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捷
我今年67歲,老伴“走”得早,唯一的女兒大學畢業后留在外地,在一家大公司做營銷工作。她結婚以后,暫時沒有要孩子。這個女兒是我唯一的牽掛。我們約定每天晚上,她給我打一次電話。可是她常常違約。我等不及,就給她撥過去,可她跟我只說幾句話就掛機了。
見面不成,打電話不行,干脆,我自作主張買了火車票,直奔她那里。女兒責怪我行事魯莽,她實在攆不走我,就認真地提醒我:“少說點話,我想靜靜。”
住進女兒家后,我也想少說點話,可是,有些事情看不慣,我還是忍不住要啰唆幾句。
我看不慣他們花錢大手大腳:出去吃頓飯,她們要花好幾百元;去超市買東西,不看價就往筐里放。我說她們幾次后,女兒生氣了,說:“我最怕您一件事情反復說很多次。雖然節儉是好事,但每天都說,我們不想聽了。”許多時候,我想了解她的工作情況,每次問她,她卻冷冰冰地回答我:“別操心!”女婿不在家的時候,我向她打聽:“你們準備什么時候讓我當姥姥呀?”她的回答還是三個字:“別操心!”
一次,我把滿肚子苦水“倒”給好朋友馬大姐聽。馬大姐知書達理,聽后她告訴我:“年輕人和老年人有著不一樣的看法,他們不愿意把心里話告訴你,一是怕你擔心,二是即使說了,事情也得不到解決,不如不說。”她用自己的切身體會告訴我:“作為老人,要想和子女溝通順暢也不難。只要別以長者自居,動不動批評人,指責這指責那的就行。”
聽馬大姐這么一指點,我反思了自己的處事方法并想到:“老人在孩子小的時候扮演‘燈塔,處處為孩子指引方向,可是人老了,父母和兒女在對社會和人生的感悟上、在對事物的認知方面,確實存在著代溝,有些事情老年人不如年輕人。”
所以,我下決心“少說多做”,幫助女婿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后來,女兒不但不攆我走,還表示“離不開您”。
我身體健康,精力旺盛,女兒家里的事情我基本上是“大包大攬”。用女兒的話說,我是婆婆媽媽,管東管西,儼然成為他們生活的“主宰”。
有一天,女兒、女婿夜里12點還在擺弄電腦。我催過幾次,他們仍然當耳邊風,我一氣之下拉了電閘。這下子,女兒、女婿都火了,女婿說他苦苦趕寫的文件沒了,女兒喊我“秦始皇”……
我很委屈地去社區找書記“倒苦水”。書記直言不諱地批評我:“家里不需要‘霸王,要講民主,有事要與孩子商量。你要有和睦大家庭的觀念,不要凡事都以自己為中心。孩子大了,應給他們一定的生活空間,不干涉他們的生活。”
回家后我也反思:本來想讓他們多休息,可是拉了電閘導致電腦里的文件丟失,給孩子們反而添亂。
有一次,做完家務后,我想起女兒讓我有空時,可看看影碟打發時間。于是我想打開影碟機看看。可是,面對一堆遙控器,一排排按鈕,該按哪個呢?“干脆,我就挨個試吧!”我心想。結果按了一個,電視屏幕上跳出對話框,再按一個,電視突然藍屏。更糟糕的是,怎么都切換不到影碟機的播放模式,而且電視機也恢復不過來了……我有些慌,一揮手,還觸碰到了旁邊的音響,發出“轟”的一聲,嚇我一跳。我怕吵到鄰家,想關掉音響,可是根本找不到旋鈕。最后,我只好給女婿打電話……
碰壁以后,我對女兒家那些“新玩意”敬而遠之,一個人在家時,索性就待在自己房間里看那臺老式電視機,不敢再動客廳里那臺新電視。后來,細心的女兒發現了“秘密”,小夫妻倆輪流給我“補課”,介紹家里的現代化電器的用法。后來我都會使用了。不僅如此,我還學會了從相機里拷照片,把音樂存到手機里當鈴聲,用軟件下載電影、電視劇……
開心之余,我悟出一個道理:老,不是資本,老要服老,多與子女交流溝通,多向他們學習新知。
在女兒家生活,我整天“宅”在屋里洗洗刷刷,其實就像“事兒媽”。干完家務后,我就把所有的寄托都放在女兒身上,盼望她回來。
女兒發現我的孤獨后,給我制定了“快樂計劃”:她從書架里翻出一批書籍,并每天買來報刊,讓我閑暇時閱讀。我的目光從個人、家庭轉向社會、國家乃至世界,了解到很多高興的事兒。她還給我“牽線搭橋”,介紹我與意氣相投的鄰居、好友們交往。女婿還給我報旅游團,讓我出去旅游,觀賞名勝古跡,開闊視野,增長見識,陶冶性情。我自己還去上老年大學,參加街道舞蹈班、歌唱團、健身隊,并且學會了用電腦……
以前,我離不開孩子是因為自己缺“伴”。現在,我重新把朋友“組織”起來,給自己建立了一個“快樂圈”。
因為有他們,我的話匣子始終保持“打開狀態”。嘮嗑的內容很多:一是談過去事。老年人喜歡回憶年輕時代的事,對過去的事記憶猶新,談起來往往滔滔不絕,還容易產生“共鳴”。二是談單位事。退休以后,雖然離開單位,但有割舍不斷的情結。與新朋老友聊聊單位發生的趣事,常常覺得自己還是“單位人”,還是那么年輕。三是談天下事。大至國家大事、國際風云,小至凡人瑣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在互動中,我一掃孤獨與寂寞,覺得生活過得充實而有意義。
許多老人退休以后都“投靠”子女,可是,與子女“熱乎”了一陣子以后,雙方都感覺“不好處”,甚至覺得“真別扭”。其實,這是情理之中的事情,畢竟是兩代人,思想觀念、生活方式有一定的差異。所以,日常生活中,父母與子女的理解、溝通和交流必不可少。
站在父母的角度來講,要“察言觀色”,多理解孩子,體諒他們的不容易。有些事情該說簡說,不該操心的別啰嗦。平時一定要放下身段和子女平等交流,先做朋友再作父子(女)、母子(女),不要把兒女當作自己的私有產品,寬容相待,這樣與子女相處,大家才不會有怨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