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梅芬
摘 要:網絡環境日益復雜,大數據發展迅猛的今天,信息生態視角下,提升網絡平臺的效率,網絡利他行為以網絡環境為基礎發展,致力于他人與社會受益而行動者沒有自私動機的志愿行為。為此,網絡利他行為能夠有效地推動網絡生態文明構建。基于此,文章將基于信息生態視角,將網絡利他行為與網絡生態文明構建作為研究重點,闡述與其相關的內容,對網絡生態文明提供意見。
關鍵詞:信息生態;網絡利他行為;網絡生態文明;構建途徑
大數據環境下,互聯網迅猛發展,網絡信息日益豐富、網絡信息量的激增,導致信息不對稱、信息污染、信息安全等各種網絡信息行為得不到規范。因網絡利他行為與網絡生態文明構建的重要性十分突顯,所以深入研究并分析網絡利他行為與網絡生態文明構建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一、信息生態研究意義
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的高度提升至與經濟、政治相同的高度,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到“五位一體”建設中。人類的可持續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息息相關,信息生態環境在當前社會人類持續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人們將面臨更新的環境建設挑戰。信息生態的建設,為互聯網+時代信息社會環境的可持續發展與人類各類信息的資源利用和共享提供了正面的引導。信息生態學,是一門信新學科,信息化的發展進程研究,對社會發展進程起著重要的意義。
二、網絡利他行為概述
利他主義的意思就是為他人,根據國內研究的成果可以了解到,網絡利他行為集中表現在以網絡環境為背景發生、確保他人與社會受益,行動者個人不具備自私的動機、不會受外部壓力影響的志愿性行為、不會索取回報甚至還會遭受損失。根據上述探究可以將網絡利他行為進行相應的定義,即在網絡環境中發生,致力于他人與社會受益而行動者沒有自私動機,甚至會遭受嚴重損失的志愿行為。
三、信息生態視角下,網絡生態文明構建內在機制闡釋
(一)網絡利他行為為網絡主體提供全新價值選擇
價值觀是文化核心的內容,能夠為人們的生存與發展提供必要的保障。要想實現網絡利他行為,就要求受助者在網絡中提出必要的求助信息,在利他行為實踐者看到這一信息的時候,即可通過網絡無償指導與支持,亦或是借助網絡等行為提供有價值的信息,為網友提供幫助。需要注意的是,這種利他行為發生是非物質性的與公益性的,而且其本質上就彰顯出不同于消極價值觀念的全新價值選擇。在這種情況下,網絡利他行為能夠為網絡主題這一網絡生態文明構建產生決定性的作用,使得網絡主體價值觀念得以轉變,網絡行為與習慣得到規范,為網絡生態文明構建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網絡利他行為借助網絡傳播道德信息
網絡利他行為本身也屬于道德行為,所以能夠有效地傳播道德。在發生網絡理他行為的過程中,其中所包含的道德就是網絡社會信息,并得到了有效地傳播。與此同時,信息因素是網絡生態文明系統構建的主要對象要素,能夠和網絡主體進行直接地接觸。而網絡利他行為所涵蓋的內在道德過程需借助網絡信息實現互相交流,并廣泛傳播道德信息。由此可見,網絡利他行為發生能夠在道德信息傳播方面更好地構建網絡生態文明。
(三)創建網絡社會隱性德育體系
網絡利他行為可以在網絡社會環境中創設積極向上的空間,并且在滿足受助者需求的同時實施思想教育,使受助者在接受網絡利他行為的同時,能夠切實地感受網絡生態文明。最重要的是,網絡利他行為能夠在幫助他人的同時,對其他網絡主體產生影響,確保網民能夠強化體驗性的認同思想。
四、信息生態視角下,網絡生態文明構建有效路徑
(一)強化網絡利他行為文化環境與制度環境的建設力度
信息生態視角下,在構建網絡生態文明的過程中,不僅要具備必要的硬件條件,同樣應高度重視網絡文化與制度等軟件條件的作用。作為網絡管理者,應在網絡文化與制度建設過程中合理地融入網絡生態文明構建目標,以保證網絡環境得到凈化,對網絡病毒、網絡犯罪與網絡詐騙等行為加以打擊,盡量拓展網絡積極因素的影響范圍,充分創設網絡環境,為網絡利他行為的文明健康發展提供必要的環境。在此基礎上,應當強化網絡環境當中利他行為制度規范力度,創建與網絡環境相適應的利他活動機制,形成網絡行為規范機制,以免借助利他行為旗號對他人隱私亦或是合法權益進行侵犯,在網絡利他行為的作用下,為網絡生態文明構建提供必要的保障。
(二)全面建設信息生態視角下,網絡利他行為激勵機制
激勵會對人們工作績效產生直接的影響,通常情況下,在能力相同條件下,激勵的水平越高,人們主觀能動性與積極性也會更強,工作的績效也會更加理想。所以,在建設網絡生態環境的過程中,作為網絡管理人員與建設人員,應高度重視網絡利他行為激勵制度的建設作用。只有這樣,才能夠確保網絡利他行為在更廣泛的范圍內形成,將網絡利他行為對于網絡生態文明建設價值的影響真正地發揮出來。
(三)注重網絡利他行為常態性實踐載體構建
對于常態性實踐載體而言,能夠為網絡利他行為的發生提供必要的保障。對網絡利他行為發生范圍的擴大,主要的目的就是促進網絡利他行為實踐的長效化發展,所以必須要高度重視網絡利他行為常態性實踐載體構建。目前階段,網絡內部最常見的常態性網絡利他實踐載體就是百度知道與愛問共享資料。然而,相似常態性網絡利他行為載體建設仍存在諸多不足之處。特別是與法律、教育、衛生與學術等專業性相關的利他載體并不多。在這種情況下,就必須要全面建設網絡利他行為常態性實踐載體,便于社會內部信息與資源的交流、共享以及互助,更注重人和人之間的平等交流與互幫互助,進一步推動網絡生態文明。
(四)強化社會媒體等強勢輿論宣傳機構作用發揮
在網絡層面,應高度重視社會媒體等強勢輿論宣傳機構的作用,對于網絡利他行為進行必要的宣傳和引領。特別是在某些發揮模范作用的網絡利他行為發生以后,社會媒體等相關宣傳部門,應加大宣傳網絡利他行為的力度,適當地強化網絡利他行為社會認知程度。在此基礎上,應適當地加大引導網絡利他行為的力度,確保網絡利他行為能夠在構建網絡生態文明中充分發揮自身效用。
(五)構建長效化監督崗位
通過長效化監督崗位的創建對網絡利他行為加以規范。特別是發生網絡理他行為過程中容易出現的危險,需要網絡管理人員適當地加大監督與控制的力度,借助長效化監督崗位方式對損人利己行為加以鑒別與打擊,確保網絡生態文明構建效果的全面增強。
五、結語
綜上所述,通過上文對信息生態視角下,網絡利他行為與網絡生態環境構建等相關內容的研究與分析可以了解到,網絡利他行為從本質上來講會對社會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所以在未來發展的過程中,應采取必要的措施,充分發揮網絡利他行為的作用,積極營造網絡生態環境,以保證通過網絡途徑幫助更多的人。信息生態視角下,提升網絡信息運營效率,為網絡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更加客觀和高效的工具。
參考文獻
[1] 王志強,王躍.網絡利他行為與網絡生態文明構建[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4):69-72.
[2] 薛可,許桂蘋,羅晨辰,等.自然災害中網絡報道對大學生利他行為意愿的影響——信源可信度與信息質量的相互作用[J].浙江學刊,2018(2):105-112.
[3] 鄭顯亮,丁亮,袁淺香.網絡利他行為對青少年主觀幸福感的影響——有調節的中介效應[J].中國特殊教育,2017(8): 8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