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全球化進程中,做為傳統文化代表之一的武術承載著國人數千年來積極向上、自強不息的華夏精神。但現代武術因西方體育文化的強烈輻射及自身的主動趨附,致使原本博大深邃的武術文化發生了迷失。文章就中華武術的文化意義、歷史走向等幾個層面予以剖析,旨在探討當代武術文化的發展應重新定位,理性審視,增強文化創造力與競爭力,堅持“和而不同”的中華民族精神。
關鍵詞:中華傳統武術;意義;定位
全球化的強大力量深刻改變了世界各民族、國家的社會狀況和文化結構。對于中國而言,伴隨著全球化進程,以科技、教育、信息及大眾娛樂等為內容的西方文化不斷擴張,傳統文化被日益消解。中國的武術文化是在千年歷史的長河中,以兼收并蓄的親和力融攝整合了眾多文化元素逐步形成發展的。但由于多種原因,當代的武術文化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固有的拳理技術發生異變,傳統文化內涵被拋棄。武術文化應如何在近代的發展歷程中總結反思,如何重構自己的文化命脈,發揮傳統文化的優勢,增強武術文化創造力與競爭力,這是武術工作者急需思考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中國武術文化的構成及其意義
(一)“道為宗”的傳統武術文化
道,最能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思維方式,傳統武術一向推崇傳統文化中“道”的意義及其功能。傳統武術的技擊之道要義主要有兩個方面。在中國哲學看來,陰陽互變,是天地之道的運動特征。武術文化在實踐中形成了屬于自己的一系列陰陽范疇,如動靜、剛柔、虛實等等??梢韵胂?,缺乏這些傳統文化的引導,傳統武術的諸多意蘊和方法就難以詮釋清楚,武術的文化魅力就會大大遜色。
(二)師道尊嚴與人倫情結的師徒傳承
具有鮮明人倫色彩的師徒傳承,至今在廣大民間的習武群落中有著深厚的文化土壤,許多拳種在行為或觀念上都強調師道的尊嚴,并制定了簡繁不一的門規戒約。傳統武術文化中繁瑣的拜師程序,既是一種尊卑長幼等級制度的反映,同時也是一種對于習武者從精神上、思想上一次體驗師道尊嚴的行為實踐。且武術中的師徒關系也被血緣化、倫理化了?!皫熗饺绺缸印?,“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是所有拳種門派堅奉不渝的信條,同時也體現了師在這層關系中的至高地位。
(三)“仁”本位的武德倫理
武德文化始終圍繞著儒家“仁學說”的核心展開。武術文化構成沿襲了這一哲學思想。內隱文化的武德是中華民族人文精神的歷史積淀,也是構成中華武術文化的一個重要環節。傳統武德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習武群體中有著各自的表述內容,但其主體精神則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和延續性。
二、從傳統文化的角度思考中華武術
(一)根基與家園是武術文化重構的基礎
“文明的沖突”一書中,在西方文化主導下的全球化過程中,加速了傳統文化的解構。中華武術的文化迷失就是這樣一種在西方體育文化擴張下的邏輯結果。面對這樣一種局面,傳統的武術文化如何面對?如何保持自己的活力,保持自身的精神家園和文化根基?只有在悠久的傳統哲學思想與文化的浸淫下,我們才知道武術從何處來,又往何處去;有了它,中華武術才有了堅定的文化信仰和巨大的精神感召。否則,就會成為缺少文化根基的漂泊者。而沒有了文化根基的中華武術還能走遠嗎?
(二)“格物致知”與文化創新
“格物致知”是中國傳統哲學倡導的認識論,也是傳統武術奉行的實踐哲學,善于汲取世界各民族技擊的營養,對于豐富、發展中國武術的技法技能是非常重要的。綜觀古今中外,凡是奮發進取的民族都能在充分汲取外來先進文化的同時,注意保存本民族的優秀文化,夯實自己的文化根基,生生不息,這是中國傳統武術文化的根本活力所在。此外,由于傳統的習武之道過于偏重實踐體驗而忽視理論的論證與創造,使得積累了許多豐富的閃爍著實踐理性之光的經驗很少得到應有的系統整理和闡發,嚴重制約了武術的文化創新。因而,加強理論研究是推動當代中國武術煥發文化原創的強大內動力。中華武術在歷經千年的發展中沒有寂滅,就是得益于它的不斷自我調整與創新。
(三)武術文化普及需要載體進行綿延
傳統武術文化如何展現承擔起構建其精神家園,需要認真思考傳統武術的生態環境。既需要對武術歷史文化的正本清源,更需要形成對武術文化內涵和價值特征的廣泛認識。但武術的文化性質決定了歷史衍傳不能只靠對文字的理解,技術傳承當是傳統武術工程的緊要任務。傳統武術技藝的繼承與發展載體,大致可以分為三部分人群:一是普通武術愛好者,他們是營建傳統武術生態環境的基礎;二是從事民族傳統體育專業學習的學生,他們應比前部分人群對傳統武術技藝的理解和掌握更為深刻;三是應形成一個傳承傳統武術的專業化精英群體,他們是傳統武術拳理功法的薪火接續者。三者關系相互,但承擔的任務及作用有所不同。
三、結語
中國武術擁有屬于自己的文化理念與價值信仰,也擁有巨大的文化融攝力與歷史適時性。但應該看到,中華武術文化正處于一個迷茫的現狀與階段,民族文化一旦失去了傳統的滋養,如同嬰兒沒有了母親的乳汁哺育一樣,難以健康生長。我們也可以看到浸淫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武術,完全有能力按照自身的文化邏輯,在全球化的洶涌浪潮中堅持“和而不同”的中華精神,繼往開來,重新煥發出其曾經擁有悠久的“華彩樂章”的文化傳統。
參考文獻
[1] 龐醒躍.參觀全國武術大會之我見[M].東亞體育專門學校???,1923(04).
[2] 肖煥禹,李長城.中國傳統體育文化的理論基礎及其在現代社會的價值取向[J].體育科研,2007(06).
[3] 倪依克,邱丕相.社會學視域下傳承武術文化的教育研究[J].體育科學,2007(11).
作者簡介:孫成巖(1976- ),女,吉林長春人,體育教育訓練學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民族傳統體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