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悅 江 雪 李 鑫
中國中央農村工作會議2015年12月24日至25日在北京召開。會議強調,要著力加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業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使農產品供給數量充足、品種和質量契合消費者需要,真正形成結構合理、保障有力的農產品有效供給。“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表述,通過中國最高級別的“三農”會議,首度進入公眾視野。
河北省衡水市在積極發展工業的同時,在農業方面也積極響應國家農業供給側改革的政策。我們對河北省衡水市當地村民的現狀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人數共200人,有效回收的調查問卷共180份,調查的對象有在家勞作的農民和外出打工的年輕人,分別采取的是紙質問卷和電子問卷。調查問卷所整理的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出:
根據調查數據集顯示有48.57%的農民年收入在24000元及以下,37.14%的村民年收入在24000-30000元之間,只有少部分的農民在30000元及以上。數據顯示農作物收入占總收入20%以下的人數占77.14%,農作物收入占總收入20%以上的人數僅占22.86%,原因之一是農作物的市場價格有所下滑,所以當地農民收入來源主要還是依靠年輕勞動力外出打工所得,提高當地村民的收入的一個重要途徑還是需要大力發展農業。
調查問卷中得出農作物種植類型集中在玉米和小麥兩種類型,均占有85.71%的比例,8.57%的人除玉米和小麥兩種農作物之外還有選擇種植其他。主要種植小麥和玉米種因多數是因為玉米和小麥作為傳統種植的農作物,種植的經驗豐富,也是當地主要食用的食物,且勞動力要求不高。且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的數據,2017年主要農產品市場供給充裕,農產品價格總水平下降。通過調查可以看到的河北省衡水市部分農村農作物種植類型過于集中,數量大,而現在玉米和小麥的價格下降,很多村民的農作物不滿足市場的需求。
數據中顯示將來會擴大種植農作物面的農民僅僅占8.57%所以農民種植農作物的面積將很大可能的下降,這就面臨著土地荒蕪的問題。其中有8.57%的農民似乎對農業種植喪失了信心,此時更需要向當地農民宣傳國家農業供給側改革政策,讓他們知道農業發展是有國家支持的也是有希望的,以積極的心態面對農作物的種植。
對于國家提出的農業供給側改革,在調查問卷中我們可以看出當地農民對此并不了解,有22.86%的農民表示并沒有聽過這個政策,68.57%的農民表示雖然有聽過,但是并不了解政策的具體內容,只有8.57%的農民表示了解。這樣也使得當地農業生產還局限于最原始的生產,沒有根據市場的需求調節生產,不能及時適應市場的消費需求,限制經濟的發展。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農作物已經不止于滿足自身的生存要求,而是不斷的體系化,應按市場的需求調整農作物品種的種植。但就河北省衡水市來看,整體上存在著農村農作物生產技術上的落后,所以使得當地村民在種植的時候只注重農作物產品生產的數量而產品的質量不佳,同時也使得農作物的生產沒有很好地響應市場和實際需求。所以當地存在的一個重要矛盾就是,村民生產的賣不出去,而消費者需要的卻買不來。
國家對農業生產的重視度越來越高,但是就其他融資機構而言,農業融資也存在較大的困難,所以農業技術要取得進展困難重重,設施老舊,這樣便會導致生產的成本較高,從而降低農作物的市場競爭力。同時,農業生產性要素市場價格也在波動上升,特別是農作物種子、灌溉化肥、農藥等價格上升,使得當地農作物生產競爭力不斷下降,當地村民在農作物的收入上也有所降低。
農村現在大多數的年輕農民流失于外省,正如河北省衡水市當地部分農村地方,年輕勞動力流失嚴重,這就使得當地農業生產缺少創新的原創力,失去創新的主體和優勢,當地農作物的生產經營規模局限,難以形成大規模有組織有計劃地進行生產。同時,自古以來,中國在生產上以小農思想為主要思想,不習慣于集體合作的模式,沒有市場觀念。這就導致衡水市當地農業生產的區域結構未得到進步性發展,當地生產的產品缺少差異性和特色性,加上村民對農作物的品種、品質、品牌的重視程度不夠,形成農作物的數量綽綽有余而農作物的質量根本跟不上。
河北省衡水市各家各戶獨立生產農作物,各家各戶資金的投入力度小,加上政府的財政支出在農業發展上也僅僅占一小部分,所以要使得農業得到更好的發展,還需要得到大量資金的支持。政府可以發展當地的特色,發展特色產業引進企業的投資,同時也可以取得當地農村金融機構對農業發展的資金支持。
從走訪以及問卷我們可以得知,許多當地的村民雖然是了解國家政府為推動農業的發展、增加村民農業收入而下發了農業供給側改革這一政策,但是對于農業供給側改革這一具體內容的了解程度還僅限于字面,未真正實施其具體的對策方針。對此,各地村干部首先自身對該政策進行學習,然后根據當地情況,因地制宜,讓當地村民對本地的農業發展有個具體的了解,學會集體合作與不局限于小農思想。
農業生產要因時因地制宜,根據市場所需來調節農業生產的品種和質量。因為衡水市當地主要集中生產玉米和小麥,而造成各農戶家中玉米和小麥堆積。對此,當地政府應該高度重視去庫存這一內容,改善農作物生產上的薄弱環節,推動農業生產由重視農作物數量向重視農作物質量上來。同時注重降低農作物生產的成本,轉變模式,做到對資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從而降低農作物生產的成本,做到資源開發與節約并重的模式。
推動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的建立健全,擴大金融服務體系涉農的覆蓋面,從而保證農業供給側有足夠的資金支持。在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就有明確提出“推動金融資源更多向農村傾斜”的方針,對此,金融體系也應該積極響應國家政策的落實,健全現代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給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金融資金支持。
農業發展方式的創新勢必需要充分利用到現在的“互聯網+”的模式,這就有利于農業的信息化發展,從而使得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推動農業現代化的建設。當地的玉米和小麥等不僅僅只能是銷售給當地的收糧站或者周邊的一些地區,也可以通過農業電子商務,使得農產品能夠雙向流動、并且做到供需之間的精準對接。將互聯網技術和現代農業相結合,培育出網絡化的現代農業新型模式,將農村存有的大量堆積物通過互聯網的物流形式銷售到各地。
對于河北省衡水市農業供給側改革的貫徹落實,當地的村民才是進行農業供給側改革的主體,所以想要做好還得必須要解決好當地村民的問題,充分發揮村民在實施農業供給側改革中的主體引領作用。當地政府可以根據衡水市的本地土地、氣候、經濟發展情況,聯合一些農業發展研究機構,培養一些集體合作農業的骨干力量和帶頭者,在種植技術上、品種選擇上以及經營模式給他們制定詳細的學習規劃目標。對于衡水市的農業發展要有長遠的目標,可以發展當地特色產業帶,發展起一個特色企業。
農業供給側改革是適應農村經濟發展新常態的一個重要創新過程,是我國要推進農村經濟發展,縮小城鄉差距的重要工作的任務。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對于農民選擇農作物以及對農作物質量的重視度有一個新的轉變,為農業的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保障。這樣在去庫存的同時,也滿足市場的需求。所以,在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的同時,也需要在市場需求這方面進行調整,才能更好把握住市場需求的變化趨勢,從而不斷優化和改善升級農業供給端,取得市場供給與需求之間的一個平衡。
(中華女子學院,北京 100101)
參考文獻:
[1]吳潔平.“互聯網+農業”串起現代農業發展新鏈條[J].時代經貿,2016(09).
[2]于淑華.我國農產品批發商經營現狀研究[J].時代經貿,2016(36).
[3]張殷.農村勞動力轉移問題研究[J].時代經貿,2015(19).
[4]張飏璐.阜陽市農業產業結構升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視角[J].時代經貿,201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