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為兵
摘 要: 明代貴州的移民主要有仕宦貶謫、民籍移民和軍事移民三種原因,與之相應的移民詩主要有三種類型,仕宦、流寓和貶謫,他們借助詩歌表達為自己的排遣失落、思念故鄉和自我調節之情,詩作表現出明顯的貴州地域特色。
關鍵詞: 貴州 明代 移民詩人 地域特色
移民入黔是明代一個重要的歷史事件,對貴州的地域文化產生深遠的影響。明朝進入貴州地區的移民詩人,有官宦,有貶謫,有流寓,他們的詩歌創作帶有明顯的地域特色。貴州有獨特的自然風光和人文風情,都是詩人的寫作對象,詩人們通過詩歌表達自己的情感,或者人生哲理,作為異質文化,融入貴州的本土文化,促進詩歌文化的發展。
一、明代入黔移民詩人的歷史背景
(一)移民原因
對于明朝人口的流動種類,主要是仕宦貶謫、民籍移民和軍事移民,其中民籍移民包括經商、流亡、逃荒的民眾及商屯、民屯等。在明代貴州地區,入黔移民影響最大的、數量最多的是軍事移民。當時的明朝政府為征服云南,在戰略上將貴州作為重要的、便捷的行軍之地,明太祖朱元璋為保證軍事的勝利,建城設衛。將云南地區統一后,因其難守,積極推進衛所的設立,進行大規模的軍事移民,穩固地區的統一,保證邊疆的安全。明洪武時期,貴州境內設置了二十多個衛所[1]。明朝初期,衛所正軍大部分來自中原地區及長江中下游地區,并且相對比較年輕,保守估算,明初的軍事移民人口至少超過130萬,而且因為各種原因,軍戶人口并不穩定,不斷耗減。民籍移民是一般性的移民,民屯情況沒有正史可考,存在爭議,商屯與開中有密切的聯系,當時的條件交通困難,貴州地區糧食和鹽都比較缺乏,最好的方式是就地召集民眾屯種,以生產的糧食換取鹽引,早在明洪武十五年,明朝政府就在烏撒、普安、普定等衛納米中鹽。仕宦的貶謫、調度、流寓等都有一定的時限,到了時間可能返回故里,也可能調遣到其他地方。
(二)影響
明朝入黔移民改變了貴州地區的人口結構,對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都有影響。政治上,設立了許多驛站、衛所,建立了有中原風格的建筑,在貴州地區城鎮開始興起,眾多漢民的入住和衛所驛站,有利于穩固明朝在西南地區的統治,有利于改土歸流的順利推行。明成祖時期設立貴州布政使司,開始大規模的改土歸流,加強對土司統治地區的控制。經濟上,大多數移民來自農業文明程度比較高的江南地區和中原地區,帶來大量的勞動力,以及先進的耕作技術和生產工具等,開辟了大量的良田,促進了貴州地區的發展。農業的發展促進了商業的興起,形成了許多集市,活躍了地區的貿易。文化上,在明朝移民前,貴州地區以少數民族為主,文明程度不高,移民后改變了居民結構,文化發達地區的移民大量涌入,促進了貴州儒學教育的興起[2]。明朝統治者用儒家思想鞏固統治,重視教育,重視邊疆地區管理者和民眾的儒家訓導,大部分到貴州任職的官員都是受到儒家教育的科舉出生的學子,不管是貴州本土的孫應鱉、李渭,還是貶謫到貴州的鄒元標、王陽明,都促進了貴州教育和文化的發展。文化教育的興盛改變了社會風氣,促進了民族的交流和融合。
二、明代入黔移民詩人的種類
(一)仕宦
明朝在貴州地區為官的有中央派遣的官吏,掌管地方的官吏,以及各州府縣、衛所等機構的官吏,這些官吏大多數是從外地調到貴州地區,包括中央機構工部、刑部、戶部、監察御史等設立的貴州司,中央臨時委派的軍事官員,地方的提刑按察使司、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揮使司等,形成龐大的移民官吏群體[3]。在洪武年間到萬歷三十二年,有詳細的記載,這期間進入貴州的各級官員有四百多人次,從明永樂十一年到萬歷三十五年,調入貴州的各類官員有九百多人次。這次官員中有正常的職位調遣,也有被貶謫的官員,從中可以看到仕宦詩人的大體情況。貴州地區明代入黔的移民詩人數量比較多,他們的詩歌不僅表現了自身的情感寄托,而且記錄了貴州的地域風情,是詩人們調適心理的過程,并利用了詩歌的教化功能,宣揚了正面的愛國精神和古代的忠君思想。
(二)流寓
流寓詩人是因為躲避禍亂或者其他原因,進入貴州地區,有終身寓居,也有暫時寓居。暫時寓居的詩人也就是過境詩人,途中經過貴州地區,終身寓居的詩人長期生活并終老在貴州地區。《黔詩紀略》中有關于流寓詩人的記述,但舍棄了暫時寓居的詩人[4]。元末明初,社會不穩定,有一些詩人為躲避戰禍,選擇隱居在貴州地區,比如鄒公敢,隱居真州長官司,并改名為公瑾,號知命翁、保全居士,直到終老。到了明朝中期,寓居貴州的詩人逐漸增多,比如徐宰六、徐穆貴、徐鶴年、蕭亮等。有些詩人因為特殊原因,無法回到故鄉,不得不寓居貴州,比如本是云南的馬德、四川的王珣等,王珣在當地有較大的影響,著《稺泉集》。也有詩人是跟隨家人,移居到貴州,比如楊彝、易楚誠、沈勖、汪溥等。
(三)貶謫
貴州在古代屬于蠻夷之地,成為仕宦貶謫的集中地。在唐朝,黔中和嶺南齊名,都為著名的遷貶地區,柳宗元曾貶謫播州,后來在劉禹錫等人的幫助下,又改遷到柳州。歷史上,貶謫的文人有明顯的特點,或者通過教育,對當地的文化產生深遠的影響[5],或者縱情山水,忘卻煩憂。比如遷貶貴州的顧亮,在《黔詩紀略》中收錄其三首詩,在明永樂初,顧亮因朝廷非議擅自離開任所被貶謫。王觀富有文才,貶謫到貴州普定后,便開始開辦私塾教學,許多青年才俊都出自他的門下。廖駒在宣德年間被貶,富有詩名。伍建于洪武年間被貶貴陽,著有《又木庵詩集》。陳迪于洪武年間被貶貴州,寄情于山水之間,所作詩歌在當時廣為流傳。另外,還有被貶謫的文人,如李文祥、王學孔、王守仁、劉天麒、王徽等,都在貴州地區留下詩作。
三、移民詩人的思想內涵
(一)自我調節
因為各種因素,導致詩人移民貴州地區,面對新環境,詩人們需要進行自我調節,適應環境。人是環境的產物,詩人們面對新的環境,產生負面情緒,正是人與環境沖突的表現,自我調節正是詩人對環境的適應表現[6]。如明朝官員周瑛,宣德五年出生,原福建人,曾歷任廣德知州,南京禮部郎中,撫州知府,鎮遠知府,四川右布政使,他以朱熹的政治思想來處理政務,為官多年以來,比較能夠秉公辦事,同時有豐富的著作,在任鎮遠知府時,曾借柳宗元的永州八記來自嘲,有詩“水云浩蕩未成醉,天地廖闊欲登仙。卻笑柳州頗多事,鉧潭袁渴留殘篇”,調節心情,顯示出曠達的胸懷。但后來他又有詩歌“一點孤燈百感生,瀟瀟風雨滿山城”表達了孤獨的情緒。明朝官員祁順,天順四年的進士,為政期間政績良好,曾被皇帝賜一品服出使朝鮮,后任江西左參政,三年后因事被牽連,貶謫到貴州地區,任職石阡府知府,并開始親自講學,開屯田,促進石阡府發展,曾作《宦適軒記》,表現了貶謫貴州后他的心理調適過程,從最開始的惶恐和自省,到后來悠然自得,縱情山水,享受貴州山水的樂趣。
(二)思念故土
移民詩人離開故土,進入貴州地區,常常帶有無盡的鄉愁,不同的詩人表達鄉愁的方式不一樣,但大部分詩人都有這樣的心路歷程。沈勖原是江蘇高郵人,明洪武時期,跟隨父親戍守普安,到達貴州,其詩句“居夷歲月徂,華發滿頭顱。患難存余喘,飄零因遠圖”,“此日營新宇,終日憶故都”等,表現了深切的思鄉之情。顧亮模仿唐代的邊塞詩,有詩《述懷》,“回首家何在,潸然淚滿襟”,是詩人思念家鄉的心理寫照。王陽明生于明成化八年,是我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和哲學家,是全能大儒,赫赫有名,正德年間,因為上書議政觸怒當時擅權的宦官劉瑾,被貶謫到貴州的龍場,頗受打擊,其詩句“蠻煙喜過青楊瘴,鄉思愁經芳杜洲”,表達了身居貶謫之地的思鄉之情。
(三)排遣失落
不管是什么原因進入貴州地區,面對陌生的環境,語言、風俗習慣等都會有不適應,詩人們就會出現孤獨失落的情感,這種情感蘊含在許多詩作中。陰子淑是四川內江人,明成化年間的進士,其詩句“孤館蕭條一駐驂,黃昏林野半含煙。腸因雨后曾回九,雞過宵中唱已三”,表現了詩人孤獨愁悶的情緒。王陽明在被貶謫貴州之初,曾作五首《去婦嘆》,用棄婦比喻自己,表現被貶的失落和委屈。明代大臣彭韶,是天順年間進士,在給祁順的詩詞中有“紅塵紫陌無新夢,秋鶴春猿有別愁”,表達自己貶謫的苦悶。
總之,詩人的思想感情與周圍的環境有密切的關系,由于各種原因,明代詩人進入黔地,受自然環境、風俗習慣等的影響,產生了思想上的碰撞和交流,在詩作中帶有明顯的地域特色,表達了詩人們的心路歷程和思想感情。
參考文獻:
[1]萬明.明代徽州汪公入黔考——兼論貴州屯堡移民社會的建構[J].中國史研究,2005(1):135-148.
[2]冉光芬,吳夏平.明代貴州漢族移民生態及其對家庭倫理變遷的影響——以詹氏家族墓志為例[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5):47-50.
[3]吳夏平.明代貴州移民詩人與地域詩風考論[J].中國典籍與文化,2013(3):36-43.
[4]何水英.論莫友芝《黔詩紀略》的編纂特色及價值[J].蘭臺世界,2015,460(2):159-160.
[5]方寧.明代貴州書院的基本特征及其歷史文化價值[J].教育文化論壇,2013,5(5):120-124.
[6]張勤.《黔詩紀略》中貴州詩人詩歌的整體考察[J].北方論叢,2008(5):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