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鑫雨,葉海燕,邱群惠,羅惠蓮
(廣西財經學院,南寧 530003)
新型城鎮化發展,著重強調要扎實推進以人為本的城鎮化發展,居民健康是城鎮化質量型增長的關鍵點,健康作為影響移民生產生活和后續穩定發展的重要因素也受到了重視。所以,探討新型城鎮化進程中老年人移民群體的健康問題現狀、影響因素,并對主要影響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是未來理論界急需解決的重要問題。本文基于微觀數據的實證來研究移民的身體疾病和心理疾病等方面,分析移民健康現狀及影響因素,并提出對策建議。
城鎮化中的特點是,農村勞動力人口往城市遷移,農村剩下的大多是不具備一定勞動能力的老年人。同時,人口老齡化的問題顯著,根據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65歲及以上人口為15 003萬人,占總人口的10.8%。
目前,老年移民群體多數是從農村遷移至城市,可能原因是遷移老年人對子女的依賴性較大,他們在希望得到子女照顧陪伴的同時,也多希望在經濟、精神以及家務上給予兒女支持和幫助。中國傳統的家庭模式是影響老年移民群體的主要因素。另外,日益發展完善的養老機構和大型醫院,吸引著老年人的加入,而完善發展的社會養老服務和大型醫院更多地存在經濟發達的地區。為了身體的健康,他們更愿意遷移到經濟更好的地區。
分析1 147位老年移民群體數據可以得知,老年移民群體的身體健康狀況良好,一般占比最多為30.43%。但是,老年移民群體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好,比較不健康占比最多為39.49%,說明老年移民群體的健康狀況還是存在很多的不良因素。
另外,頻繁社交和很少社交的比例相差不大,有一部分老年移民在心理上似乎更封閉,心理適應不良主要是固有的守舊觀念、對移民的過高期望等導致產生各種不良情緒。如果不能很好地解決這樣的問題,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會逐漸加重,隨之而來的就是身體健康問題。
根據本文對自變量和因變量的設定,將釆用如下式所示的計量模型:
Hi=αCi+βSi+εi
其中,被解釋變量H又分為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解釋變量中,C為影響流動老人健康的基礎變量,S為經濟水平、日常活動與社會服務滿意度3個方面的指標,ε是回歸模型的隨機誤差項,α、β為系數向量。
在反映流動老人基本特征的變量中,居住地的系數顯著為-0.208**(*、**、***分別表示在10%、5%和1%的顯著性水平上顯著),說明城市老人移民群體比農村老人移民群體的身體健康水平更低。地域分布顯著為0.0999**,可知東部老人身體健康水平最高。性別變量不顯著,與生活常識相一致。年齡對老人的健康狀況也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年齡越大身體各器官老化越嚴重,健康狀況越差。其他變量均不顯著,在日常活動方面,經常與不住在一起的親戚聚會對流動老人和空閑時間參加體育鍛煉的身體健康影響顯著為正。而參加文化活動對老年人的身體健康并無顯著影響,符合生活常識。在經濟水平方面,家庭經濟狀況檔次對流動老人的身體健康有一定影響。與同齡人相比,本人的社會經濟地位對其影響更大。
在反映老人移民群體基本特征的變量中,居住地的系數顯著為-0.184**,說明城市移民老人比農村移民老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更低。政治面貌顯著為-0.411***,說明黨員比群眾心理更健康。除家庭經濟狀況檔次外,其他變量均不具顯著影響。家庭經濟狀況較好,老年人在經濟方面的煩惱就較少,更為健康。
一方面,居住地變化、地域分布差異、年齡、是否經常參加體育鍛煉和親戚聚會,以及家庭經濟條件幾方面因素都對老年人的身體健康有顯著影響。而性別、參加文化活動,以及對公共服務滿意度則不顯著。另一方面,居住地、政治面貌對心理健康均為消極影響,即老年人遷徙到城市反而比農村心理較抑郁,家庭狀況、公共服務對心理健康影響不大。
1.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步伐。加快提升生活幸福感指數,改善農村的生活條件和環境,讓老年人在農村就能享受到在城里的待遇,從而減少遷徙對心理上的影響,以及東西部發展不平衡導致的經濟條件差異影響。
2.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建立全國聯網的社會保障系統,使得養老保障得以覆蓋。同時,完善相應的醫療設施醫療人才的培養,緩解對于老年人遷徙帶來的醫療壓力。
3.引導正確的養老觀念。要積極鼓勵多元化的養老觀念,在社會經濟基礎得到提升的情況下,形成社區、養老機構、留在原居住地等方式相結合,減少環境變化、社交圈子差異帶來的消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