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時代的進步,女性的地位逐漸提高,而且從戊戌維新時期開始就誕生了“近代中國婦女組織”,歷經百年的曲折發展,為近代婦女的解放、民族獨立發展以及社會變遷做出了巨大貢獻。由于近代中國婦女運動具有復雜性、豐富性和獨特性,文章對近三十年“中國婦女組織”的發展進行概述,也可為當代婦女組織的發展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近代中國;婦女組織;婦女運動
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婦女的地位一直都不高,近代開始,國內外的婦女解放運動發展起來,當代中國女性在享受百年婦女解放運動果實的同時,也面臨了全新的挑戰。因為社會轉型,婦女在社會中的地位和角色有所改變,女性的角色沖突、女性老年人口高齡化現象嚴重等,迫切要求社會支持體系進一步發展和完善。追溯到19世紀末,中國的維新知識分子意識到女性在社會中的地位,意識到“婦學實天下存亡強弱之大原也”,所以開始在社會中提倡“興女學”,從最初的只注重家庭教育、師范教育,逐漸發展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壬戌學制”,至此,中國的女性獲得了與男性一樣的受教育的權利,這是幾千年以來,女性地位改變的一個重要標志,女學生成為當時引領時尚風潮的人群,在社會中有一定的影響力,從此邁出了中國女性尋求解放和獲得解放的腳步。中國女性獲得受教育的權利,是女性在千百年斗爭中爭取來的成果,在社會中還存在專門的婦女組織,是專門為婦女解放運動做出貢獻的組織,是為女性發聲的組織,其發揮的作用不言而喻。在中國近百年的發展歷史中,不同的階段婦女組織都呈現出不同的組織形態、時代特征,在推動婦女解放,提高婦女地位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通過研究近代中國婦女組織的發展可以看出,婦女組織的產生是契合時代發展要求的,而且近代中國婦女組織不斷壯大,也彰顯出現代女性對自身話語權的重視,這也是人類歷史文明發展的標志。
一、“近代中國婦女組織”概念
近代中國社會的發展也促使女性地位的改變,在封建社會中,女性的地位十分低下,這種現象不僅僅在中國存在,放眼全世界,很多國家都存在這種現象,但隨著社會文明發展,女性的地位也越來越高,近代中國女性發展的復雜程度越來越高,使得“近代婦女組織”的內涵和范疇都難以明確界定。關于“近代中國婦女組織”這一概念,最早對其進行定義的是劉寧元,他認為“婦女組織”是附屬于政黨、政權的,是根據政權的政策與綱領,對婦女進行引導,讓他們團結起來,是一個專門開展婦女工作的機構。“近代中國婦女組織”的產生和運行,必須要在其所隸屬的政黨和政權的監督之下,也必須要符合對應的政黨、政權的要求。另一位學者夏曉虹認為,“近代中國婦女組織”的一個基本特征就是組織中的女性都是具有獨立意識的,他們具有共同的主張和立項,參與到組織中的人,也不是局限在某個狹小的空間或者地域范圍的,而是具有共同理想的一群人,分散在各個地區,同時,她也認為“近代中國婦女組織” 是由婦女群體自愿結合起來的,他們有自己的章程、組織網絡,在組織中按照獨立的綱領開展工作。
二、婦女組織發展狀況
(一)基督教與早期婦女組織
近代中國最早出現的婦女組織是在上世紀由外來的傳教士興辦的一所女子學校和天足會,上世紀我國開始實行對外開放,與西方國家之間的交流和溝通逐漸增多,基督教也是最早傳入我國的西方宗教,傳教士在我國傳播基督教教義的時候開展了一系列涉及到女性的社會改良活動,比如我國古代要求女性要纏足,以三寸金蓮為美,但是西方基督教是很反對這種行為的,所以傳教士在早期的傳教活動中,創辦了不纏足團體,被稱為“天足會”,還創辦了教會女校,這些就是我國最早出現的婦女組織,對于女性的身份認同有一定促進作用。
(二)辛亥革命前后婦女組織的發展
學者夏曉虹在其著作《晚清的女子團體》、《杭州師范學院》中指出,經歷了戊戌變法以及維新時期的發展之后,20世紀初一些在日本留學的女學生發起和推動了女性運動,使女子團體的成立熱潮越來越猛烈,對近代婦女組織的發展有一定促進作用。晚清時期,社會中就有很多女性認識到自己的地位急需改變,而且社會中的婦女團體也涵蓋了很多階層,很多類型,數量較多,分布地域較廣,當時的婦女團體可以說是深入到人們的生活中去的,對很多女性產生了思想啟蒙引導。經過統計發現,上世紀初,一共產生了四十幾個女子團體,遍布全國8個省、4個市,女性團體的產生與資產階級民族革命有緊密聯系。而且隨著女性團體的出現和發展,加上社會變遷,女性團體越來越正規,類型也逐漸趨于多元化發展。
(三)五四運動時期婦女組織的發展
五四運動時期是婦女組織發展的重要時期,由于國內新學潮、新思潮的推動作用,在這一時期,出現了很多新的女性團體,而且社會中還衍生了興辦女性報紙、女性雜志的熱潮,對于女性地位的提升有很大的推動作用。有學者將近代中國婦女組織的發展分成幾個時期,分別是:第一,萌芽胚胎期,第二,繁榮生長期,第三,大眾化時期,第四,曲折奮斗期,在不同的時期,婦女組織的地位、發展情況都是不相同的,在五四運動時期,國內的婦女組織基本趨于大眾化階段,被越來越多人接受、認可,而且是具有承前啟后歷史地位的。這一時期的婦女組織主要是婦女參政團體、由愛國女學生組成的聯合會、特殊的女子工讀互助團、中華婦女節制會、基督教女青年會等。而且在1919年與1920年之間,全國各地創辦的女性刊物達到20多種,可見女性運動的發展和女性組織的建立日益繁榮。
(四)抗日戰爭時期婦女組織的發展
抗日戰爭時期,我國社會動蕩,而且這段時間內國家還出現了一系列其他的災難,這一時期的婦女組織發展以及婦女運動也與外界環境息息相關,婦女組織的相關研究是最豐富的。通過對文獻分析發現,在1935年到1937年之間,各地婦女救國會開始醞釀,而且成立了相應組織,參與抗日救亡活動。抗戰前期,在社會中就產生了大量婦女救亡團體,而且這些團體被劃分到不同的戰地,開展不同的服務,比如有的婦女組織擔任醫療團體,到前線救死扶傷,有的團體擔任教育任務、生產勞動任務等,這一時期的婦女組織不僅僅是為女性發生的團體,更是為社會做出貢獻的團體,也是抗日戰爭中的主力軍,參與抗戰的形式豐富,規模龐大。
三、對歷史上重要的婦女組織的研究
(一)教會女校
在我國古代歷史上,一直遵循一個理念,即“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個傳統觀念從明代開始就已經開始松動,很多男性文人對女子接受教育的態度發生了轉變,一些中上水平的家庭開始對女兒、兒媳進行啟蒙教育,有的家庭甚至讓妻妾在結婚之后繼續學習,于是社會上就出現了專門教育女子的“閨塾師”。發展到清朝時期,康有為、梁啟超等男性對女子教育越來越關注,意識到女教和女學對子女教養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所以開始讓女孩子在家中、閨內接受私學,這與明朝時期的“閨塾師”有異曲同工之妙,與那些拋頭露面、成群結隊進入學堂學習的人又有差距,但這一舉措,對后來的女校以及女學的發展產生了引導作用。晚期的清政府也對教育改革下了不少功夫,但是對于女學沒有過多考量,依舊想要建立以男性為中心的教育體系,將女子教育徹底地排除在官辦學校之外,而且還有人指出,女子在家庭以外的地方接受教育,是有傷風化的事情。隨著越來越多的女性開始崛起,意識到自己地位的改變,加上西方教會的一系列活動,創設了教會女校,為十九世紀的中國女子接受新教育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機會。
西方傳教士為了拓展傳教事業,開辦了教會女校,而且隨著教會的發展,一時間在全國范圍內形成了“教會所至,女塾接軌”的局面。上海的第一所女校就是由美國圣公會傳教士裨治文的夫人以利莎創辦的,其前身是裨文女塾,在第一所女校發展起來之后,第二年就有了第二所教會女校,即文紀女塾。但由于社會原因,在第二所女校出現之后十年才有了第三所女校。教會組織在傳教的同時,開辦女校,對于傳教事業的發展有促進作用,同時也為我國近代女學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而且第一所女校出現之后,很快在沿海、沿江口岸城市推廣,越來越多的女校開始出現,比如1867年創辦的貞才女學,1884年創辦的女子學塾,1887年創辦的“沙小姐學堂”等,這些都是早期的婦女組織,為女性接受教育提供了條件。在教會女校的影響下,1898年5月,中國人自辦的第一所女校也正是成立,即“中國女學堂”,在上海開學,這一舉動在全國范圍內引起了轟動,后來各地也都積極成立女性,愛國女學與教會女學不同,教會女學注重的是教會事業的發展,而愛國女性則重視對學生進行愛國教育和革命教育。興辦女學對于女性地位的提升和發展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女性報刊和雜志
女性報刊和雜志的創辦,也是女性意識崛起、女性地位提升的一個重要表現。近代資本主義思想的流入和基督教文化的傳入,讓第一批學人認識到女子解放的重要性,將其看成是人類解放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女性報刊和雜志也開始紛紛出現,經過統計分析發現,在中國報刊史上,第一位女編輯裘敏芬1898年在江蘇無錫創辦、主編的《無錫白話報》是中國最早的女性報刊,成為婦女解放運動的研究典范。同年,她還與康有為的女兒康同薇、梁啟超的夫人李蕙仙一起創辦了另一份女報,名為《女學報》,在《女學報》中發表了很多關于婦女解放運動的文章,為婦女解放運動的發展做出了貢獻。《女學報》的辦刊宗旨是為了宣傳變法維新,提倡實施平等的女學,為女性爭取更多權益,要求婦女解放,主張男女平等,《女學報》中設置了四個欄目,分別是:論說、新聞、征文、告白,為女性提供了發言的地方。
(三)其他的婦女組織
1.中國婦人會
中國婦人會后來發展成為中國婦女會,這也是北京歷史上出現的第一個有章程、具有規模的婦女團體。
2.基督教女青年會
基督教女青年會是以宣揚基督教為主要任務的組織,由一批信仰基督教的女青年組成。
3.婦女指導委員會
婦女指導委員會主要對社會中有關婦女運動、婦女活動的相關事務進行領導。
四、結語
綜上所述,女性解放運動是各國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任務,女性解放不僅僅是女性地位提升的表現,更是社會進步的標志。通過分析近三十年以來關于中國婦女組織的研究可以看出,我國的婦女解放運動和婦女組織工作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而且相關的研究內容也越來越豐富,但是還有更多研究空間可以突破。在未來的研究過程中,應該要開展更加系統、整體、全面的研究,并且形成不同的研究專題,將婦女組織的宏觀研究、微觀研究結合起來,為近代婦女組織的發展提供理論依據,也促進我國現代女性運動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劉寧元.中國女性史類編[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319.
[2] 夏曉虹.晚清的女子團體[J].杭州師范學院學報,1996 (01):13-18.
[3] 陳雁.近代中國女性教育是如何發展起來的[J].人民論壇,2018(08):142-144.
[4] 張燁.近三十年國內“近代中國婦女組織”研究綜述[J].學理論,2016(10):165-166.
作者簡介:楊婧(1981.03- ),女,貴州人,侗族,畢業于西南林學院,現任職于云南農業大學熱帶作物學院,研究方向:社區林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