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公司法規定的股權轉讓、股權回購、公司解散等股東退出機制過于局限,無法滿足公司發展過程中越來突出的股東靈活退出的需要。解決這個問題可以從允許股東章程自由約定退股,允許公司根據章程強制回購股份,建立強制公司分立制度和授權第三方介入制度等新的股東退出機制。
關鍵詞:新常態;股東;退出;機制
一、有限責任公司股東退出機制現狀
當前,法律規定的股東退出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1)股權轉讓。包括股東之間轉讓股權和股東向股東以外的人轉讓股權。(2)要求公司以合理價格回購股權,通過公司回購股權而實現股東退出。《公司法》第七十五條確認了有限責任公司股東的退股權: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對股東會該項決議投反對票的股東可以請求公司按照合理的價格收購其股權:公司連續五年不向股東分配利潤,而公司該五年連續盈利,并且符合本法規定的分配利潤條件的;公司合并、分立、轉讓主要財產的;公司章程規定的營業期限屆滿或者章程規定的其他解散事由出現,股東會會議通過決議修改章程使公司存續的。并且規定自股東會會議決議通過之日起六十日內,股東與公司不能達成股權收購協議的,股東可以自股東會會議決議通過之日起九十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3)公司解散。①根據公司章程規定或股東會議決議而解散公司。②特殊情況下股東可申請人民法院強制解散公司。《公司法》第一百八十二條規定:“公司經營管理發生嚴重困難,繼續存續會使股東利益受到重大損失,通過其他途徑不能解決的,持有公司全部股東表決權百分之十以上的股東,可以請求人民法院解散公司。”《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若干問題的規定(二)》對公司強制解散之訴作了進一步規定:在出現以下事項時,有關權利人可向人民法院提出公司解散之訴:公司持續兩年以上無法召開股東會或者股東大會;股東表決時無法達到法定或者規定的比例,持續兩年以上不能做出有效的股東會或者股東大會決議;公司董事長期沖突,且無法通過股東會或者股東大會解決;經營管理發生其他嚴重困難,公司繼續存續會使股東利益受到重大損失的情形。(4)破產清算。
從以上規定可以看出,在股東退出機制問題上,法律正在走向靈活,從局限于以股份轉讓方式實現股份退出,慢慢關注到股東壓迫和公司僵局的情況,賦予了股東更多的救濟途徑和一定的司法解決的空間。這也反映了法律反映社會客觀需要,面向社會實踐的優秀品質。但我們認為,目前這些做得還不夠。體現在:(1)公司章程的指引性作沒用有得到充分體現,沒有賦予公司章程對股東退出進行自由約定的權利。過分強調公司法的公法性質,對公司股東意思自治的保障不夠;(2)股份轉讓的規定有漏洞,實際操作中關于轉讓價格和優先購買權的行使經常出現糾紛;(3)要求公司回購股權請求權門檻太高,且回購價格的確定、回購資金的來源、回購期限的限制、回購的具體程序都處于模糊的狀態,實踐中出現很多爭議;(4)公司解散制度規定過于籠統,可操作性不強,且通過章程約定方式進行的只能是解散,在股份轉讓和公司解散之間沒有設置足夠的過渡空間。總之,在目前法律規定下,在股東要退出基本上還是只能采取股份轉讓的方式,無法滿足越來越多的股東退出的需求。
二、完善有限責任公司股東退出機制對策
結合司法實踐,筆者認為,進一步完善有限責任公司股東退出機制,賦予公司股東更大的退出權,顯然是一個必要的選擇。當前,可以在原有基礎上,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索:
(一)允許股東依照章程約定自由退股
有限責任公司有很強的人合性質,當事人基于合理期待而走在一起,這些合理期待可以明確寫入公司章程,當合理期待落空的時候,應該允許股東根據公司章程的約定主動退出,退股約定不應該一概禁止。股東在出資入股的時候可能主要基于對某個股東的資源或者能力的信任,但是否值得信任只有公司成立后通過實踐才能檢驗,如果經過一段時間的運轉,發現這種信任是錯誤的,某個股東的資源或者能力并沒有達到投資人的預期,這個時候應該允許投資人選擇退股。退股的條件和金額允許當事人在章程中自由約定。當然這種退股不應該影響企業對外債務的償還,在退股之前的債務,作為投資人仍然有按法律規定償還的義務。具體退股的價格是按照原來投資入股的價格還是一定的溢價或者一定的折價,這要根據公司的具體情況來約定,但這應該給與企業和投資人靈活約定的空間。這是主動退股的情況。這種做法,也能有效解決“股東壓迫”的問題。“股東壓迫”,即控制股東對中小股東的“欺壓”。現實生活中,大量的公司僵局情形都或多或少存在“股東壓迫”的狀況,例如大股東利用其對公司印章、證照、財務資料等的控制和掌握,繞開正常的公司治理結構,去做有利于自己但有損于公司和其他小股東利益的事情。在傳統做法中,解決“股東壓迫”是通過到法院起訴要求公司解散的途徑來解決,但這樣影響到整個公司的存續,成本太高,在這種情況下,通過局部的股東退出的方式來解決,更有利于問題的解決和公司的穩定。
(二)允許公司根據章程約定強制回購股東股份
在某些股東嚴重違背公司利益的情況下,應該允許公司根據章程約定對其進行除名,或者強制收購其股份。除名或者強制收購不得影響之前的債務的承擔。傳統公司法強調資本維持原則,強調債權人利益的保護,因此,反對公司回購公司股份,關于除名或強制回購的做法不被認可,但這一點,在司法實踐中得到了突破。在上海昆泰投資有限公司訴曲振華有限責任公司股權回購案。上海市浦東新區人民法院認為,首先,從公司章程的性質上看,公司章程是規定公司組織及行為的基本規則的重要文件,訂立公司章程是股東的共同行為。系爭章程修正案由包括原告在內的公司全體股東簽字,是全體股東的共同行為。其次,有限責任公司的性質兼有資合性與人合性特征,股東間的相互信任和股東人員組成的穩定對公司至關重要,股東的加入與退出均建立在公司全體股東相互信任的基礎上。系爭章程修正案中“離職股東所持股份應轉讓給某投資公司的其它股東或由某投資進行計價回購” 的含義為,離職股東應以股權轉讓方式退股或由原告計價回購。從原告提供的證據看,目前原告其他股東無受讓被告股權的意向,在此情況下,原告只能主張對被告的股權進行計價回購。如此,原告回購的股權將處于待轉讓的狀態或由原告依照法定程序進行減資,這正是有限責任公司人合性特征的體現。因此,上述章程條款內容并不含有股東抽回出資的意思表示,且此類約定并不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的強制性規定,應當認定有效。這個判決的一大看點在于,認為章程修正案中股權回購的約定不構成“抽逃出資”,這是很大的突破。其依據在于我國公司法第36條規定:“公司成立后,股東不得抽逃出資。”此條淵源于修改前公司法第34條的規定:“股東在公司登記后,不得抽回出資。”從“抽回”到“抽逃”用語的改變,反映了修改后的公司法對于股東抽回出資態度的轉變。在有限責任公司,“抽回”是指將股東交付給公司作為取得股權對價的財產,或與之等值的公司資產,以任何手段收歸出資股東所有的行為,而“抽逃”僅指以隱蔽手段暗中進行的上述 “抽回”出資的行為,即“抽回”與“抽逃”二者的差別在于前者的內涵和外延要比后者更廣。需要說明的是,由于“抽逃”是以隱蔽手段實現,因此會具有一些相應的法律特征,比如,公司實際出資額低于公司在登記管理機關登記在案的注冊資本數額;而若采取明示撤資的方法,例如,股東退股,公司將部分股權予以注銷并依法減資,則不會出現上述登記注冊資本與實際出資資產數額不符的情況因此,現行公司法只是禁止股東暗中抽逃出資的行為,但并不禁止所有抽回出資的行為。這也與公司法第142條允許股份有限公司在例外情況下回購其股份的規定相一致。而涉訴章程修正案中約定的“離職股東所持股份應轉讓給某投資(原告)的其它股東或由某投資(原告)進行計價回購”的含義為,離職股東應以股權轉讓方式退股或由原告計價回購,并不含有抽逃出資的意思,故原告章程修正案的約定不構成股東抽逃出資,不違反公司法第36條的規定。本案賦予章程更多自由約定的效力,通過對法律規定的解釋性使用在有限責任公司通過回購股權以達到股東退出上做了有益的探索,值得推廣。
(三)建立強制公司分立制度和授權第三方介入制度
(1)強制公司分立制度:強制公司分立作為解決公司僵局和股東退出問題的手段有其特有的優勢,這主要表現在:公司分立無需經過清算程序就可成立新的公司,避免了法律程序上的累贅;公司分立不要求必須清償債務,可以通過為債權人提供擔保的方式替代解決,為公司順利存續提供相對緩和的空間。
(2)授權第三方介入制度。當公司僵局的持續直接損害與公司有密切關系的第三方的利益時,法律應當允許直接利害關系方訴請法院授權其派出臨時人員介入公司事務,以打破僵局。對公司貸出巨額信貸的銀行、對公司具有連續性的最高限額貸款負有擔保責任的擔保人、對公眾負有公共事務責任的政府采購方等都是與公司有密切關系的第三方。由法院授權第三方介入公司事務,憑借第三方的中立地位,打破公司僵局,還能避免法院過度、過濫干預市場。
總之,回應社會發展對股東退出的現實需要,充分發揮公司章程的自治作用,探索更加靈活的股東退出機制和形式,是公司法發展的緊迫任務。
參考文獻
[1] 歐陽澤蔓.從限制股東權利到理順四大關系——當代中國控股股東行為規范新圖景[J]. 經濟法研究,2016(01).
[2] 蔡莉.有限責任公司股東退出機制的法律思考[J].技術與市場,2013(11).
[3] 尹丹.關于我國有限責任公司股東退出機制的宏觀思考[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04).
[4] 王煜.有限責任公司股東退出機制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24)
[5] 楊靖,張敏.股東之間利益沖突與退出公司機制的反思[J].法律適用,2012(02)
[6] 杜雪芳.公司控制股東義務探析[J].嘉應學院學報,2013 (06)
[7] 王廷芳.有限責任公司股東退出機制研究[D].蘇州大學,2010.
[8] 張雪竹.公司司法解散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 2008.
[9] 王曉英.有限責任公司股東退出機制研究[D].復旦大學,2008.
作者簡介:賴勇龍(1976- ),男,漢族,福建漳州人,博士,漳州市委黨校講師,研究方向:法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