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昆

我是相聲演員,相聲與扇子,有密不可分的聯系。
扇子是相聲演員表演傳統相聲節目時候唯一的道具。在說唱藝術當中,扇子在演員的手中可以當刀劍,可以當書信,可以當遮陽的傘,也可以做盲人探路的竹棍。
不提用處,單說扇面與書畫的結合,就有著萬千氣象。
過去曾經有一段相聲,描寫一位畫家,要人家的扇子上面作畫。開始,他說畫一幅仕女畫,畫完了以后他看看不好,就說,干脆我給你改個李逵吧,李逵畫完了以后,他又感覺到不好,他說,算了,我給你畫一個黑色的扇面吧。一方面是笑話,另一方面也說明了在扇面上作畫是一個非常難的事情。
我的好朋友陳選青,是浙江人,是個專門收藏扇面的專家。我從他那里得到許多扇子的知識。
自古以來,江浙一帶就是一個出大畫家的地方。王冕、夏圭、徐渭、唐伯虎、仇英這些中國古代名畫家,都是江浙人。
扇,雖然起源于商代,但是真正流行,是在宋代,當時所用的扇為紈扇,是用細絹做成的團扇。因為圓形象征團圓,文人雅士又樂于在“千里共嬋娟”的吟詠中抒懷煊情,所以,扇子便成為畫家書寫作畫的“寵物”。
到了明代以后,折扇又加入了扇子的行列中。文人墨客紛紛在這方寸之地,展現著自己的藝術才華,其中不乏超絕脫俗的傳世佳作,已經成為中國文化藝術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明代的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清代的“四王吳惲”六家和“八大山人”“揚州八怪”等都有扇畫佳作傳世。
扇子上的作品大有說頭。扇形的局限性太強,所以畫家在命筆之時必須考慮在這種特定的空間范圍中安排畫面,精思巧構,展示技法。一些稱不上大家書畫者,也得要在方寸之中,精打細算、巧妙構思、盡顯才華。于是,這些作品其藝術欣賞遠超過驅熱之實用價值。且因畫幅小,形式特殊,在書畫中別樹一格,其美妙處是常有卷軸冊頁所未能及者,所以極受收藏家的喜愛,加之清代受唐宋元明歷代風格各異的名家佳作影響。繪畫所繪人物,多是隱士高人吟詠詩句、品茗飲酒、盡儒釋道風;畫中或泛舟漁釣,或登高眺望;山水多是奇峰大川,或青山疊嶂,或綠樹含煙,或洞泉瀉玉;花鳥多是梅蘭竹菊,荷風翠楊,松鶴柳蟬,君子之風,觀之可敬可親。文人雅士們繪制這樣的作品,實際上是寄托了自己內心的志向和胸懷。
相聲演員,手持一小扇,應知扇中可讀史、讀典、讀人、讀景、讀小橋流水、讀大千世界、讀花前月下、讀山川宇宙。
這不是把小扇,是部大書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