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宇虹
(重慶工商大學融智學院,重慶 401320)
2016年3月,德勤與Kir聯手,推出了財務機器人H5,正式將人工智能引入會計、稅務、審計等工作當中;隨后,2017年5月,德勤又一次率先推出“小勤人”智能機器人代替初級財務人員的工作。人工智能機器人的出現釋放了初級勞動力,但與此同時,可以看到作為審計對象的經濟行為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1]。許多會計師事務所在此環境下,通過實現一體化管理來實現審計,如“四大”在中國建立了共享審計中心,通過人工智能審計將電子數據進行初級處理、篩選,甚至統一發函等,顛覆了原有的審計模式與審計技術。但是作為人才孵化器的高校,審計人才培養并未有過大的變化,這不禁讓人擔憂。因此,在人工智能環境下,應培養怎樣的審計人員才能適應這個時代,這是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人工智能(AI),指研究、開發用于模擬、延伸和擴展人的智能的理論、方法、技術及應用系統的一門新的技術科學。近兩年,人工智能已經深入到財務、會計及審計領域,特別是人工智能財務機器人的研發,開啟了一個智能新時代。人工智能財務機器人,即利用智能軟件來替代原本由人工執行的重復性工作,將任務流程智能化,淘汰需耗時長、操作機械化、重復性強的手工作業,以低成本、高效率和高準確性實現自動化。
人工智能審計就是將計算機技術用于審計中,通過模仿人類的思維與意識,處理機械重復的事情,如填制底稿、抽樣、發函等。
1.人工智能審計避免低級錯誤,提高審計信息的準確度。傳統方式下,由于審計對象多為企業會計財務報表及系列手工賬、記賬憑證,人為審計數據采集不僅工作量大,重復性強,審計時間有限,在繁雜的大數據中,審計人員不能保證原始業務數據百分百采集完畢,且相關原始憑證核對一致。然而人工智能環境下,審計對象儲存形式發生了變化,人工智能審計可以替代審計師完成相關數據處理,避免審計中低級錯誤,提高審計信息的準確度。
2.提高審計工作效率,審計范圍更廣。人工智能審計不僅可以提高準確度,而且可以大量縮短審計初級數據整理的時間,擴大傳統抽樣范圍,甚至可將金額重大數據轉化為所有的數據進行抽樣,完成審計工作底稿。對于銀行賬款和應收賬款等相關會計科目,可以代替初級審計師,根據重要性程度進行發函。
3.優化審計人員結構。傳統審計需要大量的外勤人員,人力資源緊張。而在人工智能審計的幫助下,會計師事務所將釋放大量初級審計勞動力,重點轉向對異常數據的主觀判斷。人工智能審計只是客觀命令的執行者,對風險進行衡量還需審計師主觀的職業專業判斷。
1.從初級數據采集審計人員向高端專業決策人才轉變。人工智能審計可以代替初級審計師進行原始數據采集和數據初級分析,如審計工作底稿錄入信息,合并數據,簡單分析數據重要性,完成抽樣等重復機械性工作。但是這樣的審計是遠遠不夠的,目前的人工智能審計還存在一定的短板,需要高級審計師進行最后專業職業決策判斷。比如,需獲得審計證據驗證管理層是否串通舞弊,若單靠人工智能審計,其只能通過數據初級篩選來判斷是否有無數據異常,然而這是不能找到充分且適當的審計證據的。這時,需要高級審計師利用人工智能系統進行復雜數據關聯分析,獲得相關審計證據。
2.由傳統的初級審計向決策審計人才演變。人工智能審計產生后,數據的采集、依據原始憑證審核記賬憑證、復核計算、編制各會計科目的審計工作底稿、部分選樣抽樣或完全抽樣,以及向供應商和銀行發函等初級審計工作將被取代,人工智能審計簡化審計師獲取數據和處理數據的過程,并能快速從海量的數據中尋找所需要的數據信息。這大大地提高了審計工作的效率,縮減了初級審計用人需求。在減輕審計師的日常重復、機械、瑣碎的工作外,可以集中精力在監督、評價、專業決策判斷等方面創造價值。
3.做人工智能審計系統的設計者。人工智能審計的設計,由計算機研究人員和專業的審計師有機配合完成開發。在會計師事務所里,計算機研究人員配合審計師發揮在審計行業里的特殊職能優勢,通過人工智能系統的開發、維護和升級,設計創造出與時俱進的人工智能審計機器人。如在開發人工智能審計進行實物盤點時,盤點實物固定資產能做到快與準,若盤點液體型資產,則需要計算機研究人員與審計人員進行相關調試,合力開發能適用所有形態的資產盤點的智能審計。
人工智能審計的出現,并不能替代這一行業,相反,更需要高級審計師的職業專業服務,為社會做出貢獻。審計師的審計目標與鑒證作用將不會改變,只是審計在這個新的環境里必須做出相應的變化,培養適應的人才,以適應市場對審計人才的需要。人工智能與審計將慢慢融合,審計高級鑒證服務和增值服務將越來越受歡迎。審計人才培養應當看到這個變革,順勢而為,培養對社會、對企業有更大價值的審計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