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征 孫戰風 唐冬云
摘要 目的:探討早期腦脊液置換治療原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SAH)的臨床效果。方法:收治原發性SAH患者76例,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采用常規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早期腦脊液置換,比較兩組治療效果。結果:觀察組頭痛、嘔吐、意識障礙消失時間和并發癥發生率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早期腦脊液置換治療原發性SAH并發癥少,患者恢復快。
關鍵詞 早期腦眷液置換;原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臨床分析
蛛網膜下腔出血(SAH)指各種原因引起的腦血管突然破裂,血液流至蛛網膜下腔的統稱[1],血液直接流人蛛網膜下腔稱為原發性SAH[2],殘疾率和死亡率較高[3]。近年來,采用早期腦脊液置換治療,效果良好,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6年11月-2017年12月收治原發性SAH患者76例,所有患者均經頭顱CT證實,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8例。其中觀察組男23例,女15例;年齡26~74歲,平均(46.5±3.5)歲:表現為劇烈頭痛、嘔吐、輕度偏癱6例,眼底水腫25例,意識障礙15例(其中昏睡13例,嗜睡2例)。對照組男22例,女16例;年齡24~77歲,平均(46.8±3.7)歲;表現為劇烈頭痛、嘔吐、輕度偏癱5例,眼底水腫26例,意識障礙15例(其中昏睡12例,嗜睡3例)。
治療方法:對照組行常規治療,絕對臥床,止血、降低顱內壓,維持水、電解質、酸堿代謝平衡,預防感染。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行早期腦脊液置換,腰穿前1h快速靜脈滴注20%甘露醇150mL,緩慢放腦脊液,10mL/次,然后緩慢推入生理鹽水10mL,停留15min,再放出腦脊液10mL,然后再緩慢推入生理鹽水10mL,如此反復15次,最后1次注入5mg地塞米松,隔日置換1次,共3次。
結果
兩組患者頭痛、嘔吐消失時間和意識障礙消失時間比較,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兩組并發癥比較:觀察組發生并發癥2例,發生率為5.3%;對照組發生并發癥16例,發生率為42.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討論
SAH起病急驟、進展快,常因凝血塊阻塞引起腦脊液循環障礙導致腦積水,且發生SAH后蛛網膜下腔釋放出多種化合物易致血管痙攣,損害下丘腦或腦干,甚至危及生命[4]。而常規的止血脫水等藥物治療不能有效降低顱內壓、減少并發癥,因此SAH致殘率和致死率都比較高。大量研究表明,腦血管痙攣發生率及其嚴重程度與SAH量有關。蛛網膜下腔積血對血管壁刺激及氧心血紅蛋白裂解釋放血管活性物質是引起腦血管痙攣的主要原因。出血后血細胞碎片等對第四腦室諸孔的堵塞,腦底部、腦池等處的血凝塊和纖維蛋白對蛛網膜顆粒的堵塞,影響腦脊液吸收和循環,蛛網膜下腔積血刺激腦膜引起腦膜炎性反應及腦水腫,以后可發生粘連形成腦積水[5]。
CSF置換既能降低顱內壓,改善CSF循環,防止蛛網膜粘連,又能清除血管活性物質和自由基,緩解血管痙攣,降低死亡率。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頭痛和嘔吐消失時間、意識障礙消失時間均優于對照組;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由此可見,早期腦脊液置換治療原發性SAH并發癥少,患者恢復快,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唐玖寧,何朝暉.顱內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慢性腦積水研究進展[J],重慶醫科大學學報,2015,40(5):645-647.
[2]張曉華,吳則興,張屏,等.不等量腦脊液置換并鞘內注射尿激酶治療蛛網膜下腔出血235例臨床研究[J].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2014,21(1):61-62.
[3]Taneda M,Kataoka K,Akai F,et al.Traumaticsubarach noid hemorrhage as a predictableindicator of delayed ischemicsymptoms[J].Neurosurg,2007,84:762.
[4]薛彥忠,郝培來,張傳汶,等.蛛網膜下腔的早期病因學診斷及治療[J].中華神經醫學雜志,2014,37(5):312-314.
[5]Fainardi E,Chieregato A,Antonelli V,et al.Time course of CT evolution in traumaticsubarachnoid haemorrhage:a study of 141patients[J].Acta Neurochir(Wien),2014,146: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