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錫婷
摘要:近年內“粉絲經濟”在我國網絡經濟增長中占據很大比重,越來越多的企業將視線投入這一呈“井噴式”增長的經濟點,采用多種手段提高盈利水平。本文以文獻研究為主要方式,對當下粉絲經濟出現的問題,如明星、粉絲被過度消費,文化產業質量問題進行分析,并從AI技術、互聯網行業、電子商務等多角度提出應對措施。
關鍵詞:粉絲經濟 市場經濟 文化產業
一、“粉絲經濟”定義及特征
用臺灣作家張嬙在《粉絲力量大》中的定義,“粉絲經濟”是指以情緒資本為核心,以粉絲社區為營銷手段增值情緒資本,并以消費者為主角、主導,從情感出發,通過企業借力,達到品牌與偶像增值情緒資本為目的的一種經濟形式。從05年火爆全國的第二屆超級女聲選秀節目開始,這一新經濟形勢呈現“井噴式”發展。“《中國互聯網經濟趨勢洞察報告》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網絡經濟整體規模預計達17231.5億,而“粉絲經濟”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社會各界對這一經濟增長點做出積極預測,然而在多種因素影響下,這一蓬勃發展的新經濟形式,日益暴露出諸多問題。
二、現狀及問題
(一)粉絲在經濟上被過度消費
商家I DO 邀請明星群體代言,并利用粉絲購買力排行榜的方式顯示明星的“帶貨”能力,促使粉絲為支持自己的偶像而狂熱消費。還有MFC通過同樣的方式,利用男團代言,比拼明星個人人氣,使得粉絲高呼“傷不起”。此類現象眾多并引發熱議,在不斷的情緒化消費過程中粉絲及明星均感受到經濟方面的壓力。
“粉絲經濟”特征之一是“以資本為核心”。馬克思將文化產品描述成資本主義市場中的商品,并且批判性地指出在文化產業鏈中生產者的主要目的是賺錢,只關心商品能否出售或消費,而商品的質量和具體特征卻缺乏。當下企業只考慮利用粉絲文化、粉絲經濟圈錢,必然導致粉絲在經濟上被過度消費。而長此以往,粉絲在承受過多消費帶來的經濟壓力下,會造成粉絲活力遭受打擊,甚至引發“粉絲經濟”的頹勢。
(二)粉絲在精神上被過度消費
“粉絲經濟”的另一特征,即以情緒化為核心。粉絲消費的動力及目的是滿足自身與偶像的情緒增值,情緒是支撐粉絲消費、文化娛樂等行為的主導因素。
“粉絲經濟”本質上是一種精神消費。粉絲可泛指狂熱忠實的追隨者、堅定支持者與擁護者。如今粉絲不僅需要靠物質上的消費去支持偶像,更需要用長期穩定的精神情感去支撐這種“追逐情緒”。 在經紀公司、商家、互聯網傳媒行業等一味借機炒作、制造消費熱點等方式刺激下,粉絲在精神上必定會出現疲態,進而直接影響粉絲經濟活力。
(三)文化產業中出現的問題
在“粉絲經濟”蓬勃發展的背后,一系列文化產業問題也不斷浮出水面。從目前熱門的“網絡IP+明星”模式,可以窺探出在文娛產業中如明星天價片酬、“大IP,大制作”產品卻質量低劣等問題。在文化產業市場中,存在文化產品“藝術價值”與“經濟價值”發展的悖論。
阿多諾在其文化工業批判理論中提出,資本通過文化工業實行社會控制。他認為文化產業生產的是標準化和偽個性的商品,是資本主義進行意識形態控制的工具。通過此理論以及對當下“粉絲經濟”的觀察,可知在“文化產業+粉絲經濟”模式下產生的一系列產業發展的深層問題,也會逐漸擴展至其他行業,并從意識形態上影響受眾。
三、原因分析
(一)市場經濟為主導的經濟模式
“粉絲經濟”中文化產品的“消費屬性”與粉絲的“消費主義”特征相符,“產業”的性質決定其遵循的是市場經濟邏輯,為市場提供消費者需要的產品。市場經濟中各行業利潤水平以“數字化”赤裸裸顯示企業、明星業務水平,加之網絡時代信息便捷、透明,導致企業以各種手段推廣產品,如強調明星“帶貨能力”和粉絲消費力。粉絲經濟的大行其道由其功能價值屬性決定,也是資本對其進行引導放大的結果。
市場經濟體制下的文化產業、粉絲文化必須適應這一社會趨勢,否則會自動退出競爭機制。由此推之,市場經濟體制才是“粉絲經濟”問題的根源。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時代,建設更完善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和市場經濟體制,才能引導“粉絲經濟”進一步發展。
(二)文化產業鏈中生產方角度
從用戶管理的角度分析, 文化產業的“產業”性質決定其遵循的是市場經濟邏輯。根據西方經濟學理論,企業是市場的細胞和核心。而在粉絲經濟中,企業直接起到了重要作用。企業為粉絲經濟的發生提供資源平臺,同時是引領粉絲精神的代言人。
而當下商家以資本和盈利為目的,不斷且過度壓榨粉絲,導致粉絲活力下降。例如2017年的綜藝節目《演員的誕生》用片面剪輯的方式制造話題引發觀眾的熱議與不滿;再如現象級選秀節目《創造101》利用會員高票的形式促使粉絲消費,讓粉絲在感性過后深感不適。生產方在文化產業鏈中通過多種方式盈利的想法不可厚非,但過度必定會引發道德上的譴責及節目文化內涵被淡化等問題,甚至影響整個文化產業出現頹勢發展。
四、引導及應對措施分析
(一)從技術層面入手
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其可作用的領域將越來越廣,并對經濟發展起著重要作用。“互聯網+人工智能” 的作用不斷體現,在我國,將人工智能運用至“粉絲經濟”中也有很大發展空間。
我國眾多互聯網巨頭已紛紛將視線轉向AI。例如,百度最新推出一款APP,可根據使用者的年齡來選擇更適合該年齡段閱讀的內容及產品;愛奇藝通過AI識別和記憶能力來配置觀眾喜愛的劇目和情節,從生產技術端直接提升競爭力。由此可期待,將語音識別技術、自然語言理解技術和“云計算”應用至實際消費中。
通過AI洞察粉絲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得出的用戶畫像,以大數據和智能算法為雙引擎,強化精準定位能力,實現廣告精準投放,再推薦并分配合適的產品。將生產端與消費端結合,順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把握排浪式消費需求。將安防與用戶畫像、分配相結合,自動調節與用戶溝通的相應角色,迎合消費者口味。在業務中完整地落實形成閉環,達到提高配送效率、緩解粉絲消費經濟壓力、滿足粉絲多樣化需求、促進粉絲經濟穩定發展的效果。
(二)從社交媒體角度
社交媒體平臺上用戶的活動推動社交平臺的發展, 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為社交媒體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全民互動的社交環境使得信息的交流討論更加火爆, 社交媒體平臺上的討論專區也成為產品宣傳平臺,同時社交媒體上的信息及時反饋給生產端,也將促進產品結構轉型升級。
另外,社交媒體平臺為信息資源進行了多種分類, 以便滿足不同群體對信息的需求。而對信息資源進行分類,對用戶進行互動范圍的劃分, 使得社交媒體逐漸向社交圈分類化方向發展,可以為粉絲提供更精細對口的服務,穩定粉絲情緒心態,有助于提升“粉絲經濟”穩定性。例如百度貼吧,通過打造更為精細化的粉絲社區,營造更具活力的“粉絲文化”氛圍,提供更加高質量的訊息,有效避免娛樂至上、低俗文化等現象出現。在緩解粉絲壓力的同時,穩定其對偶像的支持情緒,從而穩定并進一步激發“粉絲經濟”增長活力。
五、結語
本文通過探討當前我國“粉絲經濟”的現狀及問題,簡要分析了問題出現的原因。通過研究可以發現,社會網絡化和市場經濟激發了這一活力同時也引發了諸多問題。希望通過新技術、新角度去引領粉絲經濟良性運行。而這需要企業、社會傳媒、政府等共同引導協作,激發合力,促進“粉絲經濟”良性發展。
參考文獻:
[1]劉艷,李敏.粉絲經濟對文化產業發展的影響研究[J].市場周刊(理論研究),2018,(02):40-41.
[2]李康化.粉絲消費與粉絲經濟的構建[J].河南社會科學,2016,(07):77.
[3]羅艾婧.新媒體營銷模式下社交媒體在粉絲經濟中的作用[J].知識經濟,2018,(08):66-67.
(作者單位:四川省綿陽南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