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王繩祖先生(1905-1990)是我國著名的世界史學家,國際關系史研究的奠基人。先生一生著述頗豐,不少具有里程碑的意義。1936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由他撰寫的《歐洲近代史》打破了中國高等院校世界史教學由外國課本壟斷大學講壇的情況。先生晚年主持編寫的十卷本《國際關系史》則是我國改革開放后出版的一套最為完備的國際關系史學術著作,它標志著我國學者在國際關系史研究領域已形成了較為成熟的學術思想體系。
關鍵詞:王繩祖;歷史學家;《國際關系史》
一、王繩祖先生的求學之路
王繩祖先生1905年12月8日出生于江蘇省高郵城焦家巷的一個書香門第。高郵王氏世家人才輩出,祖父王銘卿在福建任知事,伯父王蔭之、叔父王陶民均為清末民初書畫家。他五歲入私塾,七歲入高郵縣立第一小學,成績優異。1919年,他考入省城南京金陵大學附屬中學。金大附中是一所美國教會所辦學校,對英文教學非常重視。世界歷史、地理等課程都用外國課本。在金大附中的四年學習,給他打下了良好的英文基礎。1923年,王繩祖先生以優異的成績考入金陵大學。不過,受當時科學救國思潮的影響,先生最初選讀的是化學專業。不料入學以后染病休學,回家鄉修養了一年后于次年9月轉入金陵大學歷史系。他以歷史為主系、政治為輔系。主系課有歐洲近代史、斷代史、國別史等,輔修政治學通論、法學通論。國際法和憲法學。有兩門課使他受益最大,一是世界歷史綜合課,課本為英國作家威爾斯的《世界史綱》,它以總的人類發展為內容,把低年級所學的東西綜合提煉,使學生對世界史有個明確的總構想,并明了歷史的豐富性和生動性。另一門課是史學方法,課本為法國史學家朗格諾瓦和塞努博斯的《史學原理》,主講人是美國人貝德士(M·S·Bates)教授。這門課使王繩祖初步掌握了歷史研究方法。因所學原本是自己興趣所在,他很快顯露出歷史研究方面的天賦,尤其得到時任系主任的美國教授貝德士的欣賞。王繩祖先生潛心通讀西洋歷史,對近代歐洲史特別感興趣,二年級時在貝德士指導下撰寫過一篇論文,并在某歷史學會會議上宣讀,獲一致好評。在此期間,五卅慘案發生,他還積極投身于反日愛國 學生運動。三年級時,王繩祖先生在金陵大學學生刊物《金陵光》雜志上發表了一片翻譯的時論文章,是為先生正式發表的第一篇作品。四年級時,他擔任了《金陵光》雜志的編輯。同年還代表金陵大學參加華東四大學英文辯論賽,論題是關于帝國主義對華不平等條約問題。
王繩祖先生在金陵大學求學期間的恩師貝德士教授在1937-1938年日軍南京大屠殺期間曾在南京國際難民區積極參與保護中國難民的工作,而后在美國雜志上撰文揭露日寇的在華暴行,戰后又赴東京國際軍事法庭指證日寇的獸行,是中國人民的好朋友。1936年4月底,王繩祖先生考取中英“庚款”公費留學生,此次共錄取20人,歷史學僅他一人。貝德士教授擔任他的擇校顧問,并將他推薦到自己的母校—英國牛津大學。從1936年9月至1939年8月這三年間,王繩祖先生在牛津大學布拉斯諾斯學院專攻世界外交史,他的導師是當時享譽國際學術界的外交史學家W·C·科斯廷教授。科斯廷教授主要研究英國憲法史,還研究英國遠東政策史,著有《不列顛和中國(1833-1860年)》等書。在他的影響下,王繩祖先生開始對19世紀70年代中期的馬嘉理案進行個案研究。為此,他到倫敦檔案局埋頭查閱英國議會文書、外交部和印度事務部的外交文件。當時倫敦檔案局所藏外交檔案公開到1886年,中英關系的檔案中有關1833至1860年和1880至1885年兩段歷史已由科斯廷和另一名英國學者研究過。中間一段歷史即1860至1880年的檔案還未利用。在這段時期里,英國逼迫清政府簽訂了煙臺條約,而這一段歷史,無論中外,當時都沒有人專門研究過。經科斯廷建議,王繩祖決心填補這個空白。在差不多一年的時間里,他在檔案館開門時就進館,一直閱讀和抄寫,直到閉館。仔細查閱外交檔案的結果,是發現了許多重要的文件,這些文件都是第一次加以利用。在如此堅實材料的基礎之上,1938年,他用英文寫成了碩士論文《馬嘉里案和煙臺條約》,1940年由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中國學者的學位論文在牛津刊印成書,王繩祖先生是獲此殊榮的第一人。全書共分七章,論述了馬嘉里案及煙臺條約的背景、馬嘉里案的發生,英國利用此案從清政府榨取侵略性權益的經過,煙臺條約的締結及其影響。此書出版后受到國際史學界高度評價。英國中亞研究會在會刊上發表書評,認為此書對研究“中英關系史中一段重要插曲的來龍丟脈作出了可貴的貢獻”,文章披露了當時“從今天的國際道德觀念來看令人不快的”英國對華外交。此外,英國《泰唔士報》也作了肯定性的書評,美國歷史學會《歷史文獻指南》將此書列為研究中國國際關系史的必讀參考書。
二、王繩祖先生的治學之道
1929年,在貝德士教授的邀約下,王繩祖先生回到母校金陵大學,開始了他的執教治學生涯。是年9月擔任金陵大學歷史系助教,后被聘為講師,直到1936年。任教金陵大學期間是王繩祖先生學術飛躍的第一個臺階。他先擔任金大文學院公共必修課二年級“歐洲近代史”的主講教師,后又擔任理學院公共課“西洋近現代史”的主講,同時參加歷史系本科“英國史”、“美國史”等課程的輔導。授課之余,王繩祖先生結合研究與講課心得,著手撰寫一部西洋史大學教材《歐洲近代史》。該書幾經修改,歷時兩年而成,共50多萬字,分六卷二十六篇,并有導論一章。貝德士教授為此書作序,在序中稱贊“王君所著《歐洲近代史》,為一大學課本,其品質,宜為此類書中之佳者”。1936年,商務印書館將其納入大學叢書出版,成為當時采用最廣的大學教材之一,由此也改變了中國高等學校世界史教學由外國課本壟斷的情況。
1939年,王繩祖先生從英國留學回國之后,繼續在金陵大學任教。此前,金陵大學已經內遷至成都,他回到歷史系出任教授并兼任系主任。在成都金大執教的歲月里(1939年10月至1946年4月),除了處理系務以外,他還擔任“世界通史”、“歐洲外交史”、“史學方法”及幾門國別史課程。王繩祖先生講課極其生動、精彩,許多外校的學生都慕名而來旁聽,教室也經常坐不下。金大歷史系學生人數不多,他與學生個別接觸的機會較多,實際起到了導師的作用。除了教學以外,王繩祖先生主要精力放在編輯一部當時急需的教材上。根據講義整理,他寫的大學教科書《歐洲近代外交史》于1945年5月由重慶商務印書館出版。國際均勢問題是貫串這本書的主線,而其特色則是在充分考慮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民族運動等因素的同時強調個人的作用。在書中,他既采納了西方學者當時最新的研究成果,也綜合了他自己的觀點,此書表明繼《馬嘉里案和煙臺條約》之后,王繩祖先生已是一名卓有成就的外交史學者。抗戰勝利后,1946年5月,王繩祖先生隨金陵大學遷回南京原址。1949年南京解放以后,金陵大學照常上課,王繩祖先生被推舉出任文學院院長,直至1951年。1952年9月,金陵大學與中央大學的文理科合并為南京大學,王繩祖先生出任歷史系教授兼世界史教研室主任。從五十年代到文革結束,是王繩祖學術研究的低潮時期。但總的來看,仍然堅持了他嚴謹求實的風格,而且他對史料的考證和整理非常重視。1957年,他與著名國際法學者王鐵崖合作,從英、德、法、俄、奧等國外交文件中精選史料,編譯了《1898—1914年的歐洲國際關系》資料集。1964年,南京大學設立了近現代英美對外關系研究室,王繩祖先生主持研究室工作。他特別重視研究室的資料建設,匯集了大量國家關系史料,在學術研究和培養專門人才方面做出了不少成績。
1978年是王繩祖先生第二次學術青春勃發的開始,這一年恢復了招收研究生制度,他出任碩士生導師,1981年開始擔任博士生導師。1979年以后,在近代中外關系史、歐洲國際關系史、史學理論和方法等領域發表了許多論文,數量多于之前幾十年論文的總和,其總的學術水平和影響,也超過以往。同時他還指導了多名碩士和博士生,其中包括國內外知名學者朱瀛泉教授和時殷弘教授。他參與創立并領導了中國國際關系史研究會,為開創我國國際關系史研究的新局面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幾經努力,中國國際關系史研究會于1980年12月在廣州中山大學成立。王繩祖先生1979年以后發表的論文中,最重要的是有關十九世紀后半葉中國沿邊危機的一組論文。這組論文一共六篇,變成《中英關系史論叢》由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這組論文第一次揭露和闡明了英國在清末中國沿邊危機中的外交和陰謀活動,因此,它們對豐富中國近代史、中外關系史和遠東國際關系史的知識做出了重要貢獻。1981年底,王繩祖先生受教育部和司法部委托,主編《國際關系史》教科書(上卷)。他領導了編輯的全過程,并親自撰寫了第二編的第一章。該書于1983年出版,是解放以后我國第一部比較全面系統的國際關系史教材,引起了國內外學術界的高度重視。此書一版再版,發行數萬冊仍供不應求,是世界史研究領域最熱門的專業暢銷書之一。此外,他還主編了一部70 余萬字的《國際關系史資料選編》,于1988年出版。縱觀王繩祖先生的治學生涯,他對史料考證和整理的重視,以及嚴謹求實的學風,是留給我們后人豐富而寶貴的遺產。
三、十卷本《國際關系史》
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王繩祖先生開始籌劃、并主編300多萬字的十卷本《國際關系史》。這部歷史巨著是我國改革開放后首部最為完備的國際關系史著作,標志著我國學者在國際關系史研究領域已形成一套較為成熟的學術思想體系,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十卷本《國際關系史》集我國國內百多位學者之力,歷時十年完成撰寫,于1995年由世界知識出版社出版,洋洋350余萬言,代表了我國國際關系史研究的最高水平。
國際上多卷本的國際關系史大都體現“歐洲中心論”的思想,其中影響較大的有法國學者勒努萬(Pierre Renouvin)主編的8卷本《國際關系史》,此書深受年鑒學派的影響,著力論述1815-1945年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關系體系。英美學者通貫古今的多卷本國際關系史著作并不多見,斷代性的著述居多。比如美國學者戴維·希爾(David Jayne Hill)編著的3卷本《歐洲外交史》是歐美學界第一部國際關系通史類著作,該書描繪了1800多年間歐洲政治的宏觀軌跡,又生動展示了歐洲國際關系進程的豐富畫面。英國皇家國際事務學會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主持編纂的《國際事務概覽》用編年體記述現代國際關系史至上世紀60年代,主要由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等英美學者編寫,共計出版46卷。該書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為界限,分為戰前、戰時及戰后三編。其中戰前從1920年起至1938年止,共二十三卷。戰時共11卷,時限從1939年至 1946年。戰后編從1947年至1963年,共12卷。有關研究國際關系史的問題,王繩祖先生曾經撰文寫到“以歐洲為主體,給亞非拉的寫的篇幅太少,且各自強調本國在國際關系史上的地位。外國學者有他們的立場,我們有自己的立場,對他們的某些論斷,我們不能同意,更不能照搬,是理所當然的。”這也體現了十卷本《國際關系史》反對以歐洲為中心,并恢復亞非拉地位的編寫指導思想和突破創新。
王繩祖先生主編的《國際關系史》是我國極其少見的多卷本國際關系史著作。時間跨度接近三個半世紀,以大量真實詳盡的史料為基礎,在全球視角下,呈現出300多年來整個國際關系歷史的發展進程。按照國際關系發展的歷史進程及其主要轉折性變化,全書分為三個時期:第1到3卷為第一個時期(1648——1918年),從《威斯特伐利亞合約》的簽訂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第4到6卷為第二個時期(1917—1945年),從十月社會主義革命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第7到第10卷為第三個時期(1945—1979年),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至1979年。其核心觀點是:“國際關系史是以國家與國家包括國際組織間的政治關系的發生、發展、變化的歷史進程及其規律為主要研究對象,同時注意國際經濟關系、軍事關系以及文化、宗教關系,并使之與國際政治關系緊密結合,而且也不應忽視重要歷史人物在國際關系演變中所起的作用。”顯然,該書在理解國際關系史的定義和研究范圍、研究對象,與早期的國際關系史研究相比已有新的突破,將我國的國際關系史研究推上一個新的臺階。《國際關系史》由王繩祖先生牽頭,匯聚了我國國際關系史學界的全部力量,從全書的框架體系到每卷的目次,王繩祖先生都反復考慮,一一審定。經過百余人近十年的努力,這套十卷本《國際關系史》也代表了中國國際關系史研究整體水平。
十卷本《國際關系史》提出了一系列較為新穎,獨居特色的學術觀點。首先,該著作對國際關系中的行為主體有了新認識并且對行為主體進行重新定義。長期以來,民族國家是國際關系的行為主體,但在第二次世紀大戰后的現代國際關系中,又出現了許多非民族國家形式的行為主體。如全球性的國際組織——聯合國,以及地區性的經濟、政治、軍事、社會、宗教等國際組織與集團,比如歐盟、東盟、北約等,它們在國際關系中各自成為單獨活動的行為主體;另一方面,這些組織與集團的依靠力量仍然是各個民族國家,依然處于受支配的地位。民族國家與這些全球性或地區性的國際組織與集團構成了國際關系中共同的行為主體,但有主次之分。
其次,在堅持唯物史觀,對國際關系的理論、歷史與現狀的綜合研究的基礎上,嘗試建立一種國際關系史學科的新體系,著意于探索世界范圍內的國際關系歷史發展歷程,以歷史發展的本來面貌來評價某一地區或某一國家在不同時代國際關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該著作的出版改變了一直以來用“歐洲中心論”的思維方式書寫國際關系史的傳統,重視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國家在國際關系歷史進程中所顯示的重要影響和作用,反映了客觀的歷史演變過程,尊重歷史的客觀事實。
第三,以世界經濟關系為基礎,探明國際政治經濟關系的發展過程與歷史邏輯,并關注其相互間的作用與影響,運用“合力”的理論來剖析國際斗爭中的諸多因素與表現方式,避免把問題簡單化。
第四,大量史料的掌握及運用。十卷本《國際關系史》注重引用各種國際條約,政府間的公告宣言以及外交檔案史料。王繩祖先生編寫的《國際關系史資料選編》逾70萬字,收錄了從17世紀中葉到20世紀80年代三個多世紀以來國際上所簽訂的各種條約與協定,給這部著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五,該著作關注中國在國際關系歷史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有關中國部分占據了很多重要的章節,尤其是進入20世紀以后,中國在國際關系中的地位開始提升,從被動卷入西方主導的國際體系,到二戰中為建立國際新秩序所作出的努力,再到戰后積極參與國際新體系的建立。新中國成立后,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以及中國國內的改革開放,國家實力的提升為中國在國際體系中贏得了更多的話語權。
在10卷本《國際關系史》引導和鼓舞下,我國學界有關國際關系史的著作如同雨后春筍般涌現,這其中包括施興和主編的《近代國際關系史》,唐賢興教授主編的《近現代國際關系史》,時殷弘教授著《現當代國際關系史(從16世紀到20世紀末)》,以及方連慶等主編的三卷本《國際關系史》等。近年來,我國國際關系研究史學界呈現新的學術理路。比如南京大學國際關系研究院從國際關系理論、國際政治經濟學、戰略學等學科吸取研究方法,致力于跨學科的國際關系史研究,由朱瀛泉教授主編的《國際關系評論》已經出版八卷。華東師范大學冷戰國際史研究中心致力于研究亞洲地區的冷戰史,有關朝鮮戰爭及越南戰爭的研究也頗具特色。
四、結語
王繩祖先生對于國際關系史的研究貫穿他的一生,他的學術思想與治學方法是留給史學界的寶藏,概而言之有如下幾點:一、反對以歐洲為中心編纂國際關系史的傳統模式,強調世界各民族人民是平等的思想。這在他編寫的《國際關系史》中已經體現出來,并且恢復了亞非拉在國際關系史中應有的地位和作用。二、重視國際均勢問題研究,并將它作為闡述國際關系史的一條重要線索。這在他1979年發表的《略論均勢原則在近代歐洲史上的作用》有著非常成熟地論述。三、對于中外史料的全面掌握,并且通曉中國和外國雙方的歷史。由于良好的外文功底,他對于外國語言和史料的運用顯得新手拈來,沒有絲毫障礙。四、作為一名學者,有著明確的是非觀和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王繩祖先生主要研究近代的中外關系史,這一時期由于清政府的腐朽積弱,中國不斷受到資本主義列強的侵略壓迫,而他的立場是站在反侵略的中國人民這一邊。在他的有關中外關系的著述中,始終貫穿著一種愛國主義精神。從1940年在牛津大學出版第一篇中國人英文學位論文到晚年主編中國第一部多卷本《國際關系史》,王繩祖先生為中國國際關系史研究的進步以及中國學術在世界學術之林的地位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也將永遠是中國學人前行道路上的一盞明燈。
參考文獻
[1] 王繩祖主編.國際關系史1—9卷[M].世界知識出版社, 1995.
[2] 王繩祖主編.國際關系史第10卷[M].世界知識出版社, 1996.
[3] P.Renouvin,Histoire des Relations Internationales,Paris,Hachette,1957.
[4] David.J.Hill,A History of Diplomacy in th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of Europe,Vol I,II,III,Miami FI,2012.
基金項目:文章為2017年江蘇高校“青藍工程”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陸一歌(1980.05- ),男,漢族,博士在讀,講師,研究方向:法國與歐洲歷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