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蓉
(華中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武漢430070)
20世紀50—60年代,因資源緊缺且時間緊迫,國家發展戰略不可能面面俱到,必然有所偏重。無論是從國防安全還是從經濟獨立、持續發展的角度出發,國家資本的建設重點勢必集中在基礎設施與重工業方面,是為國家之“大利”?!按罄敝?,各生產單位的“小利”為服從國家經濟建設的計劃所需,往往有不能兼顧之處,如商品糧的生產便因為國家征購價格較低,而投入生產的農用品價格相對較高,收支相抵之后,常出現虧損現象。
生產單位的虧損,雖然是為服從國家“大利”所需,但其“小利”不能得到相應的保障,長此以往,必然損害生產者的積極性,影響生產單位的后續經營與發展,最終也會影響到國家“大利”的實現。
如何在二者之間尋求平衡以利于持續發展,既是國家政策層面的問題,也是生產單位自身的問題。換而言之,如何在保障國家“大利”的前提之下,在較為有限的活動空間里,合理謀求自身的“小利”,是這一時期諸多生產單位需要共同面對的課題。
本文茲以筆者所見文獻資料留存較多的湖北省金水農場為例具體說明之。
一、完成國家生產計劃、保障國家對農產品的征購需求,是國之“大利”所在,因而成為金水農場的首要目標與主要任務
20世紀50—60年代,大規模的工業化建設,對糧、棉、油等農產品的需求量極其巨大;而另一方面,當時工業化建設的主要資金來源之一,是農產品與工業品價格的“剪刀差”,通過農業稅與“剪刀差”等方式,盡可能地從農業中提取資金與資源,集中投入到工業尤其是基礎設施與重工業建設之中去,是為國之“大利”。這就決定了國有農場的首要目標與主要任務,是保障國家對農產品在品種、數量與征購價格上的需求,也即大量低價供應以糧、棉、油為主要內容的農產品。
正因為此,金水農場的工作計劃與總結,總體而言,相對于利潤增長,更多地集中于農副產品產量的增長以及向國家交售數量的增長。如金水農場總結1949—1955年的基本經驗時,認為這一期間對國家的主要貢獻,首要是商品糧、棉、油的交售,總計856萬余斤[1]。
1961年金水農場工作總結開篇即強調糧食總產相對于1960年增長18.6%,并單列一條專述對國家的貢獻,包括上交余糧160萬余斤,比1960年增長43%,并上交皮棉2萬斤、油料7 000斤、蔬菜250萬斤、蜂蜜35 000斤、鮮魚64 332斤等[2]。同年,湖北省農墾廳為籌備湖北省國營農場會議,與孝感地委工作組相關工作人員以金水農場為重點進行調查研究。在調查報告中總結金水農場建場以來的成就時,列舉了五條,分別是產量年年增加、單位面積產量歷年都比附近群眾高、產品的商品率比公社高(實際上是指產品交售國家的比率高于公社)、勞動生產率高、為國家積累了資金等[3]。這五點成就,明顯集中于農場產量的增長以及向國家交售產品數量的增長方面。
1962年金水農場總結工作經驗時,列舉的第一條便是“堅決遵循國營農場的性質辦事是保證農場不斷鞏固發展的主要基礎”。所謂“堅決遵循國營農場的性質辦事”,實際上是指“服從國家需要,堅決按照國家計劃辦事”,如1959年按國家出口計劃發展牲豬養殖,1960年發展蔬菜和蔬菜種子等等[4]。
1964年金水農場遭受建場以來未有的特大漬水災害,農場總結本年度生產情況時強調:“除保住了口糧、種子、飼料自給自足外,并還對國家作出了一定的貢獻”,包括上交糧食575 990斤、皮棉8萬斤、油脂9 250斤、牲豬961頭、蜂蜜54 000斤、蛋品4 300斤等,并分別列舉了這些產品完成了計劃指標的百分率是多少[5]。
金水農場工作計劃與總結的這一顯著特點,在其他國營農場之中也可以見到。1961年湖北省農墾廳試驗場的工作總結,開篇即闡述了1959—1961年間全場農牧工付業總產值的逐年增長、糧食產量的增長,總結教訓時則認為糧食生產沒有完成國家計劃是主要問題[6]。
1962年底湖北省五三農場十年總結,開篇即闡述了農場成立以來最主要的貢獻是“為國家生產了一億五千多萬斤糧食,六百二十九萬斤棉花(皮棉),八百八十萬斤油料,二百八十一萬斤肉類,一百多萬斤牛奶,以及大量的其他農、牧、水果等產品,折合價值計有四千六百五十萬元”[4]。
二、為服從國家建設需要,保障國之“大利”的實現,金水農場在很大程度上犧牲了自身的“小利”,即使糧食生產盈利率不高,甚至常有虧損,也堅持以糧食生產為主要業務
金水農場的主要業務,如其他國有農場一樣,以糧食生產為主。不過就盈利情形來看,糧食生產的盈利率,相對于農副產品及工付業生產,是比較低的,并常有虧損情形出現,如金水農場1949年冬接收完畢恢復生產,至1955年,為國家生產商品糧721萬余斤,棉花81.3萬余斤,油料53.7萬余斤,農業盈利為國家積累資金175 684元,多種經營盈利145 379元[8]。金水農場的總結報告之中,并未詳細列出糧食作物的盈利情況,但是交售國家的主要農產品共計856萬余斤,盈利不到18萬元。而多種經營(農副產品與工付業)盈利達145 379元,其中僅蜂蜜一項即盈利61 400元。
1957年金水農場“農業賠本”,但是“付業利潤賺錢”[9]。
1961年金水農場的工作總結對糧食作物的利潤沒有詳細說明,只說明加工付業產值270 021.84元,獲利潤57 029.48 元[12]。
1962年的情形要好一些,糧食生產沒有虧損,但是交售國家公余糧110萬斤,利潤不過3 608.85元[4]。
1964小麥和稻谷兩種主要糧食作物播虧損103 293.40元,油料作物盈利6 273.15元,水產品(魚和蓮子)盈利4 334.06元,工付業盈利24 678.34元[5]。
1965年糧食作物之中的主產品稻谷播種12 451畝,虧損38 462.11元,其他各類有盈利的雜糧播種1 476畝,抵消部分虧損之后,糧食作物總計虧損26 366.74元;而芝麻盈利14 381.72元,蜂蜜盈利29 248.34元,工付業盈利 21 652.00 元[6]。
金水農場糧食生產的虧損情形并非特例,同一時期湖北省五三農場的情形也大致如此。1954年冬五三農場冬小麥虧損191 636.47元,1955年小麥虧損249 065.92元,水稻虧損94 378.37元,農產品共計虧損383 322.66元[7]。
糧食作物盈利率不高甚至于經常性虧損,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如技術水平有限、氣候不利、生產經驗不足等等,但是國家收購價格不因糧食生產不足、成本較高而有所提高,無疑是其中關鍵因素。如果單純從農場自身的盈利考慮,金水農場應著重發展經濟作物與工付業。但是如上文所述,國營農場的性質決定了其首要目標是滿足國家需要,服從國家計劃安排,正因為此,其發展方向也不可能首先以農場自身的利潤追求為導向,也即“小利”必須服從于“大利”之需要。正是在這一背景下,金水農場才會堅持以盈利率不高、甚至常有虧損的糧食生產為主要業務不動搖。
三、在保障完成國家征購計劃的前提下,金水農場十分重視盈利率較高的農副產品與工副業生產,并努力為農副產品爭取更高的收購價格,以之彌補糧食生產盈利率的不足,以利于農場的自身發展,以保障國家建設的需要,從而實現了“小利”與“大利”的統籌兼顧
國有農場的性質決定了糧食生產必然是其主要業務,糧食生產盈利率不高甚至經常性虧損的現象也必將長期存在。這一現象勢必損害國有農場的“小利”、影響到國有農場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從而最終損害國家工業化建設的“大利”。故而,為維持自身經營,在此基礎上完成國家生產任務起見,金水農場必然要尋找其他發展路徑,以增加利潤、減少虧損,因此,金水農場總結1949—1955年的生產經驗時提出:“在以農業為主和為農業服務的前提下”,應該“開展多種經營”,如糧棉油加工、畜牧(尤其是養蜂)等[1]。
因為地近武漢市,交通方便,市場需求量大,而且場內水面較廣利于水產養殖,金水農場認識到這一點之后,在各類副業之中,選擇重點發展水產養殖業。1959—1961年間向武漢市商業部門交售鮮魚12 800斤,其中,1961年出售64 332 斤[2];1962 年交售鮮魚 523 765 斤,蓮子 145 748 斤[4];1964年交售鮮魚59 773斤,蓮子18 055斤[5];1965年交售鮮魚168 261.1斤,利潤23 322元,交售蓮子13 452斤,利潤 3 902.42元[6]。
金水農場的這一選擇,或是不少國營農場不約而同的選擇,至1960年,在經濟極其困難的背景之下,中央號召全黨全民大辦農業大辦糧食,并提出國營農場“以糧為綱,農牧并舉,多種經營生產方針”,可以視之為對這一選擇的認可與推廣。在國家政策推動之下,金水農場的畜牧水產及加工副業又有了明顯增長,其中加工付業產值以1959年為基數來計算的話,1960年增長1.9倍,1961年增長近一倍,1962年又增長60%,加工付業種類在碾米、榨油、軋花、蜂蜜加工等種類的基礎上增加醬園加工、燒紅磚、做粉、熬糖、做酒、打豆腐、巢加工、煉奶等[4]。
相對于糧食作物,即使在國家控制收購價格的大背景下,各類經濟作物、畜禽水產等農副產品的附加值與盈利率也更高。而不同于農副產品的生產仍然要像農業一樣受到氣候等自然條件的限制、因而存在一定風險(如金水農場常年盈利率較高的蜂蜜生產在1964年就因為到處碰上連續陰雨、造成嚴重減產,最終虧損33 491.41元[5]),工付業的生產受自然條件限制相對較少,盈利更有保障性,或因為此,筆者在金水農場的相關檔案資料之中尚未見到工付業虧損的記錄。
在增加農副產品與工副業生產的同時,金水農場又努力為農副產品爭取更高的收購價格,以謀求更多利潤。因為農產品的統購統銷政策,金水農場出產的農副產品與國家統制的糧食作物一樣,主要交售給國家商業部門,似乎并無農場本身的活動余地。然而在國家統購統銷的政策之下,不同商業部門對于不影響國計民生的農副產品的收購價格與收購計劃有一定靈活性,并不完全統一,這就使得金水農場能夠為農場出產的農副產品尋求更高的收購價格。
1961年中共湖北省委籌開國營農場會議時,湖北省農墾廳及孝感地委工作組相關工作人員以金水農場為重點進行調查研究,總結農場提出的幾點意見,其中即有“如農場有運輸能力,希允許將產品直接運往武漢,向省、市級商業(外貿)部門交售,當地商業部門不得阻攔。”[3]農場之所以提出這一要求,主要原因在于當地縣商業部門的收購價格明顯低于湖北省和武漢市商業部門。例如,1960年金水農場經過省商業廳與廣西訂了蔬菜種子的銷售合同,選擇通過省廳向廣西而非當地交售蔬菜種子,主要原因在于前者收購價格遠高于當地商業部門的收購價格。以蘿卜籽為例,外調價是每斤13.00元,而當地每斤只2.77元;鮮魚計劃以“支援武漢市過春節”的名義,交售武漢市商業廳,不過真正原因或許仍在于明顯的價格差別,當地收購價為0.25—0.32元一斤,“而運去漢口則值0.42元一斤”[2]。所以,即使面臨地方商業部門的種種限制,金水農場仍不斷試圖將產品直接交售給省、市商業部門。
金水農場的這一利益訴求,與湖北省、武漢市商業部門希望繞過當地商業部門直接向金水農場收購農副產品并供應農用品的需求是比較一致的,同時為解決農場與當地商業部門的矛盾,1961年10月,湖北省農墾廳、湖北省商業廳及武漢市第一、第二商業局,分別發文,規定金水農場的農副產品除國家統購產品及自用部分外,統一交售給武漢市國營商業部門,農場所需之農用品也由后者供應[8]。
金水農場重視農副產品與工付業的生產,并努力提高農副產品的收購價格,無疑可以較為有效地緩解糧食作物盈利率較低甚至于經常性虧損的困難,改善自身的生產條件并提高自身的生產能力,如農場工付業的發展,不但盈利率高,“為國家積累了相當數量的資金”,而且為農業提供加工方便、燃料、肥料、畜力、動力機器等,還因為“月月有收入,也加速了農場資金的周轉,減少了超定額的生產費用貸款,1955年資金周轉增加到2.3次,生產費用貸款也由于付業有收入,加以肥料、人工費用減少,因而由原計劃五萬元減少到五千元?!盵1]
農場生產順利,可以上交給國家更多利潤與農業稅,如金水農場在1949—1955年間,“每年都圓滿完成或超額完成上交利潤計劃?!盵1]其中1955年即上交國庫利潤72 437元[9]。1957年金水農場“農業賠本”,但是“付業利潤賺錢”,得以上交財政23萬多元,還銀行貸款本息45萬元,交農業稅16 500元,交其他稅35 000元[9]。1961年金水農場上交國家利潤又有明顯增長,達到535 902.26元[9]。
在不同歷史時期,生產單位(尤其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生產單位)都可能需要面對“大利”與“小利”的矛盾及二者的統籌安排的問題。雖然不同歷史時期國之“大利”對生產單位之“小利”的影響有所不同,20世紀50—60年代金水農場的生產計劃安排也只是個案,但其兼顧國家工業化建設之“大利”與自身持續經營發展之“小利”的經驗,仍可為后來者借鑒。
參考文獻:
[1]湖北省檔案館檔案SZ107-02-0179-003《國營金水農場經營管理的基本經驗》,(備注:后文所引皆為湖北省檔案館檔案,故不再注明).
[2]SZ108-2-28《金水農場、湖北省農墾廳試驗場1961年工作總結》.
[3]SZ107-02-0955-008《關于國營金水農場的調查資料(中共湖北省委三場會議農場參考資料之四)》.
[4]SZ108-2-45《五三農場、金水農場1962年工作總結》.
[5]SZ108-01-0141-006《湖北省金水農場1964年度(生產財務)會計報告》.
[6]SZ108-01-0152-008《金水農場1965年度(決算)會計報告》.
[7]SZ18-2-105《草埠湖農場、五三農場、金水農場關于春耕、夏收、夏播、秋收、冬播、冬播生產情況和年終總結的報告》.
[8]SZ108-1-0034-005《關于金水農場、農墾廳綜合試驗農場產品收購和物資供應的聯合通知》,SZ108-1-0034-006《關于金水農場、農墾廳綜合試驗農場產品收購和物資供應方面有關具體規定的聯合通知》.
[9]SZ107-02-0178-007《對金水農場1955年會計決算報告的初審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