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宗素 楊鈺欣 楊貴忠

摘要 目的:探討輸血科管理工作與臨床輸血質量的影響因素。方法:收治患者100例,隨機分為常規組和試驗組。常規組采用常規管理模式,試驗組根據臨床輸血質量影響因素采取針對性控制措施,比較兩組管理效果。結果:試驗組護理滿意度顯著優于常規組(P<0.05)。結論:借助行之有效的輸血科管理,能有效提高輸血科輸血質量,改善患者的臨床體驗。
關鍵詞 輸血科;輸血質量;影響因素
輸血治療是臨床中常用的治療方式,是當前臨床中使用頻率較高的一種治療手段,因為其本身的安全性與容易實行的特點,在臨床中廣泛應用[1]。在為患者實行輸血治療的過程中,護理人員需要掌握治療中可能發生的風險,并及時針對各類風險實行預先性、及時性的管理,同時采取行之有效的處理措施,從而提升整體護理效果。但是,就當前而言,護理過程中的風險因素仍然較多,這也是導致不良事件發生的主要原因,嚴重影響醫院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2]。對此,為了持續提升我院輸血服務質量,本文以我院為例,探討輸血科管理模式,具體內容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5年2月-2017年3月以我院輸血科作為研究部門,同時在該時間段內選擇10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數字法原則將所選患者劃分為兩組。試驗組新生兒20例,成人女性30例,平均年齡(31.4±2.2)歲;常規組新生兒18例,成人女性32例,平均年齡(33.4±1.8)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常規組采取常規管理模式,試驗組根據臨床輸血質量影響因素采取針對性控制措施。(1)原因:一方面需要輸注血液的患者比較多,幾乎所有的患者都需要接受輸血治療,但是患者之間的個體性差異較為突出,再加之自身免疫系統的反應發生,雖然不良事件屬于小概率事件,但是患者數量增多之后不良事件的數量也會增多。另一方面,患者需要接受輸血治療的次數比較多,在不同的臨床階段均需要接受輸血治療。血液科患者的病情差異也比較大,不同疾病在不同階段所需要的輸血類型也并不相同,所以導致輸血治療及時性較差。另外,血液科患者本身的心理特征較為特殊,惡性疾病患者比較多,一些患者普遍需要面臨死亡,大多數患者存在復雜的心理狀態。另外,對于血液疾病和輸血治療而言,患者往往缺乏充足的了解,不愿意配合護理工作,從而導致醫護矛盾的發生,引發不良事件[3]。(2)控制措施:①改進基礎護理服務:為了更好地提高護理服務質量,根據患者的病情情況提供24h的優質性護理服務,在輪班方面進行改善,根據醫務人員具體數量減少輪班的頻率與次數,但是必須保障24h均有足夠數量護理人員在崗。根據護理經驗,在早晨與晚上適當增加在崗護士數量,保障護理服務的及時性。針對護理服務的質量問題,可以采取PDCA循環管理模式的方式,由護士長、護士、醫師等共同組建管理小組,并由管理小組定期對血液科護理工作情況進行改進與優化,通過計劃、執行、檢查、處理持續性循環的方式,提高整體護理質量。②病房環境優化:在臨床護理中環境于患者影響較大,所以根據患者需求不斷優化和改進臨床病房環境,盡可能減少人員的進出頻率,同時對醫院噪音、灰塵等進行嚴格控制,保障護理服務質量。③加強心理護理: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針對性的優化和改進心理干預服務,對于對治療存在疑慮或不信任的患者講解近期治療案例,強化患者的信任度。④加強護理人員培訓體系:對護理小組進行培訓,培訓內容通過護理部進行設計,并保障培訓內容的規范性,改進護理人員的工作思想,并以典型的案例為例提高成員對于護理風險的意識,促使護理人員在靜脈治療的過程中對相關風險因素給予高度重視[4]。定期邀請行業專家為護理小組進行定期的培訓和指導,強化護理小組的風險預防能力以及護理能力。
觀察指標及方法:對比兩組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評價。滿意度以我院自制調查量表進行統計,調查內容主要包含輸血及時性、輸血舒適度以及輸血感染發生等,總分100分,>80分為非常滿意,>60分為滿意,≤60分為不滿意。總滿意為非常滿意+滿意。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19.0分析數據,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采用f檢驗;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試驗組護理滿意度為94.00%,顯著優于常規組的76.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討論
輸血對護理人員的工作能力有著較為苛刻的要求,在臨床中必須保障護理工作的有效性才可以確保患者主動配合治療。對此,在血液科中加強對護理小組的管理是提高護理質量,規避護理風險的有效方式。護理人員需要不斷成長,完善護理結構組織,護理人員可以通過護理小組的方式不斷學習,改善自身的護理能力,并根據患者治療需求、成長需要與營養需求等所制定的針對性護理措施,在輸血過程中準確掌握不良反應的引發主要因素,從而更好地規避這些因素[5]。
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患者的護理滿意率顯著高于常規組。這一結果充分證明有效的質量改進模式能夠有效提升護理服務質量,可以從身心兩個方面為患者提供行之有效的護理幫助,提高患者醫護行為的依從率以及對醫護服務的認可度,從而達到提高臨床護理效益的目標。
綜上所述,借助行之有效的輸血科管理,能夠有效提高輸血科輸血質量,對于患者的臨床體驗有直接性改善,值得推廣普及。
參考文獻
[1]金品純,郝一文.2016年度遼寧省三級醫院臨床用血及輸血科(血庫)管理情況的調查及匯總分析[J].中國輸血雜志,2017,30(4):387-390
[2]莊健美,淡春榮,張金榮,等臨床輸血質量與教育培訓管理系統電子平臺構建及其應用[J].中國輸血雜志,2015,28(5):593-595.
[3]卓星,劉麗英,馮燕,等.全院級用血信息管理系統的設計與開發應用[J].中國輸血雜志,2016,29(9):1051-1054.
[4]杜文閣,王朝陽.新疆伊犁州醫療機構輸血科/血庫建設的調查分析[J].臨床輸血與檢驗,2016,18(2):186-188.
[5]傅明瑋,譚春澤.軍隊采供血機構臨床輸血管理系統的應用體會[J].中國輸血雜志,2015,28(7):845-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