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源
研究我國目前的勞動力市場的發展狀況與集體談判之間關系,就是在研究集體談判在我國現今的勞動力市場起到多大的作用,從而論證出集體談判在我國的重要意義,在我國急需集體談判來解決目前勞動力市場諸多問題,這些問題皆是由于勞資關系不平衡所引起的,這其實是建立起集體談判制度的必要性。
一、勞動力市場現狀及其主要影響性因素
用工荒與就業難是最具有中國特色的一對矛盾,這對矛盾其實在經濟學上是產業升級的表現之一。用工荒出現的背后有著深刻的矛盾也就是招工難和務工難,產生這樣的勞動市場必須要剖析“產業升級”背后的原因,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這也是為何集體談判制度能解決這種社會問題的答案。按照經濟學上的分析,是金融危機倒逼產業升級。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這畢竟是外部因素,事物的發展最終決定因素在于內因。用工荒,或者是產業升級引發了我國內部經濟環境的變化——地區經濟的巨大變化,通過這個本國內部現象里得出的是其內部原因所在,即勞動權利保障的缺失。最終,主要原因還是在內部,即低端勞動力人群的權益長期被壓榨,高端知識型人才就業權無保障,而不是主要在于金融危機的影響。此內部原因是勞動者的利益需求及權利意識的覺醒,這體現出了勞動者權利保障的缺失。這不僅僅是“用工荒”這社會問題的根本原因,實際上是反映出本國社會如何長期發展,將會有怎樣的轉變,這背后是集體談判制度的社會重要性的體現。
二、憲政視角下建立集體談判制度的必要性
解決當前用工荒這一社會問題的根本就在于建立起勞動者自救機制——集體談判制度。集體談判如何解決用工荒出現的根本原因——勞動權保障的缺失,即集體談判與勞動市場的關系,從而進一步論證出這個制度對于中國社會更深一層的意義,即憲政價值。社會中運行良好的制度永遠是關注“人”的制度,這些制度的設立往往是建立起人類的理想社會——憲政社會的一部分。
(一)集體談判在勞動力市場中所起的作用
勞動力市場的“用工荒”問題,直到涉及的各種經濟問題最終、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權利保障的缺失。這些勞動者因勞動關系而喪失基本權利,資方因掌控資本而提供工作崗位以及各種合同條款來控制勞方,在勞動者試圖恢復利益平衡時,他的生存條件以及自我價值的實現機會被完全剝奪。換句話說,不僅僅生存,還有自身發展機會及人格尊嚴都會遭到損害,因此可以看出勞動關系的失衡具有“隱蔽性”,資方可以讓勞方“閉嘴”使得問題隱藏。根據勞動權的主要理論來看,這是屬于勞動權受損害的結果。但在我國勞動權的保障已形成了制度,有立法、行政以及司法三方面的保障。相關勞動權的立法上,法律法規部門規章眾多,總的就是勞動法,勞動安全方面、休息權方面、勞動合同方面等等各個方面就有眾多的規定,有了法律依據就有訴訟救濟。勞動監察方面的各種規定繁多,因此我國依法設立了專門的監察機構行使職權。然而,無論是用工荒還是集體談判,無不體現出勞動者權益保障的缺失。勞動者在如今的勞動市場上仍在喪失基本權利。其實,在立法、司法、行政這三方面都有著一個共同缺陷,即勞動權的保障主要保障的是個體勞動關系,甚少規定集體勞動權的相關內容。理論上,勞動關系失衡的隱蔽性使得建立在這之上的個體勞動保障蒼白無力,因此集體勞動權的保障尤為重要,保障集體力量的行使就能保障個體的權利。達到這一目的,重中之重的就是建立集體談判制度,這是勞動權的核心。從這個理論意義上來說,建立起核心的集體談判制度就是建立起完整的集體勞動權制度,于是集體談判的存在從根本上就在保障的是勞動權。集體談判制度的設立意味著保障勞動者的基本權利,勞動者不再是弱勢群體,這對于勞動市場的穩定秩序是必要的。社會的經濟發展,勞動市場有序運行離不開勞資關系的穩定,而這種穩定是勞資關系相互制約的結果。集體談判制度為這種制約提供一個力量博弈的平臺,該制度也就意味著雙方是同在平等的規則、程序較量。這種平等是實質平等,是擺脫了雇主掌控的平等,是集體團結的力量形成了工會、罷工還有相關的談判程序,因此一個完整的集體談判制度的建立是包括實質作用的工會,有法可依的罷工以及法定的談判程序的制度。總的來說,集體談判的不僅僅是勞動權保障缺失的關鍵,更重要的是,是我國勞動市場有序運行的必要條件,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建立集體談判制度的必要性
既然集體談判對于勞動市場是必要的,那么對于一個社會的重要性由此可見,尤其是對中國社會的重要性。因為勞資關系是一個社會運行的基礎關系,勞動者是社會組成的最基礎的群體,其實就是社會“大眾”。當基礎群體“貧困”時這意味著社會的貧困,當社會大眾被壓榨時意味著這個社會的不公,從而引發整個國家走向黑暗的道路。因此,集體談判不僅僅是對勞動市場所起到積極的作用,對于一個追求憲政的國家來說更是不可或缺。集體談判本身不僅具有憲政意義,并且集體談判制度的建立是推動憲政發展的必要動力。在我國解決目前的勞動市場問題的根本就是建立起勞動者自救機制——集體談判制度,這對于我國來說是解決當前的社會問題的關鍵。
在我國,民眾期望能有承載著人人平等、人人講求權利、司法獨立、程序公正的西方完整運行的大大小小的憲政制度,但有很多學者也在各個領域里闡述了照搬西方制度的弊端,或者是西方憲政思想與我國憲政思想的差異,其實在復雜的西方制度的背后是對于人的關注,一切都從人最本質的需求出發。無論在歷史發展中還是在社會發展中遇到的所有問題,不是從宏觀的國家角度或者是深奧的理論道理出發而是從社會生活中的公民申訴、請求中解決,從問題的源頭——“人”來解決,漸漸的深入最后形成一套適用于所有人群的制度來解決以后產生的類似問題。因此,我國也會有自身的憲政思想,之所以不同是因為本國國民需求、生活發展的需求不同,從我國公民自身的權利問題出發去解決社會問題,就如目前需求建立完整的集體談判制度一樣,許多制度的建立都是皆有民眾的需求,最終我國將形成我國自身的獨立憲政價值,這是建立中國式的集體談判制度最終的社會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