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美玲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長速度放緩,新技術、新業態、新商業模式不斷涌現,各行各業都受到了沖擊,企業普遍面臨轉型升級的壓力。經濟轉型與企業發展迫切需要一批具有變革意識、創新精神的“新T型人才”(T為“轉型”英文縮寫)。由此,探索 適合“新T型人才”培養的高校教學模式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時代賦予高校教育的新課題。
“T型人才”的概念由哈佛商學院教授多蘿西·巴頓首先提出。字母“T”用來表示這類人才的知識結構特點,“—”表示具有寬泛的知識面,“|”表示具有深入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即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
在當今物聯網、AI、大數據等新技術迅速發展的新商業時代下,傳統T型人才已難以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T型人才面臨重塑。光輝合益高級全球合伙人岑穎寅女士在《世界經理人》專家圓桌采訪中指出[1],“新T型人才”不僅要包含傳統T型人才既寬且深的知識技能,更要具備追求變化、突破、變革的意識以及一些綜合性的特質。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副院長田新民認為[1],“新T型人才”對未來要有一定的前瞻性,特別是面對迅速變化的市場要有預測能力,既要有方法預測那些可預測之事,又要為那些難以預測之事做好從分準備。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工商管理博士后穆勝構建了新T型素質模型[2],他將“新T型人才”的素質分為三個層級,第一層級是用“左腦”形成“更加精深的專業知識”,第二層級是用“左腦”形成“復合的知識結構”,第三層級是用“右腦”形成“高概念能力”和“高感性的能力”,而形成這些知識和能力最終是為了能在互聯網時代與世界“互聯”,做資源的強力聯結者。
由此可見,轉型時代的“新T型人才”,除了掌握實體層面寬且深的知識和技能以外,內在的能力素質也很重要。綜合學者的看法,筆者認為學習思考的能力、跨界整合的能力是“新T型人才”應對未來世界風云變幻的核心特質。
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新的職業領域不斷出現,舊的職業領域不斷變化或消失,人們所掌握的知識和技能,有可能很快就會被淘汰。真正能適應未來發展環境的人才是那些擁有內在學習動力,與時俱進、持續學習的人。此外,在這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人們還需要具備思辨能力,即思考分析、洞察事物真相的能力。這種能力能幫助人們辨別、過濾信息,有效地分析、解決遇到的新情景、新問題。
轉型升級時代,跨行業、跨學科的合作與競爭已成為常態。跨界可以產生新的業務,可以給企業帶來新的商業機會。“互聯網+”就是典型的跨界,而且它可以和各行各業實現融合,極大地推動了傳統行業的轉型、變革。還有不同行業的企業或品牌之間的跨界營銷。總之,這個時代的人才需要擁有強跨界思維,能夠將不同行業、領域之間的資源進行重新整合,突破傳統商業模式,這也是未來企業的生存之道。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即問題導向學習,最初源自并被廣泛應用于醫學教育領域,后隨著其理論和實踐體系的不斷完善逐漸在各個學科教育領域得到推崇。與傳統的教師為中心、知識灌輸式的教學模式不同,PBL強調學生的中心地位,通過將教學內容分解為一系列現實的、綜合性的問題或者任務(辯論、PPT匯報、情景模擬等),由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來共同尋求答案或完成任務、獲取知識,由此實現教學目標。
PBL理念與“新T型人才”的培養具有相適性,具體表現在:
(1)PBL模式以問題驅動學習,正是基于問題的未知性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學生在通過自己的努力解決了問題后能夠獲得成就感,激發下一次學習,如此良性循環,使知識不斷迭代更新,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也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學會了自我激勵。(2)在PBL模式中,問題或任務貫穿學習始終,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必須對學習負責,否則將無法解決問題或完成任務。在這種模式下,學生會從過去“被動”聽取知識轉變為“主動”獲取知識,這就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3)PBL模式中問題的設置多是真實的、綜合性的問題,很多時候它并不是單一的知識點、單一課程或學科所能解決的,學生需要通過跨學科去整合知識來給出方案,或者問題從不同學科不同視角會有不同的解決辦法,這就鍛煉了學生跨界整合知識的能力、思辨的能力。
PBL模式以問題為導向,驅動學生通過自我探究或團隊合作解決真實的、綜合性的問題或任務,由此獲取知識和技能,培養學生學習思辨、跨界整合等未來“新T型人才”所需具備的核心素質。具體來講,“新T型人才”培養的PBL模式包括設置PBL專題項目與PBL跨學科項目、豐富PBL教學組織形式、校企合作設置問題和開發學習材料,這些過程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思辨能力、跨界整合能力等。
一方面,在必修課程尤其是專業課程中實施全過程的PBL教學。任課教師可以將課程內容分解為多個專題項目,而每個專題項目又可以由學生參與下來分解為多個問題或任務。學生通過完成每個專題項目下的問題和任務來獲取該專題的知識。通過這種方式把所有專題項目都完成后即課程結束,學生既可以學到課程的基本知識,又能夠提升綜合實踐能力。
PBL模式的核心是學生通過解決問題、任務來獲取知識并培養綜合能力素質,因此PBL教學組織形式應該多樣化,可以采取辯論、PPT匯報、情景模擬等多種方式開展教學。
課前,學生根據問題有目的性地查閱并學習相關資料、進行小組討論、市場調研等多途徑尋找解決問題的答案或方案,由此鍛煉學生查找資料的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等。課中,教師采用多樣化的教學組織形式對學生的自我學習情況及問題方案進行檢驗。
PBL模式下,問題設置是關鍵,問題應該兼具真實性、開放性、復雜性(略高于學生現有知識水平)、協作性(學生合作完成),這類問題能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切實有效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問題的設置可由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完成,學生可以在教師輔助下羅列自己感興趣的問題、任務,也可由本門課程的多個任課教師與企業專家討論完善題目后供學生選擇(對于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則可以直接采用企業專家提供的企業經營過程中的真實問題,或者到企業真實場景中去完成相應的任務)。
基于問題的學習,由于問題的真實性與復雜性,學生通過現有的教材、書籍和網絡資料所汲取的信息可能并不足于解決某些現實、前沿的問題。為了使人才的培養能與產業、社會發展結合得更加緊密,校企不僅可以合作設置問題,還可以共同開發課程的學習教材或學習視頻,將時下學科前沿的觀點、知識轉變成學生的學習材料,供學生參看、思考,更好地回答“問題”。
PBL模式能有效幫助學生獲取知識和技能,培養學習思考、跨界整合等“新T型人才”應具備的核心素質。對于“新T型人才”的培養,高校只有不斷進行教學改革實踐與探索,才能不斷優化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出符合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
(廣州工商學院,廣東 廣州 510850)
參考文獻:
[1]沐野.專家圓桌:如何打造新T型人才[J/OL].http://www.ceconline.com/hr/ma/8800088356/01/,2017-08-02.
[2]穆勝.云組織:互聯網時代企業如何轉型創客平臺[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出版,2015.
[3]何曉瑾,金實,曹晶,汪悅,周學平.創新人才培養視閾下的大學教學模式變革——基于PBL模式的教學實踐研究[J].江蘇高教,2016(6).
[4]汪蕓芳.物流管理國際化英語創新教學模式[J].時代經貿,201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