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晨曦 李吉英 楊奕杰 金麗娟 王俊
摘 要:隨著智慧城市、物聯網、云計算等技術的快速發展,對政府公共信息服務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提出了基于智慧城市視角下的政府公共信息服務體系:內容、體系結構、信息標準與規范。
關鍵詞:智慧山東;公共信息服務;物聯網;智慧城市
我國對于智慧城市的研究開始于上世紀八十年代,具體的實施由上海于1994年提出,此時還沒有智慧城市的具體概念,而是信息港的建設。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提出數字地球概念后,數字城市與智慧城市才開始大范圍的研究與建設,我國在2010年以后開始進入了智慧城市的建設高潮。2013年,國務院發布了首批山東省智慧城市建設試點,由此,智慧山東開始了正式建設階段。智慧城市開啟了政府管理的新模式,也為政府的服務提出了新的要求。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與公共管理方式的綜合體現,如何將高度集成的信息化平臺提供公務服務成為了新課題。
一、智慧山東理論體系
(一)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的概念于2008年由IBM公司提出,將城市中的電力、道路、橋梁、交通工具、油氣、醫療設備 等用感應器互聯,形成物聯網,物聯網再與互聯網連接,實現人類生產與生活的人、物相連。
智慧城市的出現是全球城市化進程加快的必然結果。城市的諸多問題,如交通擁堵、環境惡化、資源短缺、安全問題等。智慧城市建設的目的從小的方面來說就是解決人生,便捷百姓,從大的方面將就是整合城市各種資源,以智慧的理念規劃(2015年)提出智慧城市的內涵:以知識與知識資本廣泛應用為特征,以互聯網、物聯網和云技術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為手段,構建以人為本的和諧智慧環境為目標,整合城市人才、設施、資源等要件,服務于社會經濟生活的新型城市。
城市是社會的一個組成部分,城市是人類社會活動的載體,從城市的運行角度,是政府、企業或其他機構和居民組成。智慧城市讓這三者有效溝通。智慧城市的框架可以分為幾個層次或組成部分:物理感知層、網絡層和應用層。
智慧城市是社會信息化高度發達的產物,它的實現基于物聯網與互聯網的完善。同時,智慧城市又是數字城市的高級形態。智慧城市的三大技術支撐為數字城市、物聯網和云計算。數字城市是1998年美國副總統戈爾提出的數字地球概念基礎上發展以來的,隨后全球掀起了信息化建設的高潮。數字城市就是將整個城市實現虛擬信息化。通過數字城市的建立,可通過虛擬的數字場景完成對現實世界的準確測量、信息感知、可控制、易分析和海量數據的集成管理。
(二)數字城市的提出
美國于1998年提出“數字地球”的概念之后,1999年11月,我過在北京召開了首屆“數字地球”大會。我國學者,特別是地學界學者意識到,這是推動我國信息化進程的一次重要戰略。隨后,“數字中國”、“數字省份”、“數字行業”、“數字社區”等概念提出。我國也進入數字城市的建設高潮,很多省份把數字城市建設作為十五的重要戰略進抓。
數字城市建設的三個關鍵:寬帶基礎設施建設,海量城市地理數據和城市管理理念。寬帶基礎設施是要解決信息化建設中的有線寬帶鋪設及帶寬的提高,計算機系統和網絡交換系統。海量城市地理數據主要是建立城市幾大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數字線劃圖數據庫、數字正攝影像數據庫,數字高程模型數據庫,即完成城市地理信息的采集,達到建立虛擬城市的目的。城市管理理念,就是將現實中的城市問題與虛擬數字城市進行有效連接,建立統一的規范,達到利用信息技術來管理城市的目的。
2006年,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發布了《關于加強數字中國地理空間框架建設與應用的指導意見》,提出將地理空間框架建設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信息化基礎支撐平臺進行建設。地理空間框架是地理信息的采集、管理、分發、應用環節所涉及到了所有技術、設施、規范、機制和人力資源的集合。本意見的提出,就是從公共服務角度,展開城市信息支撐平臺的搭建。地理空間框架解決了各部門重復進行數據生產、信息不能有效共享造成的信息孤島、信息的有效使用與使用效率、快速共享數據和數據集成管理等問題。
經過10多年的建設,數字城市取得了很大成績。全國地級市實現了數字城市基礎建設。在市級層面上,完成數字城市的頂層設計,同時完成了城市建筑、道路、管網、林業、電力等數字化,同時,制定了相關的政策與法規。到2015年,全省17地市全部實現數字城市地理空間框架建設。
(三)物聯網
物聯網,就是通過電子感應設備,包括射頻識別器、紅外感應器、激光掃描儀等,結合全球定位技術、互聯網技術,按照一定的協議,將人與物、物與物進行連接,建立一個泛在的網絡。從發展歷史上來看,物聯網技術在上一世紀90年代就已經以網絡可樂販售機的形式出現。1995年,比爾.蓋茨的書《未來之路》中也提到過物聯網,1999年麻省理工學院的Kevin Ash-ton教授首次提出了物聯網的概念。物聯網開始成為全球信息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
作為國家層面,2004年,日本提出建立u-Japan計劃,目標在于建立以物聯網為核心的國家級信息網絡。2006年,韓國提出了u-Korea計劃,提出為民眾提供科技信息服務,并打造超一流信息技術強國。2008年后,世界各國都開始關注物聯網技術。我國在同年提出了建設以移動技術、物聯網技術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術。
2010年,《山東省物聯網產業發展規劃綱要》發布實施,各市將物聯網產業發展作為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組成部分。2011年,初步建成了以濟南、淄博、萊蕪、濱州、威海為主的產業鏈硬件制造端,并形成以濟南、青島、淄博、濱州為主的軟件制造端。同時,全省還開展了物聯網產業基地的建設,頒布了《山東省物聯網產業基地培育與認定管理辦法》,將濟南、濰坊、濟寧、威海、日照作為產業基地。
(四)云計算技術
云計算是一種基于互聯網的服務信息服務模式,它可以提供基于網絡的便捷、按需的、個性化的信息服務。
2006年,Google公司首先提出“云計算”概念,2008年IBM公司率先在無錫建立一個全球云計算中心。按照美國國家標準和技術研究所(NIST)的云計算定義,云計算的特點就是:無處不在的網絡服務、按需服務、資源池、敏捷的彈性和可度量的服務。云計算的運行模式可以有三種方式,即平臺即服務,基礎設施即服務,軟件即服務。國外的云計算,以美國、德國等國家為代表,基本以IT公司為主導,利用市場應用需求來拉動行業的發展,如Google和IBM公司。我國自2008年至今,也在積極的大力發展云計算技術,模式是政府主導,通過政府牽頭推出大規模的云計算計劃來推動行業的發展。無錫、北京、成都、重慶、上海、杭州幾大城市分別建立了云計算中心,重點應用領域主要集中在電子商務、城市管理和軟件開發。
近年來,云計算在山東省也開始蓬勃發展。2009年,山東省經信委建設并完善了山東省云計算服務平臺,為全省提供便捷與低廉的信息服務。截至2017年初,山東省17地市全部建成市級云計算中心或云計算大數據基地。
(五)政府公共信息服務
公共信息服務在不同的專業領域有不同的內涵與外延,涉及到信息技術、公共管理、情報學等等。本研究在綜合各學科的基礎上,以公共管理的角度,信息技術的構成來綜合分析政府公共信息服務的內涵、特點和內容構成。
公共信息在我國一般定義為,政府部門采集、存儲、管理并應用的信息,它分為可以對外公開信息和不公開信息。在我國,政府可以分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省(直轄市)、市、縣、鄉都為地方政府。政府公共信息服務是公共服務體系中的一部分,本章節將重點分析智慧城市框架下,各級地方政府公共信息服務體系的構建問題。
二、山東省智慧城市公共信息服務體系構建
(一)智慧城市時空信息云平臺
基于智慧城市建設的數據池是公共信息服務的核心。城市作為人類活動的重要載體,信息數據量大,類別多,其中,百分之八十的數據都有地理信息有關。智慧城市的數據池應該以地理信息為支撐進行搭建。
2012年,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發布了《關于開展智慧城市時空信息云平臺建設試點工作的通知》,指出,智慧城市時空信息云平臺是基于泛網絡、傳感器、智能設備,采集城市各種時空信息,并形成更加透徹的感知、更加集中的數據資源、更便捷的大數據服務和更科學的重大決策。
智慧城市時空信息云平臺的建設,實行城市主導、城鄉統籌,在建設模式上,采用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省測繪地理信息局(省國土資源廳)、市級國土資源局共同投入建設,成果共享的模式。
智慧城市時空信息云平臺在實施階段,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制定總的目標和工作任務要求,地方政府制定具體的符合地方特色和市情的頂層設計與規劃方案。
山東省智慧城市時空信息云平臺建設是通過爭取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的國家時空信息云平臺建設試點城市開展的,截至2016年底,全省共有5個城市作為試點開展此項工作,分別為:淄博、濰坊、臨沂、聊城、新泰。這幾個城市作為第一批智慧城市數據的升級建設,將為全省乃至省級時空信息平臺的建設探索方法。
(二)智慧城市信息標準與規范
智慧城市下的公共信息,數據量大,更新速度快,信息需求種類多,為了避免數據的重復、信息孤島和信息服務的準確、高效與便捷,需要制定并完善相關信息標準體系。這些標準體系將涵蓋智慧城市數據的以下幾個方面:智慧城市數據與服務融合平臺、數據池、數據空間分析與挖掘,跨平臺與跨系統之間的信息交換,信息管理系統促進體系,數據與服務融合技術標準等。
制定相關標準與規范的部門,分為國家相關部委、省政府及相關部門、市級相關部門及行業協會。目前制定全國行業標準的部門有:全國通信標準化委員會、全國信息技術標準化委員會、全國智能建筑及居住區數字化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及國家智慧城市標準化總體組。
已經制定的智慧城市信息標準智慧城市國家標準包括《智慧城市SOA標準應用指南》、《智慧城市技術參考模型》、《智慧城市評價模型及基礎評價指標體系》。2016年,國家智慧城市標準化總體組發布了《新型智慧城市評價指標體系》。2017年,國際標準組織(ISO)開始制定新的智慧城市數據標準,本標準由中國提議,重點研究智慧城市基礎設施的數據交換問題。
三、結語
新一代信息技術誕生所推動的信息化必然帶來制度體系的變革,甚至引發制度范式的轉換。城市信息化研究將為推動體制改革、強化服務型政府建設、帶動電子政府發展、優化公共服務體系、更新城市管理理念、重組城市治理結構等公共行政管理領域提出新的問題,也將會為一些相關的重要問題帶來新的解決思路和實施手段。
參考文獻
[1] 郭云嫣,劉全海,冉慧敏.時空信息云平臺下數據管理及可視化方法[J].測繪科學,2016,41(10):100-105.
[2] 季順海,武俊紅.市縣級智慧城市時空信息云平臺建設方案研究與應用——以智慧大豐時空信息云平臺建設為例[J].測繪通報,2016(06):113-116.
[3] 王璇,謝紅薇.智慧城市時空信息云平臺關鍵性技術探討[J].經緯天地,2015(05):54-56.
[4] 孫良俊,王惠琨.基于眾包模式的智慧城市時空信息云平臺構建研究[J].地理信息世界,2016,23(03):91-96.
[5] 孫隆祥,李成名.時空信息云平臺開放性技術研究與實現[J].北京測繪,2016(02):94-98.
[6] 李林,李仕峰,梁星.智慧城市時空信息云平臺建設研究[J].地理空間信息,2016,14(12):7-10.
[7] 程曉燕,朱元彪,鄔懿寧.智慧城市時空信息云平臺建設研究[J].測繪與空間地理信息,2016(07):132-133.
基金項目: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201710449080)、濱州市社會科學規劃課題(16-SKYB-15)、山東省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2016RKB01123)、濱州學院科研基金項目(BZXYL1602)、濱州學院雙服務項目(BZXYHZ20161003)。
作者簡介:劉晨曦(1996- ),女,漢族,山東濱州人,在讀本科,研究方向:GIS研究與應用。
通訊作者:李吉英(1979- ),女,漢族,山東茌平縣人,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GIS應用與數字測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