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曦 李先林 魏紅兵 榮建紅
摘要 目的:探究尿道下裂修復術中尿道海綿體成形的可行性、方法及其預防尿瘺的作用。方法:人為誘導30只先天性尿道下裂兔,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給予Duplay術治療,實驗組給予Duplay聯合尿道海綿體成形術治療,比較兩組尿瘺發生率。結果:實驗組尿瘺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尿道海綿體成形術可有效修復尿道下裂且有助于預防尿瘺。
關鍵詞 尿道下裂;尿道海綿體成形;尿瘺
尿道下裂是臨床上泌尿科常見的男性泌尿生殖器畸形,在男性先天性疾病發病率中僅次于隱睪癥,疾病特征為尿道異常開口于陰囊腹、陰莖或會陰。尿道下裂的具體發病機制尚不清楚,但可能與內分泌紊亂、雌激素受體異常、基因突變、環境污染等有關。尿道下裂患者排尿困難,給其心理和身體造成了嚴重的影響,也給家庭及個人帶來沉重的經濟和思想負擔[1]。目前尿道下裂的手術治療方式有300多種[2],但各有利弊。其中,陰莖皮管尿道成形術(Duplay術)為常見的二期手術治療小兒尿道下裂的方法,但術后可能發生尿瘺等不良并發癥。為避免發生尿瘺,臨床上已使用多種材料作為防滲漏保護層覆蓋再造尿道,如鞘膜瓣、肉膜瓣等。據報道,尿道板兩側的分叉纖維條索樣組織其實是尿道海綿體,雖然其發育不良但成活力強且血供豐富,能夠向中央合并覆蓋在再造尿道的表面,可作為再造尿道的防漏層[3]。為探究尿道下裂修復術中尿道海綿體成形的可行性、方法及其預防尿瘺的作用,本研究使用30只人為誘導的先天性尿道下裂兔進行研究,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通過飼喂孕兔非那雄胺,人為誘導30只雄性新西蘭白兔為先天性尿道下裂兔,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每組巧只。兩組體重、病情狀況等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誘導成功標準:尿道開口位于陰莖中、遠段,4月齡時稱重,體重2.25~2.65kg。
治療方法:實驗組采用Duplay+尿道海綿體成形術修復尿道下裂,具體方法:縱行切開尿道板兩側,近端環繞尿道外口的近端成“U”形,遠端至陰莖頭中段,在陰莖頭包皮連接處標記好橫行切口,隨后依設計切開至淺筋膜層,剝離尿道板的兩側緣并放入10號導尿管,然后向內側翻轉尿道板使其包裹導尿管并將其縫合使之形成尿道。在白膜的表面將尿道板的海綿體從外向內剝離,將左側翻轉至右側并縫合,同樣將右側翻轉至左側并縫合,左右兩側呈疊瓦狀并覆蓋在再造尿道的表面。最后剝離形成包皮瓣,其中一側部分祛除表皮形成肉膜瓣,穿過對側皮縫合,覆蓋在再造尿道表明,作防滲漏層;另外一側和其皮緣縫合并關閉創面。對照組采用Duplay術修復尿道下裂,除完成尿道成形術后不做尿道海綿體成形,其余同實驗組操作。此外,為避免感染,所有手術前30min及手術后均于后肢肌內注射青霉素鈉20萬U。為防止動物撕咬手術部位導致副損傷,手術完畢立即拔除支架管。手術后每天用0.5%碘伏及0.05%醋酸氯己定溶液沖洗會陰及手術區。
觀察指標:觀察兩組手術效果并統計尿瘺的發生率。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20.0軟件分析所得數據,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X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30只先天性尿道下裂兔術后尿道下裂均得到顯著改善。實驗組尿瘺發生率為。,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6.7%(4只),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62,P=0.032,p<0.05)。
討論
尿道下裂是男性泌尿生殖系最常見的先天畸形,發病率為1/3000此病屬隱性遺傳,正常情況下,當胚胎第7周后尿道皺襞自尿道近端逐漸向龜頭端融合成一管形即尿道,這一過程有賴于胚胎性腺分泌的雄性激素,也取決于胚胎尿道溝及皺襞對睪酮的反應。當尿道皺襞形成管形發生障礙時即導致尿道下裂。目前,研究者們對于尿道下裂的具體發生機制尚未達成共識,但尿道下裂的特征性缺陷可能由多種因素導致,如內分泌紊亂、雌激素受體異常、基因突變、環境污染等。
尿道下裂患者的典型臨床表現包括兩個方面:①尿道口異位:尿道口可能出現在正常尿道口近端到會陰尿道部的任何部位,此外,部分尿道口有狹窄。②包皮分布異常:陰莖頭腹側包皮未能在中線融合,故呈V形缺損,包皮系帶缺如、全部包皮轉移至陰莖頭背側呈帽狀堆積。
尿道下裂可能造成的危害包括以下兩個方面:①身體影響:可能影響患者陰莖的正常發育,導致陰莖過于短小。②心理影響:如果患者小時候患有尿道下裂,成年后依然會有記憶,給患者造成很大的心理負擔。
目前,尿道下裂的治療手段主要是手術矯正。手術治療須先切除陰莖腹側纖維素,糾正陰莖下屈畸形,完全伸直陰莖,并促使尿道成形,使其開口位置盡可能接近正常。治療尿道下裂的手術方法有300多種,如Duplay術、尿道板切卷管術(TIP)等。但由于不同手術人員熟練程度不同,并發癥發病率較高,約6%~30%,其中最常見的并發癥為尿瘺,發生的原因可能為組織缺血壞死、縫合技術不高、繼發感染或張力過大。
為了減少尿瘺的形成,研究者們嘗試了多種改良方式,最有效的方法是在皮膚和再造尿道之間加入防滲漏保護層,常用的材料包括去表皮的包皮瓣、肉膜瓣及鞘膜瓣等,但均可能發生血腫、陰莖扭轉、壞死、水腫等不良反應。
近年來有報道稱尿道板兩側的分叉纖維條索樣組織其實是尿道海綿體,雖然其發育不良但成活力強且血供豐富,能夠向中央合并覆蓋在再造尿道的表面,可作為再造尿道的防漏層為避免尿瘺的發生。本研究通過觀察及統計30只人為誘導的先天性尿道下裂兔分別予以傳統Duplay術和Duplay+尿道海綿體成形術后的手術效果和統計尿瘺的發生率,發現兩種手術均可治療尿道下裂,但與Duplay術術后尿瘺發生率26.7%相比,Duplay+尿道海綿體成形術術后無尿瘺發生,表明尿道海綿體成形術可顯著減少尿瘺的發生。
由于正常陰莖和尿道下裂可能存在一定的解剖差異,本研究未使用手術制造的尿道下裂兔模型而是人為誘導的先天性尿道下裂兔模型為對象。雖然本研究樣本量較小,但是一定程度上能夠說明尿道海綿體成形術有助于避免尿瘺并發癥的發生,可在臨床上進一步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徐國順,倪建鑫,薛慶,等.尿道下裂流行病學及其危險因素的研究現狀[J].中國全科醫學,2017,20(30):3827-3834.
[2]張濰平.尿道下裂手術治療的熱點與難點問題[J].臨床小兒外科學雜志,2016,15(5):417-419.
[3]Bhat,Sabharwal K,Bhat M,et al.Outcome oftubularized incised plate urethroplasty withspongioplasty alone as additional tissuecover:A prospective study[J].Indian J Urol,2014,30(4):392-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