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大群
(鹽城工學院經濟管理學院,江蘇 鹽城 224000)
共享經濟最早于1978年由美國馬科斯·費爾遜和瓊·斯潘思提出,是指市場供求雙方通過高效率交易平臺,低成本轉移資產有限權利的市場交易過程。2010年以來,我國互聯網平臺技術得以大規模商業化應用,網民數量日漸龐大,多年經濟發展也積淀了海量分散的閑置資源,三種力量疊加,推動了城市共享經濟的快速增長。基于國家層面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將共享經濟這一新經濟業態引入農村,對促進農村經濟轉型發展,推進鄉村振興戰略貫徹實施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1.共享經濟發展狀況。資產的共享使用古往今來并不鮮見,早期農業社會階段,共享往往表現為耕作用具的相互借用,或農業種養季節性高峰勞動力自發互相幫助等形式,但在人類經濟發展的漫長歷史中,資產共享始終沒有發展成為一種重要的經濟形式。2000年以來,以互聯網技術為中心的現代信息收集、加工和傳輸技術的迅速普及,成為資產共享經濟爆發式增長的加速器,根據國家信息中心的《中國分享經濟發展報告(2017)》,2015年我國共享經濟達到1.7萬億元,2016年爆發式增長至3.45萬億元,并預測此后數年內年均增長將達到40%以上。共享領域從初期以家轎共享為主,迅速向共享單車、居住、健身等領域拓展,甚至出現向共享硬幣、零食和紙巾等生活小微需求領域蔓延的趨勢。
2.共享經濟基本內涵。共享經濟的內涵可以總結為,在以互聯網為核心的現代信息技術條件下,通過以使用權為代表的資產產權有限分享,傳統市場交易中受到抑制的潛在交易需求得到激發,海量分散的交易得以達成,閑置資產得到充分利用,消費需求得到低成本滿足。共享經濟對激活經濟發展新動能,提高經濟活動效率和經濟增長素質具有極大推動作用。
1.共享經濟發展條件。共享經濟的迅速發展得益于日趨成熟的兩個基本條件:一是系列通信和互聯網工程技術創新和突破。近幾年,大帶寬移動通信和移動互聯網技術的大規模商業化應用,包括智能網絡交互技術、云計算、大數據、網絡征信技術、互聯網金融和支付技術等系列技術簇,這些技術創新使得資產使用權從資產產權束中低風險分離出來,大幅度降低了共享經濟交易成本。二是具有海量分散的參與共享經濟的供求雙方。資產供方提供大量可資共享的資產,包括存量閑置資源和富余資本能夠快速大量提供的增量資源。前者如閑置住房,后者如共享單車。傳統市場交易要求轉移資產所有權,消費者為獲得使用權被迫超額付費,連帶購買資產所有權,產生大量可資共享的存量閑置資產。同時,大量風險資本基于現代平臺經濟、免費經濟、補貼經濟的競爭優勢,涌入共享經濟領域,提供大量增量共享資產。資產需求方是指海量的存在消費抑制的網民,我國2017年具有近8億網民,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滋生了大量的潛在消費需求。
2.共享經濟發展優勢。與傳統經濟相比,共享經濟發展優勢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數字經濟增長優勢。數字經濟將顧客價值的創造建立在比特流基礎上,與傳統經濟高度依賴時間和空間條件相比,數字經濟邊際成本低,遵循梅特卡夫定律和摩爾定律,價值創造活動得到指數化加速迭代和增長。共享經濟具有鮮明的數字經濟特征,能夠大幅度降低價值創造成本,促進大規模分散就業和萬眾創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融傳統經濟和社會階層固化格局,增進社會公平。二是成本盈利模式優勢。傳統經濟以資產所有權為基礎構建成本盈利模式,其成本盈利模式基于沉沒成本、機會成本、廠商短期成本、長期成本等成本體系邏輯,而共享經濟的成本盈利模式建立在資產使用權基礎上,其成本邏輯是立足于比特流、乘數效應、長尾效應和指數化效應,邊際成本較低,供需雙方信息搜尋和甄選邊際成本幾近于無。供方與其閑置共享資源,不若低價求償,使得消費成本有效降低,被抑制的消費需求得到釋放,能創造更多供方剩余。三是商業模式創新優勢。共享經濟下的商業模式完全迥異于傳統商業模式,借助于強大的征信體系,所有權和使用權通過低成本契約分離,契約諦定成本幾乎為零。共享經濟平臺依靠云計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能夠低成本,甚至免費獲得具有高度消費意向的客戶賬戶和數據,通過深入處理和分析賬戶數據,結合特定物理場景的人工智能技術,為顧客提供智能推介服務,能夠深入挖掘單個顧客價值,提高盈利能力。
1.積極開發農業共享資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鄉村經濟取得長足發展,積累大量可資共享的各類資源。綜合分析農村各類資源的特點,目前可開發兩類共享資源:一是農用設施設備和民宿資源。就農用設備而言,隨著農村勞動力工資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國家對農業機械化的補貼扶持力度不斷加大,我國農業機械化水平提高較快。但是由于農業生產規模普遍較小,以及先天存在的農業種養的季節性特點,導致大型農業機械使用頻率低,大部分時間處于閑置狀態。農用設施共享資源是指閑置農產品加工和倉儲設施。民宿資源是指農村空余民宿。鄉間民宿大多獨棟建設,大多質樸自然,如能投入資金進行適當改造,拙樸現代,半洋半土,就成為讀書靜修、怡情養性的好去處。民宿居住具有極大的市場需求,近年民宿投資大熱就是有力證明,但傳統模式下大多經營慘淡。節假日往往一房難求,節假日之外則門庭冷落。通過共享民宿,適當降低價格,能夠促進民宿經濟發展。二是農業土地資源,包括農業集體用地和農戶承包生產用地。城市近郊集體經營性土地可以用于建設共享租賃公寓,以滿足城市房屋短期租賃居住需求。也可對符合要求的農村公共樓堂館所,或集體閑置倉庫進行科學規劃和改建。農戶承包的小規模土地也是可資共享的重要資源。國家出臺的《關于完善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的意見》等相關農村土地流轉政策,為土地集中,建立共享農場提供了政策依據。
2.完善農業共享經濟基礎設施。發展共享經濟對農業轉型發展,實施產業興旺政策具有重要價值,但不可否認,目前農業經濟的發展還面臨諸多制約,一個重要因素是農村的共享經濟基礎設施落后問題。發展農業共享經濟,需要著重解決農村共享經濟基礎設施的多方面不足:一是互聯網共享平臺、物流運輸和倉儲、“最后一公里”遞送等設施。要充分借力平臺經濟和互聯網經濟的競爭優勢,積極建設農村共享經濟平臺,積極拓展平臺的垂直領域。要制定優惠政策,努力培育一批善于經營的平臺運營主體。要科學規劃和建設農村物流配送網絡,提高物流配送效率,促進共享交易物資的運輸。二是農村道路交通、環境保護、醫療保健等設施。共享民宿和共享公寓將促進更多的城市居民流入農村短暫生活,要求農村具有較好的生活、環境和衛生保健設施,但是目前城鄉在這些方面還存在較大差距,需要積極推進城鄉一體化,加強農村道路建設,推進公共服務城市農村均等化,彌補農村基礎設施短板。
3.吸引資本進入農村共享經濟領域。農業共享經濟潛力巨大,但目前農業比較利益較低,自身積累能力較弱,無力投資開發潛在共享資源,只得任由資源閑廢。因此,要積極吸引城市資本進入農村共享經濟領域。可以圍繞兩個方面吸引投資開發機構和資本:一是風險投資管理機構。這些專業機構實際上包含兩類主體:一類是資本投資主體,主要是一些掌握巨額資本的風險基金機構,運用其風險項目甄別挖掘專長,追求風險溢價收益,這類機構以投為主,運營監控和輔導為輔;另一類主體是以管為主,提供專業技術開發和運營管理人才,具有較強的包裝運營、媒體駕馭與互動能力。二是一些專業平臺機構。主要是指一些已經成功建立盈利模式的互聯網平臺公司,可以吸引一些物流平臺公司開發農村閑置倉儲資源,在線旅游公司投資建設共享民宿資源,一些短租平臺公司開發農村共享公寓資源。
4.培訓農民參與共享經濟的技能。我國仍然有近6億農民,農民受教育程度總體較低,身無長技,入城零散打工非長久之計,農村成為農民的心靈家園,土地是農民最后心理屏障,在農忙季節,會出現區域性農業勞動力配置不平衡現象,涌現大量“刀客”之類的農業共享勞動力,而農閑季節則出現大量勞動力賦閑。農業共享經濟的發展將產生大量的就業崗位,包括物流遞送、餐飲、賓館服務、物業管理、環保清潔等,對農民素質提出較高要求,必然需要一大批合格的從業人員,對農業勞動力具有較大吸納能力,有利于農村富余勞力就地轉化安置。農民傳統農事技能不符合共享經濟要求,有必要對農民開展相應技能培訓,幫助農民學習現代服務業必備的通用知識、專業領域工作知識和技能。培訓可以在地方政府部門業已存在的各級農民學校進行,也可以由需要用人的共享經濟運營機構開展,政府給予適當補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