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妮 李司坤

最近,演員趙立新在演繹事業上有了新嘗試,他飾演了兩名特別的角色,在觀眾心中留下深刻印象。一個是科幻作品《三體》中被讀者稱為“三體六杰”之一的羅輯,在這出戲中,趙立新化身為這名發現“黑暗森林”理論的宇宙社會學家,在給自己挖好的墓碑旁,用一把手槍,一己之力,上演了與三體星人之間的故事,賭上兩個文明的前途與命運。另一個角色是作家毛姆(圖左),趙立新身著西式禮服,帶著沉穩又略顯疲態的語調,向觀眾緩緩闡述了《月亮與六便士》的情節。
這樣的場景,很像一場高質量的話劇。但事實上,現場的觀眾并不是在話劇,而是在“看書”。
在舞臺劇中感受好書的魅力
《一本好書》10月8日在江蘇衛視和騰訊視頻正式上線,節目共12期,每一期都會把推介的書目用影視的形式呈現,由趙立新、王勁松、王洛勇、潘虹等實力派戲骨進行演繹,輔以梁文道、朱大可、止庵、吳伯凡、史航、蔣方舟等作家學者與文化大咖的獨到品評,力圖還原12本經典之作中的場景。
《一本好書》的導演是關正文,他的另一檔節目是好評如潮的《見字如面》。誰能想到,在關正文的眼中,它只是《一本好書》的副產品。有人說,《一本好書》像是《見字如面》的升級版,表現層次要豐富得多,是一個集影視、話劇、說書人、評論者為一體的綜合體。這保持了書中情節沖突、人物性格和語言意境的最高還原,并以更加生動的形態呈現。例如,在《人類簡史》的一期,節目請到王自健,他大秀脫口秀,以“我們的故事”為共鳴點,將觀眾拉回100萬年前,為大眾呈現這100萬年人類發生的變化。
除了對經典書目內容忠實還原,節目還會反映當下社會現實話題。在《三體》一期的片頭,《一本好書》告訴觀眾,這不僅是一部科幻作品,作者劉慈欣的宇宙世界,本質上是以光年為單位展開的人類社會觀察,“他對人類文化和人性的鞭辟、警示與悲憫,應被科幻世界之外的更多人看到”。
《一本好書》截至目前已播出7期,豆瓣上評分高達9.3分。有網友評價,這是“一個非常棒的嘗試”,通過舞臺劇演繹與嘉賓解讀詮釋一本名著。影評類自媒體“Sir電影”更是夸贊稱,它是真正讓文學走進大眾視野的“超級綜藝”,“甚至可能影響一部分觀眾,造成小面積的‘文藝復興”。“看了節目,我真想去讀這本書”,這是不少觀眾的第一反應,也是對節目最好的反饋。
伴隨《一本好書》的播出,節目推薦的書目《月亮與六便士》《三體》《萬歷十五年》《人類簡史》等紛紛登陸豆瓣讀書、當當網圖書熱搜,《三體》《月亮與六便士》還登上京東、當當暢銷圖書榜前10位,《人類簡史》位列第8,《三體》《月亮與六便士》同時躋身亞馬遜銷售排行榜前20。
缺少有影響力的讀書節目很丟臉
在成功打造《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等現象級文化節目后,關正文一直有一塊心病:在十幾億人口的中國,卻沒有一檔有影響力的讀書節目,這是一件很丟臉的事情。因此,做一檔讀書節目成為他的夙愿。《見字如面》大獲成功,激發了關正文場景化演繹書本的靈感。60分鐘的節目,只為一個目標,就是動員大家馬上去讀這本書。關正文感慨,迄今為止,最暢銷的書也不過百萬讀者,這與視頻節目動輒上千萬、上億的受眾規模沒法比。“我一直相信,對好書有需求的人遠比現在的讀者規模龐大,只是大家不知道。”
然而,通過影視化的手段推廣好書,操作起來絕非易事。《見字如面》每期節目只呈現幾封信,而《一本好書》成了一期一本書,這意味著影視化編排難度成幾何倍數增加。以《三體》為例,關正文描述道,“三體的敘事和跨度非常宏大,三卷本,如果折算成腳本,可能就是一萬多字,給我們現場的容量卻只有幾十分鐘”。導演組必須深度鉆研原著內容,才能再進行精煉和取舍。
改編大綱基本完成后,留給趙立新、王勁松這些演員錄制排練的時間已經很緊。有太多鏡頭要拍,但經費有限,每期節目最多只有兩天時間錄制。為保證質量,節目組全體成員每天工作超過20小時。“在制作過程中,工作人員每天只能睡三四個小時”,關正文說,“趙立新老師也好,黃維德老師也好,還有前兩天剛結束工作的潘虹老師,她已經60歲了,也是從早上6點就開始化妝,一直工作到第二天早上4點”。
談到《一本好書》的演繹和平常演舞臺劇的區別,趙立新說:“《一本好書》舞臺就像一個大游泳池。我在里面隨便游,可以展示各種泳姿。影視是一個小水坑,我只能很有限地擺姿勢。”或許《一本好書》給真正癡迷于表演的演員提供廣闊表現空間,才讓他們能在如此高強度的工作條件下,始終保持這種全然忘我、全情投入的狀態。就這樣,所有人廢寢忘食的付出,產出了一期又一期的大戲,堪稱奇跡。
改編無法代替原著
隨著人類進入互聯網時代,碎片化閱讀逐漸成為城市里、尤其是年輕人間主要閱讀形式,似乎很少有人能坐下認真讀一本書。《一本好書》的熱播,能否引發新一輪“閱讀革命”?從紙質書到電子書,如今又出現影視化改編,未來的讀書趨勢會不會改變人們看原著的習慣?
對此,關正文在回答《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說,他一直不太同意大家對所謂的“碎片化”的分析。他認為,時間的碎片化不影響人們讀書。“過去老一輩常說‘馬上、廁上讀書,今天大家利用地鐵時間等不斷吸收養分,這和過去沒什么太大差別。”對于閱讀方式的變革,關正文以“聽書”為例說:“聽書是一個很有想象力的事情。很多朋友會把更多可利用的時間用聽書的方法解決。”關正文認為,視頻對讀書“賦能”的意義過去一直被人們忽視,“所以我們想嘗試完全通過視頻的方式去推廣閱讀”。
不過,關正文承認,不管如何改編,不管讀書形式如何演化,讓人們回歸原著才是終極目的。“在我看來,任何改編無法代替原著。”對于這一點,江蘇衛視節目中心副總主任張燁鏑也深有體會。他在媒體見面會上分享了一個案例:節目組在錄制現場對600名大學生觀眾做過一個調查,“誰看過《三體》”,但只有寥寥幾人看過。“如果一本書能夠影響一群人,這群人就可以影響更多的人。”▲
環球時報2018-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