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小紅
我國異地養老的提出時間較短,有關研究主題涉及異地養老相關制度、異地養老背景前景、異地養老意愿需求、異地養老產業(市場)、異地養老類型模式、異地養老問題以及異地養老目的地等。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異地養老的背景前景內涵研究。李芬專注于異地養老興起的社會結構背景研究,發現異地養老的興起與我國目前的人口結構、家庭結構、階層結構等密不可分。如人口結構的現狀及趨勢,老年人口增速快、基數大、中低齡老人比例高客觀上要求異地養老的發展。學者們一般認為,異地養老具有較大發展潛力。關于異地養老的內涵具有爭議性,代表性的觀點有:異地養老是指老年人離開原來的生活地到另外的地方生活的養老方式。異地養老必須是老人較長時間(1年之內至少累計3個月以上或長期)離開原居住地在異地生活,有明確的安度晚年養老目的和養老投靠的固定住所。異地養老的實質是非出生地、非戶籍所在地的養老方式,包括長期性遷居養老和季節性休閑養老。
第二,異地養老的類型(模式)研究。田曉紅指出異地養老是順應以人為本,改善老年群體生活質量,緩解城市化進程中的社會問題之發展趨勢而誕生,認為異地養老模式應遵循選址農村優于城鎮、實現需要循序漸進、有關制度和環境配套等原則。柴效武從我國的經濟社會背景出發,建議要合理應對即將出現的老齡化危機,推出異地養老等新模式是方便可行的,而發展異地養老的原理為比較優勢和規模效應。穆光宗根據其發展形態將其分為遷居與暫居,季節性休閑養老與互動共享型養老,認為它是老齡產業鏈的重要環節,也是居家養老的重要補充。張茂玲將其劃分為城鎮人員異地養老、鄉村人員異地養老。王樹新將其劃分為生活享受型、投靠子女型、子女吸引型與機構移居型。袁開國將其劃分為旅游養老、度假養老、回原籍養老等。
第三,異地養老體制實踐問題研究。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以及戶籍制度的隔離和二元社會保障制度、老人自身認識不到位和傳統養老文化觀念落后,使異地養老發展較慢。同時,養老機構服務良莠不齊以及候鳥式養老受季節影響大等制約異地養老產業的發展。孔金平等指出推進異地養老有利于促進目的地產業發展,但異地養老在移居風險、法律責任、保險費用異地支取、養老機構服務質量和老年人精神慰藉方面存在諸多問題。李雅芝認為,離退休老年人異地養老的問題主要集中于養老金、住房上市交易、醫療保險及其他福利領域,要妥善處理現有問題,須養老金發放工作由社保機構統一管理,原所在地的社保機構和單位應認可報銷異地看病費用,離退休人員住房應允許上市交易;楊光潤指出,異地養老遭遇戶籍紅燈,以致“戶籍和參保分在二地之異地養老”得不到有效保障。
第四,異地養老的對策建議探討。張茂玲分別以城鎮人員和農村人員為主體,分析了社會保障制度在其異地養老方面存在的問題,殷切期望社會保障制度改革能將城鄉分割的單位保障制度轉變為真正意義上的社會保障,使每一個公民都能平等享有基本保障權利。黃璜分析了異地養老應對老齡化和統籌城鄉發展之功能,提出從制度保障、經濟保障、社會保障、健康保障、環境保障以及行為保障六個方面積極構建我國異地養老產業發展戰略體系。其他學者還認為:應將異地養老的市場定位在低齡、中高層收入的老年人,豐富老人的群體需求,轉變社會觀念,實現異地養老市場化與社會化,同時,政府要給予其支持和引導,在政策和法律上給予優惠和保障。需要減少和打通異地養老的政策與法律障礙,規避養老風險,控制異地養老價格。還應該開放養老服務市場,發展國際互換旅游養老。
國內已有研究成效顯著,有利于這一新養老模式的發展,一是從研究內容來看,在揭示異地養老本質、探討異地養老經濟制度文化觀念障礙、異地養老市場產業發展、選擇異地養老場所目的地、了解異地養老意愿與調查異地養老者特征方面取得了較多成果,少數成果還涉及異地養老倫理、異地養老文化、異地養老法律與異地養老服務的探討。二是從研究方法來看,既有傳統的理論分析,學理上探討異地養老可能遭遇的瓶頸,如保障制度缺陷、醫療保險制約、戶籍身份障礙等;又有強調實踐狀況的實證分析,尋找影響異地養老的現實因素與發展困境,如異地養老動因、動力機制等。三是從理論視角來看,已有成果使用了人口流動、人口遷移、文化融入、社會網絡、代際支持、代際互動、代際正義、生計脆弱性、福利多元主義等理論。
但已有研究成果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多數成果都是定性研究,規范性研究,實證研究較少,特別是將理論和實證研究結合起來進行深入研究的成果較少。二是從人口健康、健康老齡化的角度研究異地養老的成果很少。三是關于異地養老的各方參與主體定位不清晰,異地養老的合理性、必然性、合法性論證不充分,異地養老對象的類型學研究缺乏。這些方面需要學者深入思考和研究。
參考文獻
[1] 彼得.F.德魯克.養老金革命[M].劉偉.譯.上海:東方出版社,2009.
[2] 鄔滄萍.老年學概論(第2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3] 齊明珠.老年人口遷移、保障的理論與實證分析[M].北京:中國人口出版社,2004.
[4] 王翠絨.獨生子女農戶代際互動脆弱性的鏡像、歸因與消解[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8(01).
[5] 陳友華.異地養老:問題與前景[J].江蘇社會科學,2016 (02).
[6] 何陽.異地養老文獻綜述及其引申[J].重慶社會科學, 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