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鵬
(鹽城工學院,江蘇 鹽城 224005)
自進入21世紀以來,會計信息化因其獨特的優勢,正日益受到廣大會計人員的歡迎。我國會計信息化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發展,但在此過程中也產生了一些新問題、新現象。
我國財政部在2013年12月前相繼頒布了《會計核算軟件基本功能規范》《商品化會計核算軟件評審規則》《會計電算化管理辦法》《會計電算化工作規范》等重要文件,這些文件的頒布標志著我國會計信息化工作已納入法制化的軌道。但隨著我國會計信息化的長足發展,原有的法規已不符合時代的需要,因此財政部在2013年12月頒布了我國會計信息化的一部重要法規《企業會計信息化工作規范》,在此之前頒布的法規同時廢止。但部分企業單位的從業人員根本沒有系統地學習過該法規,實際工作中碰到了問題還按照原先的法規處理。因此,地方財政部門和企業主管部分應利用會計后續教育的時機向廣大會計人員宣講該法規,并加大指導和檢查力度,使廣大會計人員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企業實現會計信息化后,絕大多數會計資料的產生和存儲都放在電腦中,部分會計人員為了操作方便,平時很少做數據的備份工作,即使備份也沒有嚴格按規范要求去操作。事實上,由于盜竊、人為損壞、水災、地震、火災、病毒、硬件故障等因素,使得電腦系統中的數據非常脆弱,有可能一夜之間數據會全部丟失。為了避免這一現象的發生,財政部在《企業會計信息化工作規范》中第13條中明確提出,會計檔案的產生、存儲應符合國家有關電子文件歸檔與電子檔案管理的要求。而在國家制定的行業標準《電子文件歸檔與電子檔案管理規范》中明確提出,把帶有歸檔標識的電子文件集中,拷貝至耐久性的載體上,一式三套,一套封存保存,一套供查閱使用,第三套異地保存,對于加密電子文件,則應解密后再完成上述工作。
1.《電子文件歸檔與電子檔案管理規范》中要求在電子檔案保存前應進行以下項目檢查。一是載體有無劃痕,是否清潔,有無病毒;二是核實電子檔案的完整性、有效性和審核手續,核實登記表、軟件、說明資料等是否齊全,并將檢驗結果填入電子檔案接收檢驗登記表;三是檢驗不合格的,應退回形成單位,重新制作。
2.《電子文件歸檔與電子檔案管理規范》中還要求在電子檔案在保存過程中注意以下幾點。首先,每滿一年,對電子檔案涉及的形成單位和檔案保管部門與電子文件讀取處理有關的設備更新情況進行1次檢查登記,設備環境更新時應確認庫存載體與新設備的兼容性,如不兼容,應進行電子檔案的載體轉換工作,原載體同時保留時間不少于三年;其次,對磁性載體每滿二年、光盤每滿四年進行1次抽樣機讀檢驗,抽樣率不低于10%,如發現問題應及時采取恢復措施;再次,磁性載體上的電子檔案,每四年轉存1次,原載體同時保留時間不少于四年;最后,定期檢驗結果應填入電子檔案管理登記表。
在會計信息化實施早期,由于會計人員和相關職能部門人員的信息化應用水平不高,因此財政部門要求實現會計信息化的單位電子賬和紙質賬都要生成。但隨著我國會計人員會計信息化應水平的提高,所有的賬薄數據資料完全可以采用電子賬簿的形式。但在這一過程中,部分會計人員盲目甩掉紙質賬,給實際工作帶來了不必要的損失。國家財政部在《企業會計信息化工作規范》中第40條中明確提出,企業內部生成的會計憑證、賬簿和輔助性會計資料,同時滿足下列條件的,可以不輸出紙面資料:一是所記載的事項屬于本企業重復發生的日常業務;二是由企業信息系統自動生成;三是可及時在企業信息系統中以人類可讀形式查詢和輸出;四是企業信息系統具有防止相關數據被篡改的有效機制;五是企業對相關數據建立了電子備份制度,能有效防范自然災害、意外事故和人為破壞的影響;六是企業對電子和紙面會計資料建立了完善的索引體系。
在傳統的會計核算模式下,會計部門從其本身獨特的職責出發,依據會計科目體系進行數據采集及加工輸出,會計并不要求采集整個業務活動的數據,它僅采集會計事項的財務度量結果,必然限制會計信息系統所能提供的信息內容和類型,并且使業務活動的資金信息與業務信息相脫離,形成會計信息孤島。
國家財政部在《企業會計信息化工作規范》中第24條中明確提出,大型企業、企業集團開展會計信息化工作,應當注重整體規劃,統一技術標準、編碼規則和系統參數,實現各系統的有機整合,消除信息孤島。
協同應用的出現無疑為消除信息孤島提供了有力的解決方案。協同應用提供了一種“整體應用”的方案,它關注的是全面的調控,更有利于對企業的各種資源進行充分整合,讓這些被分隔開來的資源重新處于統一管理和調配下,使企業從獲得“局部優化”到獲得“整體優化”。
企業實現會計信息化后,由于計算機處理數據的快速、便利,使得部分會計人員在應付有關部分查賬時而進行調賬(甚至做假賬)變得很輕松。而且為了不留下痕跡,他們通常會采用以下一些方法:第一,“五反”:反結賬、反記賬、反復核、反出納簽字、反主管簽字;第二,刪除系統中的操作日志相關記錄。對此,國家財政部在《企業會計信息化工作規范》中第10條中明確提出,會計軟件應當提供不可逆的記賬功能,確保對同類已記賬憑證的連續編號,不得提供對已記賬憑證的刪除和插入功能,不得提供對已記賬憑證日期、金額、科目和操作人的修改功能。第14條中明確提出,會計軟件應當記錄生成用戶操作日志,確保日志的安全、完整,提供按操作人員、操作時間和操作內容查詢日志的功能,并能以簡單易懂的形式輸出。
會計信息的安全問題來自于兩個方面:軟件供應商和軟件使用者。國家財政部對軟件供應商的要求在《企業會計信息化工作規范》中第15條中明確提出,以遠程訪問、云計算等方式提供會計軟件的供應商,應當在技術上保證客戶會計資料的安全、完整,對于因供應商原因造成客戶會計資料泄露、毀損的,客戶可以要求供應商承擔賠償責任。
國家財政部對軟件使用者的要求在《企業會計信息化工作規范》第39條中明確提出,企業不得在非涉密信息系統中存儲、處理和傳輸涉及國家秘密,關系國家經濟信息安全的電子會計資料;未經有關主管部門批準,不得將其攜帶、寄運或者傳輸至境外。
部分企業由于自身管理的需要在選擇軟件時往往局限于本單位的需求,沒有從整個行業管理的高度出發,這使得部分行業的下屬各單位軟件品種很多,但由于各種軟件的數據接口、使用方法不盡相同,這就造成了在行業在進行報表匯總、數據查詢、數據傳輸的不便。而在國外,某些發達國家就曾利用政府手段規定某些特殊行業必須使用指定的財務軟件,這樣國家相關職能部門可以方便地通過網絡進行財務檢查、專用資金使用情況分析,各基層單位也可以利用網絡及時地進行數據的傳輸,行業主管部門也可利用網絡及時地進行數據的匯總和分析。
合理的會計分工模式不僅有利于會計信息系統的高效運行,也有助于會計內部牽制的有效實施。但部分企業在實行會計信息化過程中仍采用原手工下的一套分工模式,這給日常的核算和管理工作帶來了極大的不便。對于一個企業來說,按照工作性質不同,會計信息系統人員一般可分為四類。
1.會計信息系統的開發人員。如果企業自行開發軟件,就需要配備系統分析員、系統設計員和程序員。如果企業購買商品化軟件,則無須配備以上人員。
2.會計信息系統的操作人員。這類人員主要負責系統的日常運行工作,主要包括數據錄入員、出納、數據審核員、數據管理員、會計檔案保管人員。
3.會計信息系統的維護人員。系統維護員主要負責硬件設備和軟件的日常維護,確保會計信息系統的正常運行。
4.會計信息系統的管理人員。這類人員主要負責系統開發項目的組織與系統運行過程中的管理工作,主要包括系統管理員、總會計師、會計主管。
參考文獻:
[1]王桂華.中小企業會計信息系統的構建與實施問題研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3,(23):22-23.
[2]賀艷彥,方圓.會計信息系統在企業應用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中國經貿,2014,(22):195.
[3]徐麗.W公司會計信息系統內部控制研究[D].杭州:浙江工商大學,2014.
[4]劉安天.管理會計信息化建設應注重全員覆蓋[N].中國會計報,2014-06-20.
[5]劉莎.基于會計信息化視角的企業內部控制優化研究[D].上海:華東理工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