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曉艷


摘要 目的:探討β-內酰胺類杭生素的藥物不良反應。方法:回顧性分析β-內酰胺類抗生素類所致藥物不良反應患者158例的臨床資料。結果:肌內注射給藥后發生不良反應6例(3.8%) ,口服給藥發生不良反應8例(5.1%),靜脈滴注給藥發生不良反應144例(91.1%)。β-內酰胺類杭生素的藥物不良反應最易累及皮膚系統。頭孢菌素類89例(56.3%),結論:β-內酰胺類抗生素不良反應以皮膚系統為主,進行皮試可降低不良反應的發生。
關鍵詞 β-內酰胺類杭生素;不良反應;指導用藥
β-內酰胺類抗生素是指化學結構中具有β-內酰胺環的一大類抗生素[1],主要包括青霉素、頭孢菌素、頭霉素類、硫霉素類、單環β-內酰胺類等其他非典型日-內酰胺類抗生素,此類抗生素殺菌性強、毒性低、適應范圍廣[2],在臨床備受青睞,但相應的一些不良反應也應運而生。為探討β-內酰胺類抗生素的藥物不良反應(ADR),更好地指導臨床用藥,本研究回顧性分析應用β-內酰胺類抗生素并產生不良反應患者巧8例的臨床資料,現報告女口下。
資料與方法
2016年3月-2018年3月回顧性分析采用β-內酰胺類抗生素產生不良反應患者158例(52.7%),其中男95例(60.1%),女63例(39.9%),男女之比為1.51:1,年齡3個月-90歲,平均(52.7+6.5)歲。
方法:對158例β-內酰胺類抗生素類所致藥物不良反應患者臨床資料進行統計和分析。
結果
年齡分布情況:158例患者中;18歲30例(19.0%),19~40歲67例(42.4%),41~60歲34例(21.5%),>60歲27例(17.1%),年齡主要分布于19~40歲。
給藥途徑:158例中肌內注射給藥后發生不良反應6例(3.8%),口服給藥發生不良反應8例(5.1%),靜脈滴注給藥發生不良反應144例(91.1%)。
β-內酰胺類抗生素的藥物不良反應累及系統及其臨床特征:β-內酰胺類抗生素的藥物不良反應最易累及皮膚系統,表現為皮疹、蕁麻疹、水泡、皮炎等,其次是消化系統、心血管系統,見表1。
β-內酰胺類抗生素的藥物不良反應藥物種類分布:頭孢菌素類89例(56.3%),青霉素類62例(39.2%),其他7例(4.4%),見表2。
討論
抗生素類藥物的濫用不僅造成醫藥資源的不必要浪費,致使醫藥費用不合理上漲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醫患關系的不和諧,同時也給臨床治療帶來了嚴重后果[3]。β-內酰胺類抗生素因其具有抗菌活性強、抗菌譜廣、藥物種類多樣等優點,迅速成為臨床上抗生素濫用的重災區。隨著此類藥物應用的增加,藥物不良反應的出現也愈發增加。藥物不良反應即指在正常劑量下藥物用于預防、診斷、治療疾病或調節生理機能時出現的有害的或與用藥目的無關的反應,其發生的原因包括藥物、機體方面的原因及給藥方法的影響[4]。
本研究結果顯示,158例患者主要分布于19~40歲,158例中肌內注射給藥后發生不良反應6例(3.8%),口服給藥發生不良反應8例(5.1%),靜脈滴注給藥發生不良反應144例(91.1%);β-內酰胺類抗生素的藥物不良反應最易累及皮膚系統,表現為皮疹、蕁麻疹、水泡、皮炎等,其次是消化系統、心血管系統;頭孢菌素類89例(56.3%),青霉素類62例(39.2%),其他7例(4.4%) o由此可見,β-內酰胺類抗生素不良反應較多,主要以皮膚系統為主,其次是消化系統、心血管系統,經靜脈給藥途徑較多。因此,臨床應用時要仔細詢問病史,并做好皮試,降低不良反應的發生率。
參考文獻
[1]周全魁.β-內酰胺類抗生素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國外醫藥抗生素分冊,2015,36(1):12-14.
[2]王冬曉,蒙光義,羅雪蘭,等.128例抗菌藥物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中國藥業,2015,24(6):55-57.
[3]李娜.我院828例抗菌藥物不良反應統計分析[J].中國藥業,2014,23(2):62-63.
[4]朱秀美,卜艷麗.哌拉西林鈉他唑巴坦鈉所致不良反應文獻概述[J].中國藥物濫用防治雜志,2014,20(2):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