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璐璐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北京 100070)
長期以來,經濟學家們不斷探索實現經濟增長的原因和內涵,以促進全球經濟的持續性增長。從短期看,經濟增長由國民收入決定,即決定于建立在既定總供給能力(潛在生產能力)基礎上的總需求,包括投資、消費、凈出口和政府支出,前三項又被稱為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從長期看,薩繆爾森(Samuelson)認為,經濟增長的源泉包括人力資源、自然資源、資本以及技術等因素。在新制度經濟學家諾斯(North)看來,有效率的制度才是經濟增長的根本原因,制度的改變通過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和配置發生作用,從而構成經濟增長的基礎和前提條件。阿西莫格魯(Acemoglu)和羅賓遜(Robinson)則進一步提出了包容性制度和攫取性制度,他們通過闡述墨西哥和美國邊界地區由于制度不同而導致的截然不同的社會現象的例子,總結出不同的制度造就了富國和窮國的差別。在攫取性制度下,雖然能夠實現一定的經濟增長,但是不具有持續性,只有在包容性制度下,才能夠實現經濟持續增長。
改革開放近四十年來,一方面,應該看到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中國式增長”成為奇跡,我國基本實現了從低收入國家到中等偏上收入國家的歷史性跨越,國內生產總值連續三十五年保持年均增長9.8%,經濟總量從世界第十躍居世界第二,這都得益于建立了適應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體制制度,各項改革不僅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而且也成為我國經濟社會良好運轉的重要制度保障。另一方面,面對近幾年經濟下行壓力,我們必須正視處于經濟發展新常態這一特殊階段,需要重新審視過去發展道路中的缺陷和不足:過于粗放式的發展模式,產業升級緩慢,基于進口外國技術、出口低端制造業產品的“趕超型增長”之路后勁乏力,延續發達國家“先發展后治理”的老路,長期依賴于現存技術和大規模投資,社會貧富分化嚴重,地域發展不均衡等等。另外,政治體制變革也到了“啃硬骨頭”的階段,同樣任重道遠。因此,建立包容性的政治經濟制度迫在眉睫。
包容性制度與攫取性制度是兩種相對應的制度構成。具體來講,包容性制度是指廣泛包含大眾政治權利與經濟權利訴求的制度體系,它為公民提供公平自由的競爭環境,廣大民眾具有完備的政治權力,同時擁有很高的生產性激勵。而攫取性制度,是指只為少數當權者謀取政治經濟權利的制度體系,它攫取社會多數人的利益只為為數不多的政治精英,廣大公眾沒有決策權和表決權,且缺乏生產性激勵。
包容性制度包括包容性經濟制度與包容性政治制度,兩者互相支持。包容性政治制度建立民主平等的國家政權,合理規定公眾享有的政治權力,以法治保障私有財產神圣不受侵犯,維護公平有序的市場經濟體系,從而保證包容性經濟制度的順利建立。包容性經濟制度保障生產者有足夠的激勵進行社會生產和發明創造,產成品所得除去稅收都歸生產者所有,同時充分利用社會人力資本(Espejo,2013)。如此,當國家建立起包容性政治經濟制度,就必定會使增加財富的各種源泉充分涌流,人力資本與自然資源相結合,極大地推動社會經濟的發展,國家就會富強。顯然,有的國家衰退的根本原因是被攫取性政治經濟制度所統治,它壓制公眾的政治權利,破壞公平的市場貿易機制,建立專斷政權,阻礙社會的正常秩序(范世濤,2013)。
以上說明,只有包容性制度才可能使國家興旺發達。現在我們熟知的發達國家大都已經建立了包容性政治經濟制度,這些國家包括英國、美國、法國、澳大利亞等。然而,攫取性政治經濟制度并不是不會促進經濟增長,只是這種增長是短暫的不可持續的,歷史上大部分國家都曾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建立或者維持了攫取性制度。比如,1688年前的英國、1798年前的法國、被殖民統治的南非、當代的朝鮮等等(Edward Laws and Adrian Leftwich,2012)。
包容性制度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了全面的制度保障,有助于激勵生產者進行生產活動、發明創造、專利申請,不僅在經濟領域,更在政治、文化、社會、生態領域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全社會形成了和諧發展、共享成果的良好局面。
包容性制度能夠避免攫取性制度下不利于經濟增長的因素,并且促成長期經濟增長,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1.包容性制度能夠孕育公平市場的環境,并提供穩定的基本規則和預期,降低交易費用,允許產品自由交換,人才自由流動,激勵人們從事生產活動,進而努力尋找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發揮自己最大潛能用于創造財富。在這種制度下,激勵機制是本身存在的,生產者所得在繳稅之后全部歸自己所有,成為私有財產,所以這種制度是可持續的,長久來看能夠促進經濟增長。
2.在包容性制度下,社會全要素生產率能夠不斷提高,有利于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并且極大地豐富產品種類。人們在生產性激勵下,積極投入到生產活動中,相互配合,有利于文化的交流和傳播,同時也讓全社會形成重視教育的良好風氣,提高公民素質,培養有用人才。
3.有效杜絕了攫取者之間的競爭,保證了國家政權穩定,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立法行政、司法相互獨立,相互監督,從根本上防止腐敗,從而避免了攫取性制度下統治者為少數精英的私利進行攫取的行為,也就避免了攫取性制度對經濟的破壞。
4.包容性制度有助于人們不斷創新(Tebaldi和Elmslie,2013)。包容性制度與攫取性制度不同,人們不是靠剝削和攫取獲得財富,而是不僅獲得了生產性激勵,還有動力去繼續鉆研生產技術,利用創新發明為自己帶來收益,還可以申請專利取得法律保護。新的技術一旦用于機器化大生產將為社會創造更大的財富,人們在追逐自身利益的同時也為社會創造了價值。
總之,包容性制度通過給予消費者追求效用最大化和自由職業的權利,給予廠商自由進入各種行業追求利潤最大化的權利,并形成制度激勵,進而促進經濟增長。
中國道路是一條不斷自我完善的改革之路,歷史經驗表明,大規模制度變遷進程往往都是在經濟面臨困境時進行的,改革開放是這樣,全面深化改革也是這樣,目的就是建立更加包容性的政治經濟制度。如果制度不向更加包容的方向進行改革,那么中國的經濟增長將缺乏動力。當前種種跡象表明,改革已進入深水區和攻堅期,勢必會觸動深層次利益關系和矛盾。改革不可謂不難,但不能停滯也不能倒退,一旦克服頑疾建立包容性政治經濟制度,中國經濟將繼續保持長期穩定增長。具體來說,應注意以下幾點。
1.鑒于我國國情,改革需穩步推進,要繼續遵循漸近式改革,堅持中國道路,切實履行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按照深化改革的戰略重點、主攻方向等步步推進。
2.加強反腐斗爭(鄭征征、陳資燦,2015)。新的制度建立必定會觸動既得利益集團的利益,而利益集團因其潛在性、隱蔽性也會不同程度的阻礙改革,因此必須合理處理阻礙制度改革中既得利益集團的利益問題。對于一個正在進行體制改革和制度創新的國家來講,要釋放改革的紅利,必須打破既得利益集團。伴隨著我國嚴打貪污腐敗不正之風的反腐高壓,部分利益集團已然瀕于瓦解,這就為包容性制度的建立打下堅實基礎。
3.營造充分的自由市場環境和給予充分的生產性激勵,讓人們能夠真正享受到政治經濟上的權利,共享經濟發展福利。當下我國面臨嚴重的投資機會扭曲,很多行業存在“進入壁壘限制”,這使得國企即便存在效率低下也依然能夠獲得優質項目,并且依靠國家或政府擔保能夠比民營經濟更加容易地獲得銀行信貸支持。另外,民企所處的下游企業往往比國企所壟斷的上游企業更早的受到全球經濟波動的影響,因而更加脆弱。2016年我國民間投資累計增長率曾一度跌至2.1%,創下近幾年來的最低增速。除此之外,投資機會本身大幅減少也是經濟下行的一個原因。因此,營造良好的宏觀環境,促進民間投資的大力發展也是重中之重。
4.關于長期經濟增長,“趕超型增長”無論何時都不是長久之計,最重要的一點還是創新。阿西莫格魯認為,創新與“創造性破壞”緊密相關。“創造性破壞”是技術的推陳出新,是對舊的生產方式的規模化改進,是產品的更新換代,同時在政治層面也動搖既有的權力關系。就我國來說,真正的挑戰在于如何促進創新。2015年我國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2016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建設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示范基地的實施意見》,這就要求所有經濟主體通過不斷創新來激發經濟活力,這不僅僅要作為一種理念,更應該由全社會付諸行動。
[1]Espejo R.Organisational Cybernetics as a Systemic Paradigm:Lessons from the Past-Progress for the Future[J].Business Systems Review(ISSN 2280-3866),2013,(2).
[2]Edward Laws,Adrian Leftwich.Bringing History Back in:Three Big Books[J].2012.
[3]TebaldiE,ElmslieB.Doesinstitutionalqualityimpactinnovation?Evidencefrom cross-country patent grantdata[J].AppliedEconomics,2013,(7).
[4]范世濤.包容性制度、汲取性制度和繁榮的可持續性[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3,(1).
[5]鄭征征,陳資燦.包容性制度、攫取性制度與長期經濟增長[J].江西科技學院學報,2015,(4).
[6]李增剛.包容性制度與長期經濟增長——阿西莫格魯和羅賓遜的國家興衰理論評析[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