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韻,王學翔,吳健銳,錢 楊
(廣西財經學院,南寧 530003)
古村落呈現著古代勞動人民的社會結構,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在新型城鎮化背景下,農村空心化趨勢凸顯,古村落保護和合理開發面臨諸多的困難。我們必須發揮出古村落原有的價值,尋找古村落保護與發展的平衡點。本文將歸納總結現有相關文獻、案例,并對富川縣秀水、鳳溪、福溪三個村落進行問卷調查,在此基礎上以社區營造為視角,剖析其古村落資源保護和發展的困境,并提出促進其發展的新模式和對策,為富川瑤族自治縣對古村落的開發與保護提供一定的理論支持,同時為經濟欠發達地區古村落的保護與發展提供借鑒。
富川縣旅游資源豐富,自然環境優美,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境內現留存有大量古老的保留較為完整的村落和古建筑。秀水村集宋元明清各朝的建筑群于一體,包括毛氏宗祠、門樓牌匾等。其中,最突出的文化為狀元文化。福溪村是七朝古寨,現保留較好的古跡有古門樓、風雨橋以及馬殷廟。鳳溪傳承著蝴蝶歌和長鼓舞,熱衷于編修族譜、修建宗祠,并且富川最早的戲劇班便誕生于此。
三個古村落對古建筑的保護狀況均處于初級階段,對古建筑的保護方式以居民自發修繕、政府撥款、申請重點文物保護為主,一些重要古建筑的保護較好,對普通民居的修繕以外墻維護為主,內部卻缺乏修繕,且大部分新居建造在老宅外圍,產生了空心化現象。民俗文化因年輕人外出學習工作及外來文化的沖擊而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流失。富川古村落一般在相對偏僻的地域內,形成了緊密的以家庭為中心的血緣關系和宗族關系,居民有著共同的利益點和價值觀念,自豪感和凝聚力較高。
古村落的開發狀況尚可,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居民生活質量,但并沒有充分發揮其資源的優勢,不利于長遠可持續發展。其中,秀水村和福溪村位于同一個旅游片區,都是中國歷史文化名村。鳳溪村是一個典型的瑤寨,該村也為旅游發展專門建設了舞臺用于民俗表演。但是,三個村對文化的展示仍存在不足,在旅游開發方面都有進展,但在知名度方面還較低。
村落保護大部分是依靠政府的“被動式”保護,保護模式單一,具有較高價值的建筑得到的修繕和保護較多,而對普通古民居在保護過程中更多是外觀的修繕,對建筑內部的保護較少。
居民對古民居不同的處理方式也產生了不同的問題。一方面,居民既希望保留老宅,又需要在村落外圍不斷擴散,空心化現象嚴重。另一方面,一些居民由于老房已成為擺設選擇售賣古宅,開發商買下房屋后,使用新材質進行修繕,致使傳統民居遭到不可逆的破壞。這說明,對古建筑的保護缺乏統一的規范,處理體系尚不完善。
保護滯后的最主要原因還是在于資金的短缺,目前村落的保護資金來源主要依賴于政府資金發放,幾乎罕有民間自發資金投入,后發力量不足。
掌握傳統文化幾乎均為老一輩,缺少傳授經驗,傳承意識淡薄,缺乏系統傳承途徑,年輕人對傳統文化接觸少,感受不到魅力,覺得要耗費很多時間與精力,導致傳統文化后繼無人。這使得傳統文化的衰退加快,費時費力的傳統文化在與現代化追求快捷生活的沖撞中逐漸被放棄,甚至丟失。另一方面由于村落缺乏監控設施,治安存在嚴重隱患,一些不法分子將目光投于治安漏洞較大的古村落。古文物失竊,對于古村落的文化傳承有著巨大的沖擊。
有六成古村落居民對古村落的保護、開發現狀以及傳統文化的傳承現狀呈滿意狀態,這主要是因為目前的開發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人們的生活環境。同時,重要古跡也逐漸獲得較好的保護,相對而言普通民居的損壞較為嚴重。不那么費時和依靠技藝的傳統文化傳承較好,耗費時間精力的傳統文化避免不了衰退,這一定程度上說明居民的保護和發展意識存在局限性。另一方面,有九成古村落居民希望能配合政府發展村落,表明古村落居民的參與意識較好,但是實際能夠參與的只有六成,仍有部分居民與村落規劃開發良性互動不夠,表明當前政府與居民的合作程度有待提高。
由于古村落一般處于經濟相對落后地區,產業以傳統種植業為主,而這種傳統農業處于產業鏈最低端一層,配套設施不完善,種植分散化,特色產業挖掘不深,文化產業的發掘起步較晚,使得古村落經濟活力不足,傳統農業滿足不了適應現代社會發展需求。目前,三個古村落雖都已進行了不同程度的開發,但未突出特色,使古村落在旅游發展中的競爭力相對較弱,影響力不高,難以吸引外來的投資。同時,也沒有為居民提供好的創收產業,使得居民仍需通過外出打工、務農來獲得收入。另外,與發展旅游相關的基礎性設施不夠完善,缺乏指引性標示,游客不易找到景點,進入村內的公共交通方式缺乏,給遠道而來,且沒交通工具的游客帶來不便。
村委和政府應重視對于古民居內部的保護,豐富保護方式,完善保護體系,并調動居民的積極性,合作進行保護。科學制定出古建筑保護管理條例,明確不同情況下古建筑的處理方式,修葺和改造的過程應遵循仿古修葺。保留古建筑群的原有風格,避免整體風格的破壞。同時,允許對古民居的功能做出轉換,將當前古民居的居住功能轉換為消費和生產功能,使其成為旅游體系中的一環,將古民居、特色建筑發展成民宿、民族餐飲及工藝品制作、展示等文化經濟產業,提升其價值,也能夠起到保護作用。
村委和政府應重視古村落資源保護,加大資金投入,并通過多渠道加強宣傳,引起社會重視,吸引民間公益組織或其他資金投入。
對待傳統文化應予以重視,當前在古村落中傳統文化正在復蘇,但是由于缺乏引導,使得復蘇的過程十分艱難。因此,傳統文化的傳承也需要有專門的人員與當地的居民接軌,來指引幫助傳統文化的傳承。居民也可以自發地成立一些以傳統技藝為核心的組織,從而讓這些技藝傳承下去。另一方面,需要居民共同保護村落的古文物,村落應加強監控設施及保護措施,加強對于古文物的監管,保護好古文物。
要加強對居民的宣傳教育,重點宣傳古村落資源保護與開發的理論,讓居民認識到當前對于古建筑在傳統文化上的重要性及對其的破壞是不可逆的,讓居民正視古村落存在的問題。并向居民分享古村落資源保護開發的成功案例,令他們看到深度挖掘產業潛力后能產生的收益,鼓勵其參與古村落的保護與發展事業。
政府要重視居民的意見,賦予居民更多的決定權和選擇權,讓居民親身參與,與居民自身利益掛鉤,調動居民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村落在開發時應參考專家學者的建議,構建基于地域特色的循環經濟,讓居民在村內便有就業機會和經濟來源,吸引其留在村內。一方面,基于對社區內需求的地方基礎產業,服務于社區居民;另一方面,充分發掘地方的資源特色發展地方特色產業,擴大傳統農業和旅游業的發展空間。
政府和居民合作商討足以吸引外商的招商計劃,大力宣傳富川古村落的開發投資潛力,拋出豐富的旅游資源和政府的大力扶持,突出不用修建,只需修繕,宣傳出低投入、高回報的效果,就會吸引商人進行投資開發。商談合作方式,投資方出資開發與修繕古村落的古建筑和發展旅游需要的各種設施,居民出房子,出人管理運營和修繕維護,政府制定一系列優惠政策扶持古村落發展,經營方式則是由三方共同商討。達到“居民過好生活,企業賺到錢,政府保護好文化遺產”三大目標,實現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