉及“國家形象”等更廣泛的話題。
對expat一詞,匯豐調查根據其較窄的定義,稱呼為 “外籍人士”,甚至在中文版中硬譯為“外派人員”,概念界定的普適性、嚴謹性不足為據。但其對涉“僑”群體的新視角值得借鑒。本文認為,不同研究者出于不同的研究目的,對研究對象的選擇及其概念的界定必定不盡相同;以中華文化的海外傳播為目標,對華僑華人的認知與界定也應有獨特的取向。
本文關注的涉僑群體,主要是尚未入外國籍或者取得長期居留資格(美國所謂“綠卡”)而旅居國外的經商者、務工者與留學生、海外教師及訪問學者等,他們很難被稱為“移民”,也通常不被視為“華僑”,不妨稱之為“旅僑”。
1.中國“僑”的概念
“僑”是一個歷史久遠的中國概念。在漢語字典里,對“僑”的解釋,一種意義指人,名詞,即“寄居在外國的人”;一種意義指狀態,形容詞,與遷移并客居國外的身份相關,如僑居、僑胞等等。在族群融合走向統一的漫長歷史上,中原即黃河流域一帶的華人很早就產生了對“國家”的歸屬感——雖然不同時代的“國家”意義不同。遷徙到其他族群聚居的遠地,最初有“客家”的概念;出走海外,則有了“僑”的概念。近代前后,在中國周邊地區,出現了許多華人僑民。
傳統的客家人特別是華僑有一種強烈的歸宿感,就是“葉落歸根”——作客他鄉、寄居在外是暫時的,旅行者終究是要回家(鄉、國)的。所以,“僑”的概念中最重要的隱含意義是對中華祖國的身份認同,華僑是客居海外的中國人。
這種對“華僑”概念的界定也反映在國內的相關政策上。例如,《國務院僑務辦公室關于印發〈關于界定華僑外籍華人歸僑僑眷身份的規定〉的通知》(國僑發[2009]5號)界定:“華僑是指定居在國外的中國公民”。同時,文件又具體規定:華僑“是指中國公民已取得住在國長期或者永久居留權”及“已取得住在國連續5年以上(含5年)合法居留資格”的人。不過,“中國公民出國留學(包括公派和自費)在外學習期間,或因公務出國(包括外派勞務人員)在外工作期間,均不視為華僑”。這樣,便大大縮小了“僑”的范圍。而且,“華僑”似乎成為一種永久的身份認定,一旦擁有,不可剝奪——雖然可能轉換,如成為歸僑。顯然,文件是從民政與僑務的觀點看問題,考慮的是政策待遇問題,在意的是縮小民政工作的服務對象,限制享受“特殊待遇”者的人數。如果從海外華人與中華文化關系的角度看問題,對海外旅居者存在的意義,判斷會大不相同。
而且,將很大一部分僑居海外的中國人(本文稱之為“旅僑”)排除在外的界定已不再適用于當今時代。隨著大批人口的全球流動,許多人“隨波逐流”,“居無定所”,僑居或者僑民只是暫時的身份狀態,而不是一種永久的固定身份。
“僑”在英文中也有一些近義詞,反映了中文語境的特殊性與全球人民流動的普遍性。
2.英文涉“僑”名詞及概念
英文中,與“移居國外”有關的最常用詞是“移民”,包括遷入移民(immigrant)與遷出移民(emigrant)。移民概念不考慮是否具備永久的身份,只涉及他們在原故鄉與居留地之間的移居關系?!耙泼瘛笔浅鋈刖彻芾淼母拍?不含褒貶之意。
旅居者、寄居者(sojourner)也是中性詞,常常指單個的人或長或短時期的寄居狀態。旅居與地域(包括跨國)之間的移動現象有關,與祖籍、國籍等身份無關。而外國人(foreigner和alien)卻是政治性概念,帶有隱含的排斥甚至敵對意味——將居住在本國、來自其他國的人視為異類。
流散人口或稱離散人群(diaspora)是一個歷史悠久、具有特定含義的概念,最初來自猶太人被迫離開家園并在全球各地建立散居點的歷史。流散人群不僅包含背井離鄉的移動性,也具有族群聚居的特點。就其堅持族裔身份及區別于居住地群體的現象而言,流散人群是最接近“僑”的概念。不過,這一概念用于猶太人的悲情或貶抑成分現已大大消減,常指全球各種族群在祖籍國之外集結為群落(包括虛擬社群)的現象。
前述匯豐調查項目中的expat是expatriate的縮寫,本意是“前國人”(前綴ex-有“前”的意思,也有“被排除在外”的意思,patriate則來自patriot,是同胞、愛國者的意思),可以譯為“外僑”“僑民”。以往,外僑常常指近代以來歐洲因政治、宗教等社會原因而被迫去國者;而現在的全球性移居則大多出于經濟及個人和家庭發展的原因。在匯豐調查項目中,外僑已經不具有傳統的被迫移居的意義。在2008年首次發布的調查報告中,匯豐銀行將expat定義為“居住在非西方國家的西方人,或任何居住在非祖國的人”②;2017年的近期調查報告則將其定義為“因決定在非祖國的另一個國家過活而結成的一個國際化社群”,并將僑民的態度與熱望、動力與夢想作為調查關注的主要內容。③雖然并未規定居留的性質(永久或者暫住),但調查主要針對中產以上階級,而難民等更接近expat本義的群體卻顯然不在匯豐銀行關注的范圍內。
3.“旅僑”概念
“旅僑”是本文提出并強調的概念,主要指或長或短時期內暫住國外的中國籍群體,特指被當前華僑政策忽略的境外中國人,包括海外派遣務工者、留學生、海外教師和訪問學者及其家屬等等。類似“空中飛人”的經商者比較特殊,也可以被納入這個群體——雖然他們中的許多人已經取得外國永久居留身份和國內政策的“華僑”待遇,但仍然以中國為主要活動場所,并在國界之間頻繁穿梭。也就是說,暫住在國外一段時期,或者持續地在國界之間流動,是這個概念考慮的重點。本文主張將這些準“僑”群體統稱為“旅僑”,納入“僑”的范圍,重視并發揮他們連接中外的橋梁作用。
“旅僑”這個概念并非新創,類似的提法很早以前就在中國出現過。如上海通志館《上海研究資料續集》中作者胡道靜在介紹早期廣播電臺的發展時,就有“留日華僑”的稱謂(胡,260)④,指一位旅居日本的中國僑民出資設立了位于上海的中國境內第一座廣播電臺。百度百科也有“旅日僑胞”等條目。
近年來,從中國“走出去”的人越來越多,各種人群的特征、身份及居留方式則日益多元化,有些人暫時居留的時間越來越長,有些人旅居的地點時常變動。例如,無論有無長期居留身份,往來經商者常年在國界之間飛來飛去;也有短期出差、頻繁往來甚至常駐他國的外派員工。特別是,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傾向于家庭團聚,無法忍受出國帶來的分居,外派人員的家屬子女常常會隨任出國,并居留較長的時間。尤其重要的是,這些旅居群體盡管暫住的時間有長有短,但都是實際上的中國僑民,并受中國海外領事對僑民的保護——例如,在戰亂地區或災難時刻成為“撤僑”行動的受益者。
關于在中國境外居住、生活并與中國國籍有關的人,歷來根據不同的標準,有各式各樣的界定及概念。例如“華人”“華僑”“新移民”等?!奥脙S”是旅外華僑的簡稱,既是華人,又是僑民,旅居海外,屬暫住性質。因為與中華文化及其傳播目標緊密相關,旅僑是本文強調的一個概念。
1.辨析華僑華人的概念體系
在華裔血統的含義上,“華人”本是涵蓋最廣的中國(中華)人概念——無論國籍為何,只要出于中華血統,都可以被稱為華人。其實,生活在中國境內的本國人更有資格被稱為“華人”,但因其不言而喻,且缺少區隔意義,所以毋庸贅言,極少使用。一般而言,“華人”稱謂大多用于“海外”,以區別于當地其他種族人口。“華人”還特指具有中國血統的外籍人士,如“美籍華人”,以區別于中國籍的華僑 。不過,本文主張淡化這種偏嚴的區分法,而泛指一切海外華人,無論國籍為何。
“華裔”的含義十分明確,也很單純,它無關乎國籍,只與血緣相關。而且,像“華人”一樣,“華裔”一詞也極少用于國內人口,只在海外具有意義。
“華僑”特指具有中國籍的海外華人。雖然許多華僑已經取得所在國的長期居留身份,例如在美國拿到綠卡,成為享有永久居留權及準公民權益的“正式居民”(resident),但他們還是中國人,仍然與國內保持著或緊或松的聯系。不過,按照前述文件的規定,“華僑”不包括居留國外的一些中國人,雖然他們暫住的時間可能會很長??梢哉f,“華僑”是一個在國內才有用的概念:在外國,要么是“僑民”(expats),要么是具體的華人(Chinese)、印度人(Indian)等指稱。
本文主張將暫時居住在海外的一切旅居者都納入“華僑”這個范圍。從國家政策的角度看,對不同國籍和身份的海外華人固然要有所區別;從民政待遇的角度看,為節省開支,概念限定當然也是偏嚴為好;但從海外華人對祖(籍)國的感情關系看,概念涉及的范圍當然越寬越好,從海外華人與中華文化關系的角度看,參與海外傳承與傳播的人肯定越多越好。
2.華僑華人概念體系的邏輯問題
不合適的歸類還會帶來概念邏輯失洽的問題?!叭A僑華人”是提及祖籍中國的海外華人時最常用的一組概念。如果按照海外“華僑”和海外“華人”并列的關系,則旅居中國人既不屬于“華僑”,便只能歸入“華人”一類。但這樣的話,這批數量相當龐大的旅居者群體就不僅變成“海外華人”類下一個無名的種屬,還可能因詞語的歧義,造成與“外籍華人”合為一體并混為一談的窘境。而就國家認同而言,將離中國不遠不近的常駐海外的“華僑”除外之后,“海外華人”概念就變成了外籍華人(離中國最遠)與旅居者(離中國最近)這種奇怪的兩端組合。
當然,“華僑華人”也可以理解為包含和遞進的關系,但如果是那樣,“華僑華人”詞組在突出華僑重要性的同時,便將置于“海外華人”大類下的旅居者淹沒了。而按照與中國關系遠近的邏輯,旅居者不僅先于外籍華人,也應先于永居者(居僑,目前定義的“華僑”),從近到遠的正確邏輯應該是:旅僑、居僑、外籍華人;或者,按照禮讓客氣的原則,反過來排序。
由于華僑華人概念體系的過時及混亂,有關部門現在傾向于用“新移民”的概念來解決邏輯困境,希望將標準籠統化,甚至用一種統稱取消區隔。本文是支持這種態度的。用“新移民”的寬泛界定囊括所有在海外的華人移居者,對于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在海外傳播中華文化的)力量,無疑是有利的。但此處也有問題。首先,“新”不是一個確定性的限制詞;其次,“移民”本來也不是一個足以劃清界限的標志?!耙泼瘛钡母拍羁纱罂尚?。大而言之,只要移居其他國家的人,都可以稱為移民,許多移民并未取得永久居留權,甚至沒有合法身份(被稱為“非法移民”)。比較嚴格的移民概念,指取得各種合法身份的外國居留者,特指永久居民。用“新移民”來指稱旅僑群體,似乎并不合適。
何況,就國家政策而言,反而需要區別。移民與入籍(他國)者最大的區別在于忠誠對象。外籍人士必須忠于歸化國,對祖籍國只有感情的聯系,沒有忠誠的義務;而所有未入籍的移民在完成身份轉換之前,理應忠實于祖籍國,不管他身居何地。華僑的忠誠對象始終是中國;而“旅僑”的忠誠度更高于外國永久居民。一般而言,入籍者、所在國永久居民和旅僑對祖籍國的忠誠及情感是有區別的,理論上是遞增的。
本文建議,將“旅僑”納入“華僑”體系,與“居僑”(永居移民)并列;將外籍華人與華僑(包括居僑和旅僑)納入“海外華人”的更大類屬。同時,以海外華人涵蓋所有海外“華裔”群體,淡化“華人”原有的“外籍”指向,而以華裔取代(例如美籍華裔學者,華裔美國人,海外華裔),使概念既包容,邏輯又清晰,如圖1。

圖1 “華人”概念體系圖
總之,“旅僑”概念的提出,可以解決那些暫時身居海外的中國人“無法歸類”而被排斥于華僑群體之外的尷尬處境;同時,又可用“旅居”“暫住”的概念與長期、永久居民相區別。而將旅居者納入“華僑”概念,不僅因為從理論上說,他們是海外最忠誠于祖國的華人;而且實際上,他們是與國內始終保持最直接最緊密聯系的僑民,他們在中華文化的海外傳播方面可以發揮主導性的作用。
短期居留海外的人,或者雖然長期居國外留但重心仍在本國的人,都可以被稱為 “旅僑”。這種暫住可長達若干年,如留學生、海外教師或者“走出去”設廠經商的企業家。多數旅僑雖然在海外生活多年,但許多人或早或晚將回到中國。
中華文化的海外傳播主要包括兩大方面:一個是中國及中國人形象的海外展示;一個是中華文化的全球傳播。相比而言,旅僑與其他海外華人(外籍華人和永久居民)之間在國家認同和文化聯系方面存在比較明顯的區別。
從中國形象的角度看,旅僑比外籍華人和永久居民與中國的關系更近,更具有代表中國的意義;就海外傳播中華文化而言,旅居華人在海外的影響力與日俱增。旅僑是中國在海外最主要的形象代表和輿論代表,應該進一步發揮他們在海外維護中國利益、改善中國形象、傳播中國聲音方面的重要作用。
1.旅僑與中國形象的海外展示
與盡力同化的入籍者或者追隨所在國生活方式的永久居民不同,旅僑是中國人在海外最重要的形象代表。如果說,入籍者必須忠誠于所在的歸化國;永久居民屬于一身事兩主、選擇性身份認同和游移歸屬(其間又有各種不同的情況)的話,那么或長或短期的旅僑與原先國家的關系更近,無論是心理的歸屬感還是在實際的聯系方面。入籍者與永久居民(不完全的中國身份)多多少少認同于或者被認同于在地國家,而旅僑因其穩定的中國身份,在國外的發展及其各方面的表現對國家形象的表征作用更為突出。
就中國在海外的形象而言,旅居者與旅游者所起的作用及所具有的代表性并不一樣。與一般人認為的主要由旅游者導致海外對中國人負面印象的觀點不同,旅游者所起的宣傳作用其實不如旅居者。
通常來說,旅游者在其他國家的形象都不會太好,其原因,一則由于他們是當地常規生活的闖入者,難免給當地人民帶來攪擾(也就是說,多多少少侵犯了別人的居住利益);二則由于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旅游者大多會呈現(在當地人看來)不適的舉動。因此,希望通過旅游者行為的改良促成國家形象的改善,在短期內不會有太大的效果。當然,對旅游者進行教育和培訓,加強出境者的跨文化理解及敏感,改善各種行為,使之更加文明化,至少可以避免進一步惡化國家印象。不過,無論如何,旅游者的行為是得到所至國家及其國民一定程度的寬容的,其原因是:旅游作為許多國家的重要產業,必須忍受某種程度的攪擾(旅游及旅游業甚至成為一些地方的常規生態)。此外,旅游者與旅游目的地人民的接觸是淺表的,旅游者只是過客,居留者才是中國形象的真正代表。
令人憂慮的是,各種中國群體在海外的表現并非全都正面積極。例如,30多年來,海外留學生的形象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從八九十年代國家公派訪問學者和留學生生源優秀、學習刻苦的整體表現,逐步變為以自費留學為主,留學生的表現也更加多元。隨著中國經濟的迅速增長,在海外留學大把撒金的同時,特別優秀的留學生所占的比例反而縮小。
一些走出去的中國企業,對海外務工者實行軍營式管理,與當地人民鮮有交流,導致神秘和封閉的負面印象。還有一些經商者,不懂所在國法律,或者不遵守當地習俗,在中外交流中出現文化障礙。所有這些,都需要從中國形象的高度予以重視,并加以改善。
更重要的是,近年來,暫住海外的旅僑數量越來越大,他們在海外的影響力也日益增強?!奥脙S”群體在中外交流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突出,成為一股亟須引導的力量。
2.旅僑與中華文化的海外傳播
在全球,就中華文化的傳播而言,入籍者和永久居民出于實際的需要,最關心所在國的環境及政策。而相比較而言,旅僑卻與國內利害攸關,與國內聯系最緊密,國內發生的一舉一動,都可能牽扯這些海外游子的心,并導致他們的隔空反應。他們是中國聲音在海外的積極響應者。這些輿論呼應,有正面的影響;但如果過于強烈、過于激烈,也可能產生負面的作用。
近年來,中國的海外暫住趨勢增強,人際影響越來越大。例如,教育部數據顯示,中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留學輸出國和亞洲最大的留學目的國,2016年出國留學人員總數為54.45萬人;逾八成留學人員學成后選擇回國發展。⑤另據商務部數據,2010年以后,中國派往境外的合法務工人員保持在每年四五十萬,累計派出已達850萬,僅2016年出境務工人數便有49.4萬,年底還留在國外的務工者為100萬左右。⑥另外,至2017年12月底,在商務主管部門備案設立境外企業(機構)49045個,核準設立境外企業(機構)494個。⑦就外派的文化機構而言,以海外孔子學院為例,截至2017年9月,全球142個國家和地區已設立516所孔子學院和1076個中小學孔子課堂⑧;另據《孔子學院年度發展報告2016》公布的數據,2016年專兼職教師總數達4.6萬人⑨,其中大多數為派駐海外的漢語教師。
旅居者的流動性特點與傳播特別是親身接觸的人際傳播關系密切,可以發揮“人媒體”在中外交流中的特殊作用。旅僑的主要群體是往來于中國與其所居住國之間的經商者(有時被稱為“空中飛人”)和留學生(因其中許多人定期回國省親,也被稱為“候鳥”)。海外務工人員也以自身的方式在傳播中華文化。他們都需要改變文化形象,發揮交流作用。每年派駐海外的訪問學者接觸知識精英,可能具有高端影響力。海外教師在常規教育中的文化作用更是需要得到重視。
對所有海外華人,都應該根據他們的不同特點,擴大與所在國家的文化交流及友好關系。例如,就中華文化的海外傳播而言,保持外籍華人與中華文化的傳統聯系,發揮永居華僑在傳承中華文化方面的穩定性,鼓勵旅居華僑在表達中華文化方面的能動性和策略性,同時抑制過度與極端行為,都是十分必要的。
總之,在全球流通時代,對人口的分類需要突破本質化的身份區隔,而具有全球視野。本文主張淡化“華僑”概念(偏窄)的民政待遇含義,將“華僑”定義為一切在海外居留的中國人,并在更廣泛的(祖籍為中國,無論現在的國籍如何)意義上使用“華人”的概念,以突出海外所有涉“僑”涉“華”人群與中華文化的聯系,凝聚并發揮全球華僑華人在傳播中華文化中的作用。對旅僑在中華文化的海外傳播中的作用,則應該聚焦問題,尋找進一步的方略與對策。
(中央民族大學梁悅悅博士對此研究亦有貢獻)
注釋:
① HSBC.ExpatExplorerSurvey-HowCountriesCompare:HSBCExpat.https://expatexplorer.hsbc.com/survey/.
② Jillian Dawes Farquhar (2009).InternationalExplorerExpatriateSurve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ank Marketing,Vol.27 Issue:3,pp.242-246.https://doi.org/10.1108/02652320910950213,p.242.
③ Dean Blackburn (2017).Expat Explorer:Broadening perspectives.HSBC Global Report,p.4.
④ 胡道靜:《上海廣播無線電臺的發展》,《舊中國上海的廣播事業》,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檔案出版社1985年版,第259-264頁。
⑤ 《逾八成留學人員學成后選擇回國發展 2016年出國留學人員總數超54萬人》,教育部,http://www.moe.edu.cn/jyb_xwfb/s5147/201703/t20170302_297870.html,2017年3月。
⑥ 《中國海外“打工仔”一年寄回國4000億 排名全球第二》,金融界資訊,http://finance.jrj.com.cn/2017/07/02122222684537.shtml,2017年7月。
⑦ 《對外投資備案核準信息發布》,商務部,http://fec.mofcom.gov.cn。
⑧ 《2017年孔子學院“開放日”在京舉行》,環球網,http://world.huanqiu.com/exclusive/2017-09/11298522.html,2017年9月。
⑨ 孔子學院總部/國家漢辦:《孔子學院年度發展報告2016》,http://www.hanban.edu.cn/report/2016.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