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針對行為主義的興起和轉變進行了探討,對由行為主義到新行為主義再到新的新行為主義的主要思想理論作簡要介紹。
關鍵詞:行為主義;發展進程
自創立之日起,行為主義(Behaviorism)心理學便得以蓬勃發展,風靡整個心理學界。雖然后人對行為主義的評論各不相同,但是在它對我們的影響仍然不可忽視。那么,行為主義是怎樣興起和發展的呢? 在興起和發展之后行為主義又經歷了怎樣的轉變?
一、行為主義心理學的誕生與興起
機能主義心理學代表安吉爾對行為主義心理學創始人華生的影響頗深,但華生對于機能主義關于意識的研究和內省法的寬容無法贊同。此外,巴甫洛夫提出了高級神經活動規律理論;同時客觀心理學思想出現,人們認為應把心理現象解釋為客觀而非主觀的事物,進而解釋為腦的物質過程等。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啟發了華生?!兑粋€行為主義者所認為的心理學》宣告著行為主義心理學的誕生,導致了一場心理學界的重大變革。
南北戰爭之后,美國城市人口的比例迅速增長,各種問題開始出現。這種社會背景催生出以實用為取向的心理學。心理學家開始由原本研究心靈所含內容轉為探討如何使有機體適應環境。華生的心理學的目標是對行為進行預測和控制,這種思想極其符合美國當時的價值觀,因此行為主義在美國迅速風靡。
二、新行為主義心理學
華生的研究遭到了一定的批評。對于有人認為他是混淆了習慣反應和研究思維和態度等問題,甚至把對傳統心理學的革命轉而降格為文字游戲;在研究過程中使用的口頭報告法被質疑為換湯不換藥的內省法。華生對質疑做出了辯解無法改變學者們的觀點,他們認為行為主義還是利用了自己所擯棄的認知因素。在此之后,以托爾曼、赫爾、斯金納為代表的新行為主義者對華生的理論進行一定的修改。
托爾曼的理論在一定程度上帶有認知色彩,他用S-O-R公式取代了華生的S-R。該模式介于華生經典行為主義和現代認知心理學之間,把符號、完形、期待和目標等明顯帶有認知色彩的概念融入進刺激和反應之間。
赫爾的行為解釋原則借鑒了經典物理學的部分觀點,即推—拉式因果關系。這種理論認為某種“力”或“媒介”發揮作用而促成了事件的發生,并且事件的牽引和后果之間存在著必然聯系。特定因素推動、拉動、提升或其他力量手段可以引起世界的變化。赫爾十分贊同這種利用物理學解釋來自然事件的因果關系說,并致力于把該觀點用于心理學中對人的行為的解釋,探究個體行為的基本機制。赫爾的觀點在短時間內受到大量的追捧,但是很快銷聲匿跡。
20世紀30年代,斯金納關于操作性條件反射的研究確立了他在行為主義中的地位。1938年,斯金納出版了《有機體的行為》,他在其中總結了許多的觀點,并精煉操作行為的概念。斯金納的行為主義正在形成。斯金納的行為主義正在形成并且奠定了行為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因為他們依靠基礎研究,他們也是行為的實驗分析的第一步。在20世紀40年代,心理學界開展了第一個基于斯金納心理學的入門課程和第一次行為實驗分析會議。在1945年,斯金納寫了“心理術語的運作分析”,其中,第一次印刷,他將他的思想定義為“激進行為主義”,之后被稱為操作心理學。1953年,他出版了“科學與人類行為”,這本書提出了對社會制度的解釋,如教育和宗教。四年后,出版語言行為,但是遭到了喬姆斯基的質疑,斯金納對此并沒有做出明確的解釋。
三、新的新行為主義理論
認知革命的背景下行為主義已經收到了認知主義的影響,之后新的新行為主義中“認知”的重要性更加體現出來。
新的新行為主義者以班杜拉為代表,對傳統概念做了大量的革新。通過對概念的擴充和更改,班杜拉在社會學習理論中實現了行為主義的變量和認知心理學的變量的結合,認知在其理論框架中獲得了一席之地,這使得對個體行為進行解釋的理論參照點發生了一次重要變革。班杜拉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強調了認知在行為產生中的作用,但他的研究重心依然是行為,實際上并沒有提供給認知更加重要的地位。
隨著行為主義支持者的相繼離世,科技和思維的進步促進認知心理學的迅速發展,行為主義失去了曾經的“霸主”地位。雖然行為主義輝煌不再,但是簡觀心理學歷史,我們可以看到行為主義對當代心理學影響之深遠,并且行為主義一直在適應著時代的發展自身。
參考文獻
[1] Amsel A.B.F.Skinner and the cognitive revolution[J].Journal of Behavior Therapy & Experimental Psychiatry,1992,23(02):67.
[2] Branch M N,Malagodi E F.Where have all the behaviorists gone?[J].Behavior Analyst,1980,3(01):31-38.
[3] Watrin J P,Darwich R.On behaviorism in the cognitive revolution:Myth and reactions[J].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2012,16(03):269-282.
[4] Watson J B.Psychology as the Behaviorist Views It[J].Psychological Review,1913,20(02):248-253.
作者簡介:徐淑雨(1995- ),女,山東人,蘇州大學2016級心理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會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