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謙
摘要 長期多次輸血維持治療的患者極易產生血小板相關抗體,從而導致許多嚴重并發癥的發生。文章對血小板抗體檢測在輸血中的重要意義、血小板杭體檢測技術兩個方面作一綜述。
關鍵詞 血小板抗體;檢測;輸血
隨著輸血醫學研究的不斷深入,成分輸血越來越廣泛地應用于臨床,輸注血小板成為一種重要的臨床輸血治療手段,尤其是對治療血小板缺乏引起的出血傾向、血小板功能性障礙具有重要價值。但臨床上常面臨的問題是血小板輸注無效或效果欠佳,其主要原因可能為患者體內產生了大量血小板抗體,對外來血小板造成破壞m,特別是長期多次輸血維持治療的患者極易產生血小板相關抗體,從而導致許多嚴重并發癥的發生,如血小板輸血性紫癜、血小板輸注無效、重度出血等,給臨床治療帶來了難度,并且對血液資源造成了嚴重浪費。因此,輸血前進行血小板抗體檢測對于有效改善輸血效果,特別是提高血小板輸注效果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對血小板抗體檢測在臨床輸血中的重要意義及國內幾種常用檢測技術的研究進展作一綜述。
血小板抗體檢測在輸血中的重要意義
血小板抗原、抗體:人類血小板表面的抗原系統較復雜,可以分為兩類:①血小板自身特有的抗原,如GP、HPA等;②與其他機體組織或細胞共有的抗原,如HLA-Ⅰ、ABH等。無論是共有抗原或自身抗原,都能夠刺激機體產生異常免疫反應,產生大量血小板抗體,這是血小板輸注無效的首要原因。致使外來血小板破壞增多、功能減低、壽命縮短,特別是在多次輸血患者中,55%的患者會出現PTR或(和)PTP[2]。血小板抗體的產生是由血小板表面不同的相關抗原決定簇引起的一組復雜的免疫性疾病。血小板抗體包括針對GP抗原的血小板特異性抗體(PB IgG)和針對HLA-Ⅰ類抗原的血小板表面相關抗體(PA IgG)兩類。隨著患者輸注血小板次數或輸注量的不斷增加,體內血小板抗原被不斷刺激,導致體內血小板抗體水平上升,引起輸注無效及非溶血性輸血的可能性也相應增高。
開展血小板抗體檢測的重要性:輸血科醫務工作者必須高度重視多次輸血患者出現PTR和(或)PTP的情況,并及時明確PTR和(或)PTP是否由機體免疫反應引起,因此,必須做血小板抗體檢測。若檢驗結果為陽性,則提示PTR和(或)PTP是由免疫因素引起,應給予相應抗原陰性的血小板樣品,否則將導致嚴重的輸血反應。輕者不能達到臨床治療的目的,重者出現血小板水平快速降低,引起顱內出血或DIC等嚴重并發癥。
血小板抗體檢測技術
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血小板抗體檢測技術開始廣泛應用于臨床輸血前檢查中,國內臨床使用比較多的主要包括免疫細胞化學法、微柱凝膠技術以及固相凝集法3類。本文就3類常用檢測技術的檢測原理及優劣勢進行簡要介紹。
微柱凝膠免疫法(MGIA):這是近年來發展的一項快速檢測技術,MGIA技術利用傳統抗原一抗體反應,若血小板上結合了抗血小板抗體,則紅細胞上抗IgG結心血小板抗體,導致凝膠介質中央有明顯滯留,反之則在離心后沉降于凝膠介質底部。MGIA技術用于臨床具有方便、經濟等優勢,但血小板本身又有易活化、自身凝集的特點,且實驗所需血小板懸液是隨機采用的多人份O型機采血小板,其抗原譜不明[3,4],因此在實際臨床工作中容易造成結果判讀誤差。
免疫細胞化學法(SABC):該檢測方法是利用待測血清樣本中血小板抗體與機體巨核細胞系的Dami細胞上的Gp Ⅱ b/Ⅲ a等抗原結合,使其與生物素化抗人IgG發生反應,然后連接鏈親和霉素一堿性磷酸酶復合物,從而作用于底物Fast-Red顯色。若血小板抗體陽性,則在抗原抗體結合部位出現紅色指示物,提示檢驗結果陽性。其陽性反應強度與血清樣本血小板抗體的量呈正相關[s1。該技術靈敏度高、特異性強,但實驗要求較高,需要使用專用儀器(分光光度計等)進行結果測定,且操作步驟繁瑣、耗時長,不適于在基層醫療機構開展。
固相凝集法(SARC):該檢測技術在1985年由Rachel等提出,其檢測原理是將待檢血清或血漿加入到已包被抗人血小板單克隆抗體的微量反應板上進行反應,若待檢血清或血漿中含有血小板抗體,則該抗體能夠與檢測孔中血小板單層結合,不能與檢測孔中血小板單層結合的成分則被洗滌、祛除。加入抗人IgG及人IgG致敏紅細胞來指示反應結果。若待檢樣本中含有血小板抗體,則指示細胞會平鋪在檢測孔底部,即提示結果陽性,而陰性反應為指示細胞聚集于檢測孔底部中央。抗原決定簇結構更加穩定是該檢測技術最大的優勢,原因是血小板溶解前抗體與抗原發生結合[6],用于血小板抗體檢測有較高靈敏度及特異度。趙菲[7]等的研究結果表明,SABC技術靈敏度可高達85%、特異度73%。我院輸血科自2017年引進該項技術以來(本地區首家),臨床血小板輸注效果有了顯著改善,血小板輸注有效率由引進該技術前的72.8%提高至90.5%(血小板輸注效果評價標準181:血小板輸注后24h CCI>4.5為有效,反之為無效)。這主要得益于SABC技術的高靈敏度,能夠同時檢測HLA抗體和HPA抗體,及時篩除陽性患者并進行特殊處理,避免無效輸血。
前景和展望
隨著血小板抗體檢測技術不斷創新以及血小板抗原類型的不斷出現,當前擺在我國臨床輸血科醫務工作者面前的問題是如何使血小板抗原的分型工作更加深入,如何提高血小板檢測技術的可靠性以及探索更為簡便、經濟的檢測方法,從而使患者盡快獲得合適的血小板。這也是輸血醫學今后探索的方向。同時,筆者結合臨床經驗認為在臨床輸血治療中,在如何有效避免PTR、PTP發生及進一步提高血小板輸注效果上,我們輸血科醫務工作者至少還有以下3項工作值得開展:①建立同型輸血HLA、HPA已知型患者檔案;②廣泛開展輸血前血小板抗體檢查,提倡輸注交叉配型陰性的單采血小板;③對血小板抗體檢測陽性者,應給予輸注祛除白細胞活性的血小板或濾白血小板制品。為防止血小板同種抗體的產生,避免血液資源浪費,提高血小板輸注療效,應堅持輸血前血小板抗體篩選(尤其是有輸血史的患者)。對血小板抗體檢測陽性的患者進行血小板交叉配合試驗。同時充分提供已知HLA、血小板分型的單采血小板制劑和祛除白細胞的血液制劑。
參考文獻
[1]張秋會,胡興斌,孫文利,等.血小板抗體檢測及配型在腫瘤患者中的臨床應用[7].中國輸血雜志,2016,29(7):708-710.
[2]張趁利,龐桂芝,婁自敏,等.反復輸血患者的血小板抗體檢測及配型前后的療效對比[J].臨床輸血與檢驗,2014,16(1):66-68.
[3]李喜瑩,趙國華,于晶晶,等.血小板抗體檢測在腫瘤患者血小板輸注中的應用[J].北京醫學,2015,37(6):584-587.
[4]梁靜,桂霞,鄭淑賢,等.1120名骨科預輸血患者血小板抗體檢驗結果分析五.中國輸血雜志,2017,30(8):951-952.
[5]葉海輝,皮佑珺,潤袁敏.血小板抗體檢測及交叉配型在臨床輸注無效患者中的應用[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4,18(13):174-175.
[6]林燕,聶宇波,徐靜,等.固相凝集法血小板抗體檢測與早期流產相關性探討[J].中國生化藥物雜志,2016(10):146-148.
[7]趙菲.血小板抗體檢測對血液病患者輸注效果的影響及原因分析[J].中國急救醫學,2016,36(z1):74-75.
[8]朱業華,馬春會,伍偉健.固相凝集法血小板配合實驗在免疫性血小板輸注無效中的應用五.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2,33(14):1763-1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