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喬爾豪·阿古德羅(JorgeIAguaderoCasado)
不久前,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應邀來西班牙訪問,在西班牙成為一件非常受關注的事情。中國作為全球經濟的巨人,在世界上占據著重要的文化、經濟和人口地位。在一個日益兩極分化的世界中,我們都需要好伙伴。習主席在他的文章中提到,連接長安和塔拉戈薩的古老陸上絲綢之路,這說明盡管距離遙遠,但我們兩國也可在友好合作中互惠互利。
然而,正如西班牙駐華大使在接受采訪時所說,“西班牙人無法承受繼續對中國了解不足的后果”。這道出了一個實情,不少西班牙人確實對現在的中國、中國文化不了解。從前的日子過得慢,我們的前輩們可以用漫長的時間來適應世界的改變;今天的世界前所未有地復雜多變,這要求我們必須更快更深地實現相互了解。
了解上的“赤字”
1973年中西兩國正式建交,迄今已經45年。很多西班牙人喜歡中國文化,其精湛、源遠流長和未來的蓬勃發展深深吸引著我們。但從中國人的角度來看,西班牙電視臺會有個別節目被認為不尊重中國人,甚至是帶著羞辱的色彩。作為西班牙人,這讓我覺得很難過,但這些節目并不代表大部分西班牙人的想法。
客觀說,西班牙媒體充滿了幽默,某些時候甚至是低俗的。喜劇演員們為娛樂大眾無所不用其極,首先惡損他們自己和西班牙元素。有些時候,這并非專門針對中國。但大部分西班牙人并不欣賞這類節目,我認為好節目應讓大家愉悅,建立在傷害他人感情基礎上的節目是不可取的。
西班牙人對中國人的整體態度是歡迎的。記得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我所生活的城市里還很少見到中國人身影。到90年代中期,城里開始出現中國移民。起初我們很驚訝,因為中國人有著不同于我們的相貌和習俗。但慢慢地,越來越多中國人來到這里,2018年在西班牙登記的華人約有19萬名。
通過20多年的相處,我們認為華人是我們的好鄰居。那么,為什么不少西班牙人對中國和中國文化缺乏了解呢?我認為有兩個原因:
第一,西班牙在上世紀中期遭受了獨裁統治,與世隔絕了40年。這種封閉的環境使我們對很多事情持有與事實不符的錯誤觀點和想象。
第二,我們這代西班牙人成長過程中接觸到的關于中國的影像,使不少人認為中國人就是武俠電影中的形象,全是身著長褂的武術專家,無一例外。可想而知,我們形成的那種對中國的浪漫印象也隱藏著無知。雖然在過去的20年中我們在改變這種認識,但長期以來不少西班牙人的固化認識是:中國就如中世紀的小城鎮。中國人會對此吃驚,但我們過去沒有辦法知道我們錯了。
文化中的矛盾
近些年,植根于西班牙人腦海中的是中國人很勤奮。西班牙有句俗語“像中國人一樣工作”,意思是“努力工作”。這個句子最初有負面含義(暗指中國農村的惡劣工作環境),現在則是褒揚。因為中國移民非常勤奮地工作,抵達西班牙不久,就成了富裕的小企業家。
第一代中國移民來到西班牙時面臨語言障礙,而第二代中國人是融合兩國文化的典范。
但另一方面,我們對中國產品的認識還停留在“質次價廉”的印象上。在過去20年,提供廉價和低質產品的中國集貿市場激增,這造成了很多西班牙人“所有中國產品都屬于此類”的錯覺,使得西方人無法看到中國工藝的精湛和中國擁有的尖端技術。同樣,多數西班牙的中餐館并沒有幫助我們品嘗到優質的中國美食。
這多少影響了一些西班牙人對中國的印象。這并不關乎金錢,而關乎信譽。當西班牙消費者認為產品可靠時,“中國品牌”就意味著優質。
西班牙人對中國和中國文化的了解及印象,其實也是歐洲在這個問題上的縮影。不久前,瑞典和意大利播出的個別節目在中國引起了極大的公憤。那樣的節目在歐洲其實并不受歡迎,在社交網絡中也引發了對種族主義的批評潮。我覺得廣告商只是想吸引消費者的眼球,但用了錯誤的形式,越過了尊重的底線。
在我看來,西方媒體有時會傲慢自大,但不要將此理解為所有西方人鄙視中國傳統的文化行為。恰恰相反,絕大多數西方的文化人思想開放,樂于欣賞其他的文化。這些帶有攻擊性的節目只是電視的副產品,是沒有道德的生意而不是文化媒介。
如何和諧共處
在我看來,只有加強文化交流才能讓中西文化更和諧地相處和相互了解。中國人和歐洲人都對文化藝術充滿熱愛。那么,過去我們做錯了什么?怎樣使我們更了解中國?分享一個我年輕時的經歷。我一直夢想著欣賞一次京劇,當電影《霸王別姬》在巴塞羅那首映時,我興沖沖前去買票觀看。但不幸的是,劇院不賣票給我,聲稱只給在巴塞羅那的中國人觀賞。這對我來說,是一場個人悲劇。
文化交流能促進經濟發展,也是和平的源泉。一個人怎么可能對他喜愛的事物產生敵意?這是種經濟易行的辦法,我認為中西藝術家之間的互訪和聯合工作是使我們關系更和諧的關鍵。就如兒時消防員來學校講課后,我們對消防員充滿了好感,這種方式能推動中西雙方的相互了解。
有時我們認為大型展覽會對市民有很大影響(例如定期在博物館舉辦的展覽),但真如此嗎?我不這么認為,因為這需要市民有意愿了解,并定期到博物館參觀,這要求市民有較高的文化修養。另一方面,有些展覽早已實現了它們的目標,我們需要一些新的互動方式去吸引年輕人對另一個國家文化的興趣。▲
(作者是西班牙作家,本文由劉梅翻譯)
環球時報2018-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