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雨薇 華娟 吳玲 連燕舒
摘 要:良好的人際溝通能力被認為是現代護理人才必備的核心能力之一。五年制高職護生是一個比較特殊的群體,由于其專業知識基礎差、閱歷較淺、人文素養不夠等原因導致在臨床工作中出現溝通不暢的情況,甚至被認為工作積極性欠佳。這對我院學生的高質量就業是不利的。文章針對五年制高職護生人際溝通能力的現狀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對策以提高五年制高職護生的人際溝通能力。這不僅是醫患關系和諧的基礎,也是提升護生的職業認同感、職業滿意度的重要途徑之一。
關鍵詞:五年制高職護生;人際溝通能力;問題與對策
人際溝通能力是護理工作人員核心就業能力之一。良好的人際溝通能力除了能夠建立和諧的護患關系之外,也有益于創造良好的工作氛圍,從而對護理工作人員自身的職業認同感、自我價值感的提升有很大的幫助。五年制高職護生是一個比較特殊的群體,年齡小、基礎差、思想不夠成熟、學習動力匱乏,但未來卻要從事“健康所系,性命所托”的醫務工作。針對五年制高職護生的人際溝通現狀提出對策,以提高其人際溝通能力,最終實現幫助其提升職業認同感、職業滿意度。
一、培養人際溝通能力的重要性
人際溝通是發生在人與人之間信息的溝通和交流過程。護理人際溝通屬于專業人際溝通范疇,是發生在護理專業領域的護士與其他醫療從業人員之間、護士與被服務對象及其家屬之間以及護士與護士之間的人際互動的行為過程。隨著醫學的快速發展,護理工作模式已由單一的疾病護理轉向以“病人為中心”體現人文關懷的健康服務。在這種情況下,護理人員作為護患關系中重要的參與方,不僅要具有扎實的醫學護理知識和熟練的專業操作技能還應具備良好的人際溝通能力以應對不同特征患者提出的不同要求。護理人際溝通能力被認為是現代護理人才必備的核心能力之一,是實現優質護理的必備元素。
五年制高職護生是一個較為特殊的人群。他們在最懵懂的年紀進入學校開始長達五年的住校學習,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也尚未形成,大多數人還是獨生子女,自我意識較強,人際溝通對他們來說是一個需要正視的問題。由于職業的特殊性,護理人際溝通能力對他們來說格外需要著重培養。
在醫療護理工作中,整體護理活動的實踐證明,護理人員需要用70%的時間與服務對象及工作伙伴進行溝通。另據近幾年的調查顯示,目前醫院的醫療糾紛中,有78%緣于溝通不好引起。良好的護理人際溝通能力不僅有助于和諧醫患關系,對護理工作人員自身而言更有助于大大提高其對護理工作的職業認同感、以及自我價值的實現,從而這個群體職業穩定性也會大大提高。
護理溝通能力的培養并不能局限于單純的人際溝通課程,而是全方位的,滲透在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良好的護理溝通能力的培養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就業質量,使學生受到更多醫院的認可,更能幫助學生進行有效的職業生涯規劃。
二、五年制高職護生人際溝通能力方面存在的問題
(一)專業知識不牢固,導致自信心不足,引起溝通不暢
由于醫療資源的緊缺、不均衡,以及患者對護理的要求也在逐漸提高,一定程度上醫患關系仍處于較為緊張的狀態。這就要求護生進入臨床后需要在最短的時間內適應環境、熟練操作。然而大部分同學,學習主動性比較欠缺,在校期間專業知識學習不夠扎實,寄希望于到臨床上再邊看邊學邊做。這與患者對護理的高要求是相違背的。因此,專業知識不扎實的護生在臨床上操作的機會并不多。同時,由于知識薄弱、專業基礎較差,導致在與病人溝通過程中,由于底氣不足,缺乏專業性,雙方無法進行有效溝通,不能獲得患者的信任,受到抵觸。這就削弱了護生的工作熱情,以使護生對自己的評價也較低。護生扎實的專業知識基礎是培養良好人際溝通能力的基礎。
(二)個人閱歷較淺,缺乏對患者的關懷和理解能力
良好的溝通源于相互理解,能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為了豐富學生的閱歷,學校會定期組織相應的專業見習和志愿服務活動。五年制高職護生由于年齡較小,常常局限于應付完成課內的專業知識學習,對于學校開展的社會實踐活動未能積極認真投入,導致個人閱歷并不豐富。在臨床工作中,他們往往很難從患者的角度出發,無法恰當地表達出對患者的理解和關懷,容易使患者誤解,認為其“輕視患者、漠視生命”。
而且現在很多五年制高職護生,多為“00”后,從小得到的關愛較多,而卻很少會主動去關心他人。在面對較為復雜的人際關系的時候,她們一般會選擇強勢壓制或者是蒙混過關,很少會去思考和學習如何更巧妙處理與他人的關系。所以在面對患者的時候,她們有時總會覺得無所適從,這還需要在社會實踐活動中慢慢積累經驗。
(三)醫德修養不夠,只看重完成任務,對護患溝通問題不夠重視
傳統的人文素質教育基本與護理專業知識學習割裂。學校多局限于生硬地進行人文知識的傳播、教育,不能引導學生內化為自己的醫德修養,職業情懷無法得到升華,人文知識的學習只是浮于表面,敷衍了事。學生只關心順利通過專業課,而對“關心患者、理解患者、尊重患者、敬畏生命”的職業修養認識不夠,體會不深。在實習生的日常管理中,實習醫院的帶教老師也常常反應,學生僅滿足于完成基本任務,忽視了“良好的溝通能力”的重要性。殊不知“護理溝通能力的”既是醫德修養的體現,同樣有助于對自身的專業技能提升。
三、提出對策
(一)在五年的學習生涯中全面滲透人文素質教育,轉變教授方式
五年制高職護生從入校那刻起便進入“靈魂”的高速發育期,這一時期他們的可塑性極強。深入進行五年制高職護生的人文素質教育,能更好地實現以患者為中心的生命價值理念和人文關懷的精神,最大限度激發學生作為未來醫護人員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在五年的護理學習生涯中,全面滲透人文素質教育,這樣我們的護生將來在臨床上工作中更好得詮釋“溫暖照護”。區別于以往的是,學校必須轉變人文素質教授方式,融入更多的情境式、體驗式教學。學校可以在行業內邀請一些資深的專家通過臨床實例的講授,讓同學受到引導、啟發,從而主動認識到“人文關懷的能量”、“和諧護患關系的美好”,甚至在職業認同感、職業滿意度都會大大提高。
(二)著重開展“生命教育”,激發學生學習動力,提高其專業能力、職業修養
“生命教育”雖然涵蓋于“人文素質教育”中,但由于職業的特殊性,這對高職醫學生言尤為重要,需要作為專項內容進行落實。“生命教育”旨在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人的價值和生命,理解生活的真諦,珍愛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不斷實現自我,養成關愛的情懷。護生既要珍愛自己也要關愛患者,正確看待“生命價值”,通過努力提升自身專業技能來提高患者的生命質量,醫護人員過硬的專業能力是患者最有力的支撐。將生命教育與醫德教育相結合,使學生將內化的“生命價值信念”轉化為努力學習護理專業知識的動力;通過激發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以及作為未來的醫務人員的社會責任感,來提高其專業能力和職業修養。開展好“生命教育”活動,是五年制高職護生培養職業精神、塑造職業品格重要的途徑。
(三)扎實開展社會志愿服務,帶動更多的同學參與其中,豐富學生人生閱歷
“溝通”發生于人與人相處的過程中,因此要提高“人際溝通”能力,扎實開展社會志愿服務是最行之有效的途徑之一。無論是共青團口徑還是專業口徑組織的社會志愿服務活動,護生都能通過參加這樣的活動,接觸到更多需要幫助的群體,這是一個付出的過程,也是增加閱歷、感受自身價值的過程。學校應扎實開展每一次社會志愿服務,活動結束后保證有深入的總結和真情實感的分享。我們的同學走進過浦口區石橋小學,那是一個留守兒童為主體的學校;他們也走進過聽力障礙兒童康復訓練中心,去關愛無聲世界的孩子們。這樣高質量的社會志愿服務項目,讓我們一批優秀的學生干部脫穎而出,活動中的各種流程大大鍛煉了他們的人際溝通能力。他們也憑借著較好的溝通能力、對志愿服務的真情投入,通過積極的分享,感染了更多的同學加入進來。學校在志愿服務活動中堅持沙龍化、實踐化,利用活動來豐富學生的閱歷,從而提升學生的人際溝通能力。
(四)小范圍推行“學長制”,通過朋輩間的學習互助提高人際溝通能力
五年制高職護生和三年制高職護生相比而言,其在校的空余時間相對較多,同時存在著“年齡小”、“未經歷過高考,自主學習能力差”、“00后更有自主意識”等特點。這就要求對其教育管理更加精細化,更應該注重對其心靈的涵養。但由于學生規模的不斷擴大,輔導員人少事多的現象普遍存在,無法再做到對五年制高職護生的人文素養進行精細化管理教育,精準幫扶。因此,從提高學生人際溝通能力的視角來看,“學長制”正好可以起到不錯的輔助作用。“學長制”是一種學生自我管理模式,倡導高年級學生平等的、友愛的幫助低年級學生,以實現良性互動和交流。選拔一些個人品德、專業素質、學習成績、等專業核心能力尤其是溝通組織協調能力較強的高年級優秀學生與低年級學生結對,通過朋輩間具有親和性、引導性、示范性的交流、互動和幫扶來提高五年制高職護生的人際溝通能力。
參考文獻
[1] 沈寧.護理專業教學改革研究報告[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80.
[2] 劉艷麗.高職院校醫護學生溝通能力的培養方法研究[J].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30(02):85-87.
[3] 楊健寧,玉文,殷進功.基于SEGUE 量表的醫學生醫患溝通能力評價[J].醫學教育研究與實踐,2018,26(03):419-422.
基金項目:文章為2015年省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五年制高職中護學生人際溝通現狀調查與對策研究”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514255012X。
作者簡介:華娟(1986- ),女,漢族,江蘇人,江蘇衛生健康職業學院講師,本科,從事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相關工作,為本文的通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