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天秀 丁士華 周廷棟 張云
摘 要:為適應學科發展的需求,強化實踐能力的培養,文章對材料類專業實踐環節“校-企-地”聯合培養模式進行了研究。分析了校企雙方的需求和“校-企”聯合的問題,提出了針對我校實際情況的“校-企-地”聯合培養模式,并對初步的措施和效果進行了闡述。實踐表明,這些新嘗試緩解了經費、設備緊張的問題,提高了設備運行效率和使用水平,豐富了實驗教師的實踐經驗和專業素養,從而全面提升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
關鍵詞:實踐教學;“校-企-地”聯合;“共建-共管-共享-共贏”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要強化實踐教學環節,支持學生參與科學研究,強化實踐教學環節,注重實踐性,增強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實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的人才培養模式,建立健全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辦學機制,制定促進校企合作辦學法規,推進校企合作制度化”,表明實踐教學改革在國家教育改革中的重要性,明確了校企合作在高校人才培養模式中的地位,同時也強調了政府和行業協會的作用。因此,文章我校“服務地方,面向基層”的辦學宗旨,探索一條學校、企業和地方政府共同參與的“校-企-地”聯合,“共建-共管-共享-共贏”的道路。
一、“校-企-地”聯合模式的提出
隨著社會快速發展,高校的錄取人數逐年增多,教育質量開始出現下滑。面對這種情況,雖然學校加大投入力度,但是材料方向實驗流程長、時間久,設備昂貴且使用頻率高,只能通過“單臺套,大循環”的模式來保證教學內容的完成,使得人工成本和維護費用大幅提高,教學效果也難以保障。同時,材料學科實踐性較強,種類繁多,所涉及的方向較多,新技術、新設備層出不窮,發展瞬息萬變,單靠學校自身的教育和資金投入很難解決基本問題。再者,實踐環節與實際應用脫節,學校在培養學生時與企業的溝通不到位,學校培養的人才與企業需求不一致,從而導致學生就業難,企業用人難的尷尬局面。另一方面,材料方向的中小企業較多,技術人才短缺,研發能力有限,難以獨立開展創新。國家“十二五”教育規劃中指出:人才培養要與企業、科研機構及中外合作等多種聯合培養方式,形成體系開放、機制靈活、渠道互通、選擇多樣的人才培養體系。雖然“校企聯合”作為一種互惠互利的雙贏合作,也產生了一定的效果。但在實際過程中,校企聯合仍然出現一些突出的問題:對于企業而言,由于擔心技術外泄、生產效率、安全等方面的問題,合作顧慮較多多;在人才的培養方面,沒有保障其優先聘用優秀學生的相關辦法;在政策鼓勵方面,政府財政支持不夠充分;軍工、規模性企業對我院師資力量和技術力量缺少信心,合作意向低。對于學校而言,教師的積極性不高。
目前校企聯合的過程中,主要靠校友關系和科研合作來維持合作。一些教師通過提供無償的咨詢與服務等方式來吸引企業的注意,付出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我國高校的教師評價體系中,理論教學、論文和科研項目申請是職稱評審的主要因素,教師的付出也得不到回報。特別是在實習環節中,實習經費的配置不合理以及財務規定的限制,很多教師需要自掏腰包,更使得教師的積極性大大降低。經過長時間的思考,我們試圖探索一條將地方政府納入校企合作的“校-企-地”聯合培養模式,走一條“共建-共管-共享-共贏”的道路。
首先,政府應該通過整合教育資源和社會資源,以及制定相關政策和激勵機制發揮調控作用,推動校企文化的融合,為校企合作提供組織保障,建立一種可以達到長期穩定、互惠互利效果的合作模式。政府部門同時也可以出臺相關政策,明確規范政府、學校和企事業單位三者在合作中權利與責任:發揮引領作用,構建實踐和教學的綜合平臺,明確三方在實踐基地的管理制度中所起的作用,保障校企合作的規范運作,最后能夠達到共享合作成果。對于企業,可以采取申請項目或資質的政策傾斜、給予其納稅優惠、優先使用成果等措施;對于學校,通過財政補貼,給學生提供購買保險,以及給予技術出讓所產生的資金支持福利。其次,學校要加強改革創新辦學機制,讓實踐教學機制得到有效的落實。學校要立足“校-企-地”合作平臺,結合企業需求和行業特點,建立開放的管理體制,調整培養方案、改革實踐教學方式、創新實踐教學模式以適應社會發展。最后,企業需要更新觀念,適應社會發展潮流,主動參與合作。“校-企-地”合作平臺的框架下,健全的機制讓企業顧慮有所較少,但難免會出現意外等問題,企業可能暫時會犧牲一些利益,但是總會收獲利益。希望企業能夠重視合作的溢出效應,履行社會責任,積極溝通解決問題。相信在政府、學校和企業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達到三方的共贏。
二、“校-企-地”聯合模式的嘗試與效果
近幾年,我校在創建“校-企-地”合作平臺也做了相當多的嘗試。一方面,與宜賓政府合作,吸收生產單位、科研部門,成立宜賓研究院。宜賓政府在當地修建工業園區,結合我校專業和當地生產單位和科研部門的特色,建立科研教學設備與設施。我校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可在學院平臺完成,同時把企業和科研院所也納入教學和科研活動的基地。如此,企業的到技術支持;學校減輕資金壓力,了解行業需求;政府能帶動地方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我校緊鄰成都高新西區,地理位置有利于合作的開展。高新西區分布大量新材料企業,接觸機會較多,企業的合作意向也非常高。目前,成都新欣神風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和成都匯通西電電子有限公司與我校的合作較為成熟。這兩家企業都在距離西華大學20分鐘車程內,合作成本低,模式靈活,時間也便于協調。我院依托現有“校-企-地”合作平臺在實踐教學方面做出了一些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第一,建立合理的管理制度,以保障“校-企-地”合作平臺的高效運行。首先,創新人才選拔制度,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在職稱的評定、業績的考核等方面優先考慮具有工程背景的實驗技術人員,鼓勵實驗教師“走出去”,讓實驗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或直接引進或聘請企業工程技術專家作為專、兼職教師,帶動實驗教師隊伍發展,并給予一定的工作量補貼。其次,完善實驗室規章制度,引入網絡化管理,全員動員,加大開放力度。“校-企-地”合作平臺運行之后,必然造成實驗室使用的復雜化,完善的規章制度和有效的管理方式是保障實踐效果的重要手段。在規章制度方面,學院考查了多地高校的具體情況,結合企業生產的特性對原有的規章制度進行了改進,具體的措施有:建立實驗排課系統和監控設施,對實驗場地和實驗設備進行網絡化管理。使用人員可自主選擇時間預約實驗儀器和設備進行實驗,實驗室也可以對使用者起到監督作用;將全院教師納入實踐教學管理體系,組織其對實驗室規章制度進行學習。每年安排1~2次設備和安全方面的培訓,要求其能夠熟練操作所指導的畢業論文、課程設計及創新實踐活動等實踐環節所涉及的儀器與設備,改變以往很多理論教師不了解設備、不進實驗室的狀況;吸收企業技術人員和研究生參與實驗室的建設與管理,負責其常用設備的使用和維護工作,從而提高了設備運行效率和使用水平;完善設備操作規程的制作,并對部分設備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項錄制成視頻,從而減輕教師的工作量。
第二,通過多方共同協商,制定注重學生綜合實踐能力、適應社會發展的培養方案。一方面,創新教學模式,在增加實踐教學比重的前提下,將部分工藝實踐教學放到企業中進行,聘請企業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一同參與實踐教學。材料種類繁多,新工藝、新方法層出不窮,學校實驗室設備的臺套數有限,且建設很難做到面面俱到,而企業方向分散,產線相對單一,投入持久,技術人員更有實際經驗,更能開闊學生視野。另一方面,制定時間、內容和方式靈活的教學計劃以便適應企業生產、適應社會需求。我院將實踐環節獨立成課,設置總學時固定,項目學時可調,不完全固定實驗內容的方式,預留多于學時的教學時段,根據具體情況安排實踐活動,目前實施效果較好。
總之,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依托“校-企-地”合作平臺,充分利用學校已有的硬件條件,在實踐教學的內容、手段等方面進行改革創新,增強了實踐訓練力度,激發了學生的創新興趣和創新能力,提高了實踐教學效果,培養出社會需要的高素質創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 國務院.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Z].2010
[2] 孫文君,高俊明,宋興海,薛炳勇.應用型本科院校深化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的建議[J].內江科技,2017(10):103-126.
[3] 趙艷榮,陳平,李三破,等.無機非金屬材料專業校內外實踐教學環節改革的研究[J].科技創新導報,2015(08):135-137.
基金項目:文章為四川省教育廳資助項目“材料科學與工程省級專業綜合改革”,項目編號:05020092;文章為四川省教育廳資助項目“材料科學與工程四川省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項目”研究成果,項目編號:05020643。
作者簡介:宋天秀(1980- ),女,漢族,山東榮成人,實驗師,碩士,研究方向:電子陶瓷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