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喜鳳
(山西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太原 030006)
茶葉在我國歷史上一直占據重要的經濟地位。而由飲茶商品化衍生的茶館,隨著茶葉的發展而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茶館作為一個營業場所,為招攬更多的顧客,經營方式逐漸多樣化,因而其功能也在不斷完備。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茶館作為飲茶消費場所,越來越多的人進入其中進行他們的日常社交或經濟交易活動,使得茶館產生不少功能。茶館在中唐時確立,功能主要為解渴。到宋時,茶館的經營方式不斷改善,成為飲茶、消閑、娛樂、社交、信息交流的平臺。元至清期間,茶館形制延續宋朝,其功能也無多大變化。到了民國,茶館的受眾更廣,被稱為“大茶館,小社會”,其功能深化且衍生出一新功能——“吃講茶”[1]。
隨著學術界對民眾日常生活的關注,茶館作為傳統社會中與民眾聯系緊密的消費場所,引起了學者們的研討。學者從不同角度對茶館功能進行了總結,認為及至民國,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和近代城鎮化進程的推進,人們對茶館的需求愈加旺盛,茶館和人們的生活聯系更加密切,茶館日益成為一個集休閑娛樂、社會交往、信息傳播、商業交易、糾紛調解等多功能為一體的公共消費空間。陶德臣將傳統茶館功能細分為休閑娛樂、止渴充饑、信息傳播、展示傳承、社會交友、行業會聚、市場交換、吸納就業、仲裁審判、人才市場[2]。學術界對茶館功能的探討已經取得不少成果,其中,有從茶館功能的發展演變來研究的,以劉清榮《中國茶館形制、功能的演變與前瞻》和趙甜甜《茶館功能的演變》為代表,兩篇文章都對茶館的發展歷程進行了梳理,茶客需求不斷更新引起茶館形制不斷完善,進而其功能不斷延伸。而沈冬梅、米雨等人從社會文化角度對茶館功能進行了分析,認為茶館功能有休閑娛樂、排解調和、聯絡應酬、信息集散等。從公共空間角度對茶館功能的梳理也有不少,如陳永華《作為市民公共空間的存在與發展——近代杭州茶館功能研究》將茶館作為公共空間,來研究其在實際運作中具有的集商業空間與日常生活空間為一體的功能;練娟和顧辰的碩士論文也是從公共空間分析茶館的功能的。縱觀以上,對茶館功能的研究,多為史料描述性闡釋,對茶館作為經濟單位而產生的經濟功能的闡述不成系統。在前人對茶館功能的研究基礎上進行歸納總結,筆者認為茶館的經濟功能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在信息相對閉塞的傳統社會中,人們對于信息總是渴求的,而茶館滿足了這一渴求。茶館儼然是一個信息中心,成為聆聽市面行情、探聽消息、獲取地方新聞源頭的最佳場所。而對商業信息敏感的商人或手工業者,把茶館作為一信息基地而來此消費。1859年,英國寶順洋行買辦容閎在上海一茶館飲茶,與眾茶商交談中得到一重要信息,即:“安徽太平縣茶,或謂該處有綠茶百余萬,已裝箱準備出口,不幸盡落太平軍之手,此時設有人能冒險,向彼軍取回,鉅富可致。”容閎抓住此商機,經周密安排調查,果然發現“太平縣全境計之,當不下百五十萬箱”茶,他在兩星期內就購得綠茶28船,6個月內共計購綠茶6.5萬箱(每箱約60磅),從而贏得了洋行的信任[3]。這種行業內商人相互交流信息的情況在民國更是普遍,甚至形成了專門的行業茶館。如解放前的蘇州市吳江縣平望鎮,先后有大樂園、鶯湖樓、文樂園、先得月、月春樓、瑞隆、芳園、長樂、東園、新平安等18家茶館,各種行業如綢布、煙酒、南貨、竹木、行販等都在各自固定的茶館聚會,交流市場行情,相互探聽消息[4]。
茶館中涵蓋人群的豐富,使得商人們把茶館當作售賣物品的好去處,儼然把茶館當成了一個小市場。小販們直接把商品帶進來進行兜售,如賣瓜子、香煙、報紙等。而那些交易額大的商人,則是先在茶館談好價錢。而在茶館洽談生意,容易成功,雙方同坐一張茶桌,一邊喝著茶,一邊朋友式地交流,氣氛友好輕松,將激烈的討價還價變成心平氣和的洽談,即使談不成也算交了個朋友。據吳承聯《舊上海茶館酒樓》[5]記載,到解放前夕,上海的家27茶樓內就有70多個行會的茶會市場,經常參加茶會活動的,約有5 600人,其中坐商1 000余人,小商販500余人,其余都是掮客。各個茶會都有不同的活動時間和地點,如青蓮閣茶樓,二樓上午有麻袋業、新衣服裝業茶會,下午有磚灰業茶會,并在茶樓設來貨登記;三樓上午有顏料、印染業茶會,下午有飛花業、建筑材料、營造業茶會,這些茶會均是交易的好地方。春風得意樓竭力招徠一批商家賈客,為他們晤談應酬、交易記市提供方便,一時布業、豆業、錢業、糖業等各式商賈,進出絡繹不絕。
民國茶館常常成為調解糾紛的“公堂”,即所謂的“吃講茶”。如發生了房屋、土地、水利、山林、婚姻、債務等糾紛,雙方又都認為不值得去“打官司”,就到茶館里去解決,請有名望、雙方信得過的尊長做評判。先各自分別向茶客陳述糾紛的前因后果和各自的態度,一個時辰下來,尊長發話,一是一、二是二,評定是非,做出結論。當事人表示擁護,握手言和[6]。這其中關于經濟糾紛的審判,使得茶館中的“吃講茶”行為,帶有一定的經濟色彩。可以說,茶館的仲裁審判功能也是茶館經濟功能的表現。
茶館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而產生發展,在日益向普通民眾滲透的過程中,與人們的日常生活聯系密切。人們在茶館中的各種活動,使得茶館的社會功能完備;而由經濟活動衍生的茶館經濟功能,更表現出茶館的經濟作用。
民國時期有作家對茶館的繁盛程度做過這樣的描述:倘使說蘇州有百家茶館,每家平均容納了300個茶客[7]。那么,每天有3萬蘇州人踏進了茶館,把他們的韶華,在螺春與雨前交織的香味里溜跑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分工的日益細化,以及咖啡館、電影院等休閑娛樂場所的出現,使現代茶館的發展再不復往日光彩。但傳統茶館能與人們的日常生活聯系那么親密,且為商業活動提供了不少助力,若現代茶館弘揚這種茶館文化和精髓,也不失為一個亮點。
[1]劉清榮.中國茶館形制、功能的演變與前瞻[J].農業考古,2009,(6).
[2]陶德臣.清代民國時期的茶館[J].農業考古,2009,(2).
[3][清]容閎.西學東浙記:第十二章,太平縣產茶地之旅行[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
[4]杭州市茶館業同業公會歷史沿革概述[C]//杭州市檔案館藏.杭州市茶葉、茶館業同業公會檔案資料選編,1996.
[5]吳承聯.舊上海茶館酒樓[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9.
[6]趙甜甜.茶館功能的演變[J].中國茶葉,2009,(7).
[7]“天堂”的幽逸生活:蘇州的茶館[N].一四七畫報,19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