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婚姻觀影響人們婚姻和人生的幸福,婚姻觀也受到時代進步的影響。當代中國80后獨生子女的婚姻觀相對于中國的傳統觀念發生了顯著的嬗變,具有多元化、不穩定的特點,物質基礎與感情基礎在婚姻關系中的地位悄然發生變化。婚姻關系具有契約性的特點,突出表現在財產關系的契約性。在婚姻法新的司法解釋時代背景下,把婚姻作為契約來處理是法律規范的客觀要求。與時俱進,既兼顧保護婚姻雙方的財產自治權,同時也有助于婚姻家庭穩定性的維護。
關鍵詞:80后;婚姻觀;嬗變;契約性
一、80后婚姻觀的嬗變
婚姻觀是人們關于婚姻的本質,婚姻幸福的基礎以及婚姻中涉及的道德問題的基本看法。它是個體的價值觀對于婚姻問題的具體表現,對人們的擇偶態度、家庭生活觀念和個體在婚姻中應承擔的責任與義務都具備導向作用。婚姻觀更是一個道德范疇,它是人生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們真實婚姻態度的反映,影響著人們的婚姻生活乃至一生的幸福。人們的婚姻觀不僅受到世界觀的影響,還受到傳統文化、社會道德規范及自身的道德觀念的影響。
近年來,作為中國的第一代獨生子女,80 后也先后走進婚姻的殿堂或面臨婚姻的抉擇。他們的婚姻觀無疑相對傳統而言會發生更顯著的嬗變。婚姻觀的形成與社會風氣、家庭教育、學校德育及自身道德素質的密切相關,多元化的婚姻觀、極不穩定的婚姻關系是80后獨生子女婚姻相較于中國傳統婚姻的突出特點,他們更愿意將婚姻看作是一種能改變現狀、營造美好生活的方式。因此,網婚、試婚、閃婚、丁克家庭等各種婚姻及家庭形式成為一種潮流。
80 后的獨生子女們一方面越來越重視愛情在婚姻家庭中的地位和作用,渴望愛情,追求“以愛情為基礎的婚姻”,另一方面,由于受到多元化價值觀和功利思想的影響,市場經濟催生了人們從“向前看”到“向錢看”的觀念轉變,市場競爭和消費誘惑也帶給婚姻家庭實實在在的經濟壓力。在婚戀中原本應該成為首要條件的情感基礎,被越來越多的情感之外的物質需求所左右,愛情的理想很豐滿,而婚姻的現實很骨感。物質基礎方面的考量極大的影響著婚戀雙方的初心和最終選擇。“以愛情為基礎的婚姻”蛻變成“以物質為基礎的愛情”,物質因素取代情感基礎成為婚姻的前提條件,甚至于將婚姻完全物欲化,顛覆了傳統意義上婚姻對于情感、責任、相互扶持等內涵的肯定,從而造成80后婚姻觀里重婚姻硬件而輕婚姻軟件的現象。“從寧愿坐在寶馬車里哭也不愿坐在單車后座笑”的網紅到“吵架也在大房子里吵”的網劇,這種社會現象無疑成為了80后婚姻觀嬗變的典型代表,代表著不少 80乃至90后新人類婚姻的追逐目標。
二、婚姻的契約性
婚姻關系即夫妻關系,是一種特殊的社會關系。是基于男女兩性的結合而建立起來的為當時社會制度所確認的合法偶居關系。這種偶居關系,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文明的演進,也逐漸發生了變化。由最初源于兩性之間的性差別、性吸引、性本能而產生的原始性追逐、性吸引、性依戀、性偶居的人倫之愛,逐漸演化成為配偶相對穩定的婚姻形式,并在社會道德、法律制度綜合影響下最終發展成為一種特殊的社會關系。
如何界定婚姻關系的實質?隨著時代的發展,婚姻的實質,在不同的國家及歷史時期存在不同的定義,學界也各執一詞,眾說紛紜。關于婚姻的實質問題,契約說是較為流行的學說之一,除此之外還有婚姻倫理說、信托關系說、制度說、身份關系說等。
婚姻的契約說起源于西方,至今仍然是西方法學界對于婚姻實質至關重要的看法。契約說代表人物是康德,他認為:婚姻關系是“性的共同體”,是基于人性自然法則必要的契約,奠定了婚姻契約說的理論基礎。后來這一觀點由法國憲章確認:“法律只承認婚姻是一種民事契約”。并由此在世界范圍內確立了婚姻自由的法則。契約說的支持者們也認為婚姻契約不同于其他的民事契約,婚姻契約具有倫理性與制度性,是一種特殊形式的契約,是男女雙方為了共同利益而自愿結合、互為伴侶,彼此提供性的滿足、經濟上的幫助以及生兒育女。美國最高法院也指出了婚姻契約不同于其他契約的特點:婚姻關系一旦建立,法律即介入其內規定其權利義務關系,當事人不得自行制定或修改該契約的內容,法律禁止夫妻間彼此免除對方的義務以保護被撫養人及其他第三人對婚姻主體的附隨利益,保護國家和公民的根本利益。契約說雖然將婚姻關系視為民事契約的一種,但是也認可了婚姻關系在契約方面的特珠性,在訂立契約的雙方之間尋求達成男女的平等、婚姻的自由以及權利義務的對等,對于人類婚姻史的進步意義應當具有歷史性的價值。
了解并接受婚姻關系的契約屬性,把婚姻作為契約來處理應該是法律規范的客觀要求。認可婚姻的契約性,有助于建設和諧穩定的婚姻關系,也有助于換個角度探討和研究新婚姻法司法解釋,對我國未來婚姻法律制度的設計具有歷史性意義。
三、80后婚姻觀對婚姻契約性的影響
1980年的《婚姻法》規定: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財產歸夫妻共有。這體現出一定歷史背景下對夫妻財產絕對“平等”的尊重,然而卻模糊了私有財產的概念、淡化了對私有財產的法律保護,并不符合改革開放30余年后當前社會的現狀。如前所述,由于時代變遷,物質因素逐漸成為80后婚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以物質為基礎的愛情”甚囂塵上。“學得好不如嫁得好”、“男方要有車有房才結婚”等觀念一時成為主流,似乎大多數的女性及其家庭把婚姻視為改變命運的捷徑。從締結婚姻開始,即天然獲取無償占有、使用配偶財產的權力。這種通過婚姻所帶來的財產共有關系,必然會導致婚姻雙方在締結婚姻時不得不考慮配偶方的經濟狀況,以及在離婚時財產分割中更多的矛盾激化。
因此,在2017年《婚姻法》新的司法解釋中確立了個人財產優先的理念,無論是一方的婚前財產,還是婚姻關系存續期間的財產,均可通過雙方的婚前契約或者財產公證厘清財產所有關系,體現了婚姻的契約屬性,尤其是婚姻中財產關系的契約性,這無疑是一個前所未有的進步。充分尊重婚姻雙方在婚姻關系中經濟自由的權利以及財產獨立的權利,彰顯了婚姻關系的契約化趨勢。例如,司法解釋中規定:夫妻一方的個人財產,在婚后產生的增值收益,可以認定為一方的個人財產;承認一方將個人所有房產贈予另一方,在權利轉移前享有撤銷權;等等。包括“婚前財產公證”,這個曾經似乎玷污婚姻感情純潔性的新生事物也被越來越多的80后所接受。《婚姻法》新的司法解釋既是時代應運而生的產物,也將引領這個時代家庭與婚姻關系的發展,把充分尊重婚姻當事人財產相對獨立的權利放到重要的位置。
在這樣的時代與法律背景下,重視契約,在一定程度上是對中國傳統婚姻家庭觀的顛覆,但是尊重個人財產也是對現代婚姻和財產觀的回歸。作為步入婚姻關系的80后,在一個回歸法治和財產觀念的時代,婚姻家庭財產觀因之而變實屬必然。總體上說,完善夫妻財產權立法,實際上有助于保護婚姻當事人的財產自治權,維護婚姻家庭的穩定和睦。單純結婚的動機,減少離婚的糾紛。就此而言,《婚姻法》新的司法解釋很好的契合了80后乃至更年輕一代的現代婚姻、財產以及法治觀,與時俱進。
四、結語
婚姻觀的形成是受到社會價值取向、大眾媒體、學校文化及家庭環境等多方面的影響,從倫理學視角來看,主要是社會道德、學校道德、家庭道德及自身道德修養的共同作用。因此,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價值取向的改變,80后一代人的婚姻觀必然會產生相應的嬗變。其中存在的道德隱患和引發的爭議,必然會影響自身的發展及婚姻的幸福。80 后獨生子女樹立正確的婚姻觀,端正婚姻家庭生活態度,在法律范疇內,遵守男女雙方共同締結的契約,合理理解法律的規定,適時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也需要媒體、學校以及家庭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 伍鈞天,楊佳佳.“父母逼婚”現象的社會學解讀[J].重慶與世界(學術版),2014,9:43-45.
[2] 張淑蘭.父母懲戒現象的社會學分析[D].首都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
[3] 但敏.從家庭倫理劇的發展解析中國人婚戀觀的嬗變[J].新聞界,2012,2:15-18.
[4] 馬仁偉.婚姻關系的契約性,新浪博客.
[5] 吳漢勇.論離婚損害賠償制度的適用范圍[J].長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5(1):56-58
[6] 王衛國,夏吟蘭.民法學、婚姻家庭繼承法[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
[7] 徐敏.從婚姻契約論角度分析夫妻忠誠協議的效力[J].法制博覽,2013(8):200-201.
[8] 黃慧.中國80后獨生子女婚姻觀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作者簡介:李冬陽(1984.09- ),女,漢族,四川南充人,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