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澤龍
摘要:食品安全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頭等大事,我國多次修訂《食品安全法》,足見國家對于食品安全問題的重視,但近年來,食品安全事件仍時有發生。基于此,本文對我國食品監管法律的歷史沿革進行闡述,并提出幾點建議,希望能為確保食品安全建言獻策。
關鍵詞:食品安全 法律監管 食品安全法
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人們對食品安全問題愈加重視,對于保障食品安全的法規條例也給予了更多的關注。對于食品安全,國家一直都高度重視,在不同的時期制定了各具特色的監管法規,本文對上述法規進行回顧,并就當下的食品安全問題提出幾點建議。
一、我國食品監管法律的歷史沿革
(一)計劃經濟時代
建國初期,我國物質匱乏,百廢待興,受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及食品科學研究的限制,我國當時的食品安全問題主要是指因衛生問題而導致的食品中毒事件,對于食品安全的監管,也集中在食品衛生方面。1953年,我國衛生部頒布了首個食品衛生管理規定——《清涼飲食物管理暫行辦法》,該規定法位階低且約束范圍很窄。1965年,我國又制定并頒布了《食品衛生管理試行條例》,成為我國第一個關于食品監管的行政法規,該法規與當時的計劃經濟體制較為適應,主要是通過行政手段來進行監督管理,司法機關少有介入。
(二)經濟轉軌時代
改革開放后,人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升,與食品有關的行業有了長足發展,食品領域也不再由國有企業壟斷,食品產業從業人員迅速增多,一時間,全國范圍內的食品衛生事件、食品中毒事件猛增,但很多集體、私營食品企業卻還處于食品監管范圍之外。對此,國家先于1979年頒布了《食品衛生管理條例》,又于1982年頒布了《食品衛生法(試行)》,后者將食品安全監管從行政法規層面直接提升到了法律層面,1982年《食品衛生法(試行)》規定,由衛生部負責對食品安全進行監管,建立食品生產經營衛生許可制度等。可以說,這意味著我國的食品衛生監督體系逐步建立起來了。同時,受當時經濟社會環境的影響,這部法律也具有一定的計劃經濟色彩,例如食品衛生監管涉及多個部門,各部門間責任不清等.
到了90年代初期,我國的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化,市場經濟體制越發完善,食品產業在規模、數量、所有制類型等方面有了前所未有的變化,需要監管的范圍與對象都在增多,監管情況也越來越復雜,食品企業對利潤的追求越來越迫切。同時,我國也開始提出“轉變政府職能”、“賦予企業自主權”、“政企分開”等號召,食品領域的政企合一體制逐步消失,食品企業成為獨立的市場經濟主體。可以說,隨著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1982年《食品衛生法(試行)》規定已經很難適應新形勢的需求。
(三)市場經濟時代
1995年,我國頒布了《食品安全法》,對1982年《食品衛生法(試行)》關于食品安全監管主管部門的管理職權重新做出了調整,規定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管理全國食品衛生監督管理工作,這意味著我國對食品安全的監管由內部監管變成了國家監督,衛生行政部門成為國家管理的主體。隨后,國家又進一步頒布了多項食品安全監管法律,如2002年頒布的《轉基因食品衛生管理辦法》等,至此,相對統一的食品安全監管法律體系初步建立,食品安全問題也得到了有效緩解。
2003年后,我國食品產業的概念迅速擴大,涉及農業種養殖、農產品加工等由田間到餐桌的各個環節,而以往的食品衛生概念并不能覆蓋到這些環節,建立新型食品安全監管法律體系成為緊迫的任務。同時,新型食品安全時間的出現也讓社會公眾、監管部門意識到食品衛生只是食品安全監督管理的一個環節,食品安全問題有可能發生于從農產品生產到餐桌消費的每一個環節:農產品生產過程中對農藥、化肥的使用,養殖過程中飼料被污染,食品加工過程中對添加劑的使用等,都有可能導致危害人們身體健康的食品安全問題。事實上,我國的食品安全事件自2003年后也開始直線上升,也不乏震驚全國的特大食品安全時間,如安徽阜陽的毒奶粉事件等。相對于日益變化的食品安全形勢,《食品衛生法》的覆蓋范圍顯得非常狹窄,無法與食品安全監管的嚴峻形勢相適應。
2004年,國務院頒布了《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決定》,規定由農業部對農產品生產環節進行監督,由質監部門對食品加工環節進行監督,由衛生部門對餐飲場所、食堂等消費環節的食品安全進行監督,由食藥監全面負責對食品安全問題進行監督。至此,我國確立了多部門分段監管的食品安全監督管理制度。
為進一步完善我國的食品安全監督管理體系,2009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把食品安全的范疇擴大到食品種養殖、食品加工、流通銷售和餐飲服務四個環節,實現了對食品安全的全過程監管。但200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其并沒有改變食品監管多個部門共同執行的問題,各部門分工不清、權限交叉,各部門之間的信息共享也不足,難以在行動中做到協調一致,一旦發生食品安全問題,各部門往往互相推諉,難以問責。其次,缺乏對食品安全社會監督方面的規定,食品安全是一種公共安全,只依靠國家的公權力進行管理是遠遠不夠的,民間組織、行業協會、消費者、新聞媒體等的參與既是公民管理國家權利的體現,也是對食品安全最廣泛的監督。
(四)新修訂《食品安全法》的頒布
200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頒布后,我國的食品安全問題依舊比較嚴峻,地溝油、三鹿奶粉等事件都是在此后發生的,對此,全國人大常委會于2015年4月對《食品安全法》進行了重新修訂,對其中70%的法律條文進行了修改,確立了“預防為主,風險管理,全程控制,社會共治”的原則,加強了對衛生計生、食藥監等部門的監管職責,建立了食品安全風險交流、食品安全全程追溯等制度,食品安全監管問題得到了更為有效的解決,新法還對嬰幼兒食品質量、食品標簽等做出了補充規定。新修訂《食品安全法》還明確了食品生產經營者的責任,規定了食品安全社會共治制度,對嬰幼兒食品、食品標簽、網購食品等食品的質量安全做出了多項規定。
二、我國食品監管法律的完善展望
(一)多元化監督主體
食品安全是最基本的民生問題,相關部門必須高度重視,對食品安全存在的隱患要有最高的可預見性和可預測性,充實基層力量,提升監管能力。我國的食品安全監管一直是以行政監督為主,但實際上食品安全涉及多個領域和多方利益,如食品源頭涉及農產品種養殖,食品消費環節涉及餐飲行業等,食品安全的范圍越來越廣泛,因此,食品安全監管也要充分借助社會公眾、社會媒體的力量,而非只依靠政府,要將社會監督廣泛化、普遍化,與行政監督互為配合與補充。
(二)完善民事賠償責任制度
目前,我國食品安全違法行為的違法成本還是太低,對食品安全違法行為更多的是采用行政處罰而非刑事處罰,民事制裁的作用也沒有得到發揮。對此,廣大消費者要敢于運用法律工具維護自身合法權益,讓違法者受到刑事制裁,付出沉重的代價,同時也要對歸責原則、賠償范圍、舉證責任等進行詳細規定。
(三)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損害公益訴訟機制
食品安全事件影響的不但是受害者本身,還是整個社會,可以說是面廣量大。公益訴訟是指國家機關、社會組織根據法律受區對侵害眾多消費者權益、污染環境等危害社會公共利益的現象提出的訴訟,這類訴訟的原告可以與案件無直接利害關系,因此提起訴訟的主體非常廣泛。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相關規定,消費者協會可以對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行為提出公益訴訟。對此,我國有必要繼續完善該制度,使其在食品安全保護中發揮更多地作用。
三、結語
總而言之,食品安全事關重大,雖然我國的食品監管法律已經較為健全,但小規模的食品安全事故仍然很難杜絕,繼續完善補充相關法律法規,切實保障廣大民眾的飲食安全,仍然是相關部門乃至全社會共同努力的方向與任務。
參考文獻:
[1]劉鎮昊.我國食品安全問題的法律再研究[J].食品界,2017,(12).
[2]侯志英.完善我國食品安全監管法律制度探索[J].山西青年職業學院學報,2016,(01).
[3]張函.中國食品安全問題研究及制度的完善——基于法律與道德的雙重保障[J].現代食品,2016,(15).
[4]韓國立.論歐盟動物源性食品安全法律監管制度及對我國的啟示[J].黑龍江畜牧獸醫:下半月,2017,(08).
[5]冀瑋.機構整合背景下的食品安全監管法律適用——基于行政法治視角的比較分析[J].行政法學研究,2018,(03).
[6]馮博.以法律經濟學的視角看食品安全領域法律實施方式及其適用范圍[J].法律適用,2016,(06).
(作者單位:山東省濰坊中學2016級5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