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國《金融時報》12月6日文章,原題:中國、美國和通往世界新秩序的道路一個全新的冷戰后世界正在誕生。以自由民主和開放市場為基礎的美國世界觀似乎無懈可擊,但卻遭遇重重挑戰。
如今,美國的單極世界已經跌跌撞撞。很多學者都試圖透過紛繁復雜的國際形勢探尋一個新的秩序。中國的崛起是否預示著一個新的自由世界秩序?不可否認的經濟活力東移是否意味著亞洲將成為世界中心?牛津大學全球歷史學教授彼得·弗蘭科潘、新加坡學者兼作家帕拉格·卡納以及葡萄牙前政府部長布魯諾·馬塞斯在三本新書中分別提出不同觀點。
弗蘭科潘的新書《新絲綢之路》以歷史為背景,對中國的商業和政治影響力如何改變世界運作方式進行探索。當作者追蹤中央王國的吸引力時,全書最迷人的地方也躍然紙上。書中提到,中國人對法國葡萄酒的渴望如此強烈,以至于幾家享譽歐洲的酒莊紛紛改名以吸引中國消費者。例如,森尼艾克酒莊改名為藏羚羊酒莊,拉圖圣皮埃爾酒莊改名為金兔子酒莊。中國游客對航空旅行的需求已經超過其他國家和地區,中國某航空公司甚至開出40萬美元的年薪招攬國外飛行人才。
帕拉格·卡納將在2019年出版一本權威著作《未來是亞洲》,該書很可能成為一本標準參考書。書中,卡納將網絡投得更廣,提出一個令人信服的論點,即亞洲——而不僅僅是中國——將成為當下乃至今后全球經濟的指明燈。書中寫道,2015年至2030年,全球中產階級消費增長估計為30萬億美元,預計只有1萬億美元來自西方經濟體。中國迅速老齡化的人口和從國內市場擠出的外國競爭者正將注意力投向其他亞洲次區域,如東南亞和南亞。
在新書《一帶一路》中,布魯諾·馬塞斯洞見西方在未來30年影響力不斷衰減,而填補西方空白的重要力量便是中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熱衷于基礎設施和投資,原因在于中國能夠以更低的價格和更快的速度提供這些基礎設施和投資。
各國將會發現,面對一片混亂,他們唯一的選擇是接近擁有權力的國家,這最終意味著在美國和中國之間做出選擇。當美國退卻遇上中國復蘇,答案不言自明?!?/p>
(作者是《金融時報》副主編、新興市場主編金奇,胡建坤譯)
環球時報2018-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