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我國當前建設法治國家的大背景下,因為制度限制,刑事案件辯護律師面臨刑辯難的困境。為了進一步推動司法領域的人權保護建設工作,切實保障人權,防止冤假錯案的發生,最高法及司法部提出“刑辯律師全覆蓋”的改革思路,從提高刑事案件中律師參與度、增強針對性、保障經費、維護律師執業權利等方面改善律師刑辯環境。
關鍵詞:刑辯難;全覆蓋;檢察工作;挑戰
2017年10月,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聯合發布了《關于開展刑事案件律師辯護全覆蓋試點工作的辦法》(以下簡稱《辦法》),該《辦法》立足于我國刑事辯護的實際形勢,為刑事案件的審判階段律師介入提出具體指導。
一、政策出臺背景
(一)法治建設新時期
法治建設是治國理政的重要一環,歷屆領導集體均為之傾注心血,新一屆的領導班子自十八大以來,在我國的民主法治建設方面提出眾多具有創新性的重要舉措。經過數年的歷練及沉淀,我國在民主法治建設方面取得眾多突破性的成果。在法治建設碩果累累之際,2017年4月司法部提出“推動實現刑事辯護全覆蓋”的改革主張,將法治建設的目光投向司法領域的刑事辯護。
(二)人權保護受重視
我國的人權保護建設自2004年“人權入憲”以來,停留于討論的層面,未取得突破性的成果。直至2016年7月20日兩高、公安部、司法部聯合出臺了關于刑事訴訟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對切實保障人權做了諸多嶄新的制度設計。
(三)刑事辯護現狀不容樂觀
“刑事辯護難”已是我國律師界的共識,律師刑辯難與超期羈押、刑訊逼供并稱為阻礙《刑事訴訟法》實施的三大難點。刑事案件律師參與度不高的狀況持續良久,該狀況的成因復雜,具體歸結如下:(1)司法理念錯位及制度缺失。就法院、檢察院及辯護律師三者的地位就審判階段而言,其狀態應是控辯雙方平等對抗,法院居中裁判。但事實是檢法二機關均是具有憲法地位的國家機關,天然地享有強勢地位,律師作為保障被告人權利的法律工作者參與案件,人微言輕。此外,檢察院履行公訴機關的同時也行使監督權力,監督法官和律師的行為。(2)公眾對辯護律師的角色誤解。檢察院與審判機關作為國家機關,具有天然的公信力。刑事辯護律師為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權利與公訴人對抗的一方,常被公眾冠以“為壞人做事”、“擾亂秩序”的名號。因刑事辯護律師的工作與傳統大眾倫理相抵觸,公眾對刑事辯護律師的職業性質產生扭曲認識。
二、政策亮點
立足于我國法治建設背景、人權保護狀況及刑事辯護的現狀,最高法、司法部聯合出臺刑辯律師全覆蓋試點工作辦法。該辦法對于指導審判機關、檢察機關及律師開展刑事辯護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是在刑事辯護領域具有創新性的政策,其創新性體現在:
(一)提高刑事案件中律師參與度
依據《刑事訴訟法》第三十四條,以下三種情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沒有委托辯護人的,有關機關應當通知法律援助機構指派律師為其提供辯護:因經濟困難或者其他原因;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盲、聾、啞人,或者是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以刑事案件總量為標準衡量,自行委托和法定提供法律援助的刑事案件所占比重較小,在大多數刑事案件中律師缺席。
(二)針對性強
立足我國的現實國情和對律師的需求度,為達到切實開展刑辯律師全覆蓋工作的目的,《辦法》所針對的階段為審判階段。無論從我國經濟發展水平、公民個人收入、律師資源還是從刑事案件數量和發展趨勢看,如果當下要在刑事訴訟的全過程包括偵查階段、審查起訴階段以及審判全部實現律師辯護全覆蓋顯然是不可能的。
(三)物質保障
經費問題一直是制約刑事法律援助制度的一個重要問題。《辦法》針對這一問題也提出了多種解決途徑,從經濟上保障律師參與律師辯護全覆蓋試點工作。在總體上提出“建立多層次經費保障機制,加強法律援助經費保障,確保經費保障水平適應開展刑事案件律師辯護全覆蓋試點工作需要”;其次,明確提出“司法行政機關協調財政部門根據律師承辦刑事案件成本、基本勞務費用、服務質量、案件難易程度等因素,合理確定、適當提高辦案補貼標準并及時足額支付”。
(四)切實維護律師執業權利
《辦法》從多方面調動律師參與刑事辯護的積極性,保障律師確實在刑事辯護中發揮積極作用。如:制定權利清單,強調“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保障辯護律師的知情權、申請權、申訴權,以及會見、閱卷、收集證據和發問、質證、辯護等方面的執業權利”,而且還從細節上對如何保障這些權利作出了具體規定,如在閱卷方面規定“不得限制辯護律師合理的閱卷次數和時間。
三、政策目的
(一)消除公眾對律師的角色誤解
《辦法》的出臺極好地回應了公眾對律師在刑事案件中的角色誤解,對向公眾傳播控辯審任何一方均是法庭上不可缺少的有機組成部分的正確法律意識有重要的意義。《辦法》中處處體現了國家對于刑事辯護律師工作的支持,借助公權力,讓刑事辯護律師開展工作時更加的名正言順。
(二)防止冤假錯案,緊盯公檢法三方
介入刑事案件的律師,作為一個監督者對經手案件各方包括公安機關、檢察機關及審判機關的工作行為進行嚴格的監督,依托律師的職業技能和職業素養,在案件的審理過程中通過正面的控辯對抗,舉證質證等活動能最大限度查清案件事實,保障被告人的合法權益,有效避免冤假錯案,使案件的處理結果能經受法律和歷史的檢驗。
四、結語
“刑辯律師全覆蓋”是一項無論對司法領域還是社會實際都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的政策,立意深遠。但是政策的生命力在于執行,政策執行不可能是孤立的,相關的配套措施及制度應盡快完善,并且在執行的過程中按照實際對政策進行有機調整,才能實現政策目的。
作者簡介:趙迎軍(1968.09- ),男,陜西寶雞人,法學學士,檢察官,陜西省寶雞市渭濱區檢察院,研究方向:檢察綜合業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