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勝楠 吳寒斌
摘 要:當前社區老年人心理管理存在“三重三輕”、知曉率、利用率、服務率低下等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本研究將中醫心理文化融入老年人心理健康管理,通過加強中醫心理文化的普及與宣傳、建立健全醫養結合的養老模式等方法,解決當前社區老年人心理健康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中醫心理文化;中醫五態體質辨識;社區老年人;健康管理;路徑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發展,老年人健康管理問題日益受到各方關注,健康管理的概念最早源于西方保險業,目的是為了節約醫療開支,經過近三十年的發展,已形成比較完善的理論和方法體系,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我國社區老年人的健康管理研究起步較晚,理論和實踐基本都是照搬西方模式,缺乏本土化的理論和方法,因此存在一定的適應性挑戰。而中醫心理文化在中華幾千年傳統文化的傳承中誕生和發展,蘊藏著極其豐富的養生保健知識和歷史文化底蘊,與人民群眾長久以來的防病治病、維持身心健康的實踐聯系密切,因此,當前將中醫心理文化融入社區老年人心理健康管理不僅契合歷史傳統,而且符合現實需要。
一、中醫心理文化概述
中醫心理文化是中醫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中醫文化又深深地扎根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沃土之中,是中華文化之樹之上的一朵奇葩。因此,中醫心理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是一個類包含的關系,具有內在的統一性和一致性。概括地講,中醫心理文化就是倡導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統一、身心統一、強調養生、注重傳統文化與中醫文化的相互影響,其基本內容體現在中醫心理學學科理論體系中,主要包括“形神合一論”、“心主神明論”、“心神感知論”、“五臟神志論”、“人格體質論”、“陰陽睡夢論”等基本理論。在長久的歷史進化和文明發展的歷程中,中醫心理文化在防病治病、養生保健、維護人民群眾身心健康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當前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和國家推行健康中國、醫養結合戰略的時代背景下,中醫心理文化融入老年人健康管理必將大有可為,發揮出更重要的作用。
二、當前社區老年人健康管理的實踐困境
隨著我國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社區老年人健康管理也從學界研究走向了實踐領域,社區老年人心理健康管理也從無到有,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由于缺乏成熟的本土化老年人心理健康管理模式,目前,社區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管理存在很多問題需要解決。
(一)社區老年人心理健康管理工作實踐存在“三重三輕”的不良傾向
1.重身輕心
目前的社區健康管理系統大多是對老年人血壓、血糖等生理指標進行監測,主要采集老年人生理方面的健康管理數據,或是針對老年人的軀體疾病進行治療,在實踐中往往忽視了心理疾病對健康狀況的影響,體現出“重身輕心” 的不良傾向。
2.重病輕人
當前社區老年人健康管理一般是根據老年人群體中某一疾病類型提供標準化、統一的防治方案,根據老年人個體身心發展以及人格體質特點的一對一、個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比較鮮見。顯而易見,每個人都是獨立且特殊的個體,“一刀切”的健康管理方案很難適合所有人的需要。
3.重治療輕預防
社區老年人健康管理工作關注的焦點往往是“既病”的階段,而忽視了對“未病”狀態的關注,體現為“重治療輕預防”的不良傾向。很多老人自己也忽略了預防的重要性,在發現疾病之后才開始治療,違背了中醫心理中強調治未病原則;
(二)社區健康管理服務的知曉率、利用率、服務率均較為低下
有研究顯示,社區67歲及以上老年人對健康管理服務的知曉率和利用率普遍不高,其中中醫藥健康管理服務率也較低,由于心理學相關知識的宣講、普及等相關活動較少,導致心理健康知識普及率偏低,因此老年人對心理健康服務缺乏認識。同時,由于社會認知偏見,老年人受傳統觀念影響,對新鮮事物的接受能力較差,當老年人出現心理問題時不愿尋求幫助,擔心被不正常的看待,致使老年人面臨心理問題甚至是心理疾病時也不愿求助專門的心理機構。
(三)社區老年人心理健康管理的專業性和規范性不足
一方面,表現為社區老年人健康管理領域心理學專業,特別是中醫心理學人才的缺乏,無法保證社區老年人中醫心理健康服務專業化的服務質量,專業性和規范性明顯不足;另一方面,經費不足、管理制度和設施不完善也制約了社區老年人心理健康管理的專業性和規范性發展。
三、中醫心理文化融入社區老年人健康管理路徑
中醫心理文化是以中醫整體觀、系統論以及“中醫治未病”思想為指導,倡導“形與神俱”、“以神御形”、強調“精氣神”心身一體化的獨居中國特色的本土化文化。將中醫心理文化融入社區老年人健康管理實踐中,對于解決目前存在的諸多問題,探索針對我國社區老年人健康管理的本土化解決方案,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價值。
(一)大力加強中醫心理文化的普及與宣傳
針對“知曉率、利用率、服務率”等三率偏低的現狀,要大力開展“中醫心理文化進社區”活動,提升中醫心理文化對社區老年人的吸引力和影響度,具體可以通過以下途徑進行宣傳和普及:(1)利用老年大學、社區講壇等場所積極開展中醫心理知識講座,提高老年人關注中醫心理健康的意識;(2)舉辦中醫心理健康知識競猜,提高老年人的參與度;(3)成立老年人心理健康小組,鼓勵老年人相互監督學習心理健康知識;(4)通過互聯網平臺,建立微信或QQ群進行交流,也可以建立微信公眾號定期發布中醫心理健康小知識;(5)鼓勵老年人進行心理測評,時刻關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狀況等活動。這些活動可以提高老年人參與性,增強宣傳度,達到心理健康知識的科普的目的。
(二)積極提升社區老年人心理健康管理服務的規范性和專業性
社區老年人心理健康管理的專業性和規范性提高,有利于促進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發展,具體可以通過以下途徑進行提升:一是加大資金投入,吸引外界資金對公益項目的關注和投入;二是出臺相應的政策和法律法規,完善老年人健康管理體系;三是培養專業的人才,這些專業的人才首先要愿意從事這方面的工作,其次要具備一定的專業技能經過了專業的心理咨詢的培訓,具有從事心理咨詢的資格,然后要具備中醫心理的專業知識,能夠因人而已的進行心理咨詢;四是建立專門的社區老年人心理咨詢室,對老年人的心理問題進行咨詢記錄,同時加強與醫院之間的聯系,對有心理問題的老年人及時進行咨詢和治療做好接待和轉診工作;五是利用高等院校特別是中醫藥院校的人才資源,利用高校心理健康服務社團的人才優勢,或提供心理專業的大學生到老年人社區服務的實踐機會,提高服務的專業性。
(三)推進中醫人格體質辨識調心養身系統在社區老年人健康管理中的應用
中醫典籍《黃帝內經》中根據個體先天稟賦中陰陽含量的多寡,把人劃分為“太陽之人、太陰之人、少陽之人、少陽之人以及陰陽平和之人”五種人格類型,稱為“五態人”,強調人的疾病跟其五態人格類型有著密切的關系。如《靈樞·通天》中明確指出:“凡五人者,其態不同,其筋骨氣血各不等。”故而“古之善用針艾者,視人五態乃治。”中醫體質辯識則是從中醫的角度出發,根據人們的體質的不同,制定個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有研究表明中醫體質辨識對老年人健康管理作用效果顯著,能夠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因此,當前推進中醫人格體質辨識調心養身系統在社區老年人健康管理中的應用,能夠破解“三重三輕”的現實困境,提高社區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具體來說,有以下好處:一是有利于貫徹“中醫治未病”原則,讓人們了解預防的重要性,及時發現疾病的預兆,及時進行針對性的治療,保持陰陽平衡,避免疾病的產生,從而避免一些心理問題的產生,符合老年人健康養生的需要;二是能為社區老年人提供個性化、身心一體化的健康管理方案,中醫體質辨識能夠準確的將社區老年人的體質進行分類,在出現前制定個性化的預防方案,在疾病出現后,制定針對性的治療方案,防止病情惡化,及時緩解可能出現的心理問題;三是有利于與現代信息技術的結合,建立社區老年人健康管理“大數據”。中醫體質辨識利用了現代信息技術,能夠對老年人的體質進行記錄,能很好的處理中醫和信息技術之間的關系,利用信息技術的有事提供更規范的服務流程,建立更健全的服務體系。
(四)建立健全醫養結合的養老模式
很多老年人身心問題的產生是由于生活方式突然改變,沒有形成合理的養老方式,因此醫養結合是現在老人所需要的,也貼合老年人健康管理的需要。醫養結合試講是將醫療資源與養老資源的結合,醫不止是傳統意義上的看病治療,還包括了保健、康復、臨終關懷等,養主要包括一些精神、心理上的關懷服務。在這種模式中可以借鑒中醫養生的思想,中醫心理養生思想包括了四要素:善意、寬容、樂觀、淡泊,強調身心的保養,中醫心理養生思想,再結合中國傳統的養生運動項目如象棋、太極等,引入社區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形成健康養生的生活習慣和心理。醫養結合的養老方式將身、心健康的結合,更促進了社區老年人健康管理的發展。
綜上所述,將中醫心理文化融社區入老年人健康管理,能對有可能發生的心理問題進行預防,也能及時治療已產生的心理疾病,提升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水平,提高社區老年人健康管理水平,促進社區健康事業、老年人健康服務事業和我國衛生服務事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蔣瑞瓊.社區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務現狀研究[J].系統醫學,2017,2(12):124-127.
[2] 歐淑萍,羅瑞峰.中醫體質辨識應用于社區老年人健康管理中的效果觀察[J].中醫藥臨床雜志,2017,29(08):1337-1339.
[3] 劉愛霞.中醫體質辯識在老年人健康管理中的作用[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6,3(47):9418.
作者簡介:李勝楠(1981- ),女,河南人,漢族,江西中醫藥大學應用心理學專業17級研究生。
通訊作者:吳寒斌(1973- ),男,漢族,江西南昌人,博士,江西中醫藥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中醫文化和健康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