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琳 李曉保
摘 要: 作為公示語翻譯的重要組成,目前旅游景區公示語翻譯仍未受到普遍關注。其不但關系景區對外形象的樹立,還影響地方旅游經濟的良性發展。本文通過實地調查池州主要旅游景區,收集真實的雙語語料,通過描述性翻譯研究,探索本地區公示語翻譯規范,為未來景區公示語翻譯提供指導。
關鍵詞: 公示語翻譯 旅游景區 描述性研究
作為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國家森林城市,安徽省“兩湖一山”旅游區的重要組成及皖南國際文化旅游示范區核心城市,池州具有豐富的旅游資源和重要的旅游戰略地位。旅游景區公示語是池州旅游業對外宣傳的重要窗口,是國外游客了解景區信息的最直接來源。目前,池州旅游景區公示語翻譯研究有限,只粗略涉及九華山景區、杏花村景區公示語翻譯,未形成規模性、系統化研究。鮮少有學者關注池州旅游景區公示語翻譯的規范性建設,作為未來公示語翻譯的三大發展趨勢之一,規范性研究未獲得足夠重視。
與規約性翻譯研究不同,描述性翻譯研究側重于了解譯者的實際翻譯行為。該學派主要代表人物Toury(2007)指出,描述性翻譯研究針對實際發生的翻譯現象進行描寫,并通過對具體翻譯個案的描寫和分析歸納出對翻譯實踐具有示范或啟示作用的理論原理。國內學者(廖坤慧,2015)結合我國旅游景區公示語翻譯實際,認為翻譯規范化表現為形式、內容及文體三個層面的統一。
本研究主要考察了池州市九華山風景區、杏花村風景區、蓬萊仙洞風景區、牯牛降風景區、九華天池風景區、齊山風景區、平天湖風景區等主要景區。采用前期拍照后期轉錄的方式,收集了以上景區的主要公示語翻譯,從旅游景區公示語翻譯形式規范化、內容規范化、文體規范化三個層面進行描述性研究。
一、旅游景區公示語翻譯形式規范化
翻譯形式規范化包括翻譯用語規范化和翻譯書寫格式規范化兩部分(倪方,2014)。其中,翻譯用語規范化主要從單詞拼寫、詞匯選擇、語法使用等角度進行觀察研究;翻譯書寫格式規范化主要從大小寫選擇及標點符號使用等角度展開調查。
多數景區公示語翻譯做到單詞拼寫準確,但牯牛降景區、九華天池景區仍存在少數拼寫問題。在牯牛降景區,“特殊人群接待處(軍人、老年人、學生等)”被譯為“Priority Reception(Solders, Senior Citizens, and Students etc.)”。在九華天池景區,“小心滑倒”被譯為“Be carefule! Slippery after raining!”。甚至在九華山景區,也存在“景區大門”被譯為“Scenic Area Gatet”的簡單拼寫錯誤。此外,同一單詞存在不同拼寫方式時,各景區多傾向于選擇國際較為通行的拼寫方式。牯牛降景區公示語翻譯則存在此類問題,特別是對“中心”的翻譯,存在Center與Centre兩種版本,其他景區更偏向Center這一較為通行的拼寫方式。
面對同一概念不同詞匯選擇時,多數景區能夠選擇國際上較為通行的英文表達:對景點名稱的翻譯多遵循通名追求準度的原則,如“亭”主要景區均選擇了“Pavilion”一詞,“旅游景區”各景區傾向于譯為“Scenic Area”。但部分景區對“衛生間、出口”等詞的翻譯存在問題。在九華天池景區,“衛生間”被譯為“Restrooms, Travel Toilet, Men, Women, Female, Male”等多種版本,十分雜亂。在牯牛降景區,“衛生間”被譯為“Toilet, Ladies, No.3 Restroom, Gents, Restroom, Women, Men,Washroom”等不同版本。在九華山景區,“衛生間”被譯為“Toilet, RESTROOM-MEN, RESTROOM-WOMEN, toilets, Restroom, MENS ROOM, WOMENS ROOM”等版本,“出口”被譯為 “Exit, Way Out”等表達,缺乏一致性。在九華天池景區,“出口”被譯為“Exit, Exports”等形式,甚至存在誤譯情況。一詞多譯容易誤導國外游客,導致理解上的障礙。
多數景區公示語翻譯能夠做到語法上基本正確,但部分景區公示語翻譯尤其是景點介紹翻譯存在明顯語法問題:時態問題,三單問題,甚至無法成句。以“水深危險”為例,九華山景區譯為“Water depth risk, Water depth risk safety”;平天湖景區譯為“The depth of danger”;九華天池景區譯為“Water depth is dangerous, DEPTH HAZARD”;杏花村風景區譯為“THE DEPTH OF DANGER”。以上譯文無法成句,不符合語法規則,易誤導游客。
景區公示語翻譯多遵循以下大小寫原則:所有字母全部大寫;第一個單詞和所有實意詞的首字母均大寫。但景區內部公示語翻譯存在大小寫原則不統一的問題,在牯牛降景區、九華山景區、平天湖景區、九華天池景區及杏花村景區公示語翻譯中均發現了兩種不同的大小寫原則,缺乏一致性。特別是景點名稱中專名的翻譯,多數景區選擇漢語拼音書寫時,專名拼音通常第一個字母大寫,其余小寫,中間不空格。若使用連字符,則連字符后面單詞的首字母大小寫視其為實詞或虛詞決定。部分景區景點名稱中專名翻譯時未堅持遵循以上大小寫原則,如牯牛降景區中“五福泉”被譯為“Wu Fu Spring”;九華山景區中“閔公殿”被譯為“mingong palace”;蓬萊仙洞景區中“天狗望月”被譯為“Moon-watching Dog”;平天湖景區中“平天湖”被譯為“PingTian Lake”,在大小寫方面較為混亂。
大多數景區公示語翻譯中標點符號使用準確,但部分景區在景點介紹翻譯中標點符號使用存在問題:濫用逗號、誤用斜線號、漏用標點。在牯牛降景區中,“注意安全 請勿搖晃 限行六人”被譯為“Watch Out, No swaying with 6 people Maximum”;在蓬萊仙洞景區關于羅紗帳景點名稱的介紹中出現了一逗到底的情況:“there is no water sediment, calcium containing stalactite only, so together with large area and high purity calcium carbonate crystallization, this unique hole in Penglai, so the ‘four of the first cave”;在九華山景區,“旅游蹬道小心臺階”被譯為“ROCKY MOUNTAIN PATH/MIND YOUR STEP”,此處斜線號應改為分號;在九華天池景區,“廢物不亂扔舉止顯文明”被譯為“DONT THROW THE WATSES MANNERS SHOWS CIVILIZATION”。
二、旅游景區公示語翻譯內容規范化
翻譯內容的規范化關注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對譯入語內涵的處理,特別當譯入語體現了本土的文化內涵時,譯者們如何進行取舍。景區公示語翻譯內容規范化突出表現在譯者對景點名稱的處理及對景點介紹中文化典故的處理。根據翻譯產生的不同交際質量與效果,劉宓慶(2005)將翻譯功能劃分為三個層次:只求達意;滿足交際,尚能傳情;傳情達意。譯者在景區公示語翻譯過程中對于翻譯功能的選擇體現了一定的規律性。
景點名稱主要包括兩種形式:專名加通名,專名。其中通名通常反映景點的屬性,即類別;專名反映景點的獨特之處,往往包含一定的歷史文化內涵(朱小美,2012)。池州市主要景區景點名稱的翻譯傾向于達意的同時傳情,不僅將譯入語的基本信息傳達出來,還能體現景點的歷史文化內涵。少數景點如牯牛降景區依賴于漢語拼音拼寫景點名稱專名,避免了復雜的解釋。例如,“子陵橋”被譯為“Ziling Bridge”;“石公橋”被譯為“Shi Gong Bridge”。多數景點選擇對專名進行意譯,實現了基礎的傳情達意。例如,在蓬萊仙洞景區,“龍宮”被譯為“Dragon Palace”,“八仙過海”被譯為“Eight Immortals Crossing the Sea”;在齊山景區,“翠微亭”被譯為“Pavilion of the Shady Retreat”,“玄武石”被譯為“the Stone of Tortoise”;在杏花村景區,“問酒驛”被譯為“The Courier Station Where Du Mu Inquiring about Tavern(Wenjiu Yi)”。部分景區景點名稱專名翻譯存在雙重標準,如九華山景區、九華天池景區等,既存在漢語拼音拼寫的情況,又發現意譯的案例,甚至一個景點名稱存在兩種譯法,規范性有待加強。
關于景點介紹中文化項的翻譯,多數景區選擇漢語拼音拼寫,不利于游客理解景點背后的文化內涵。在牯牛降景區對天作迷宮景點的介紹中,“當地村民在此洞中躲過了“長毛”的追殺”被譯為“the local villagers escaped from the pursuit of ‘Chang Mao by hiding in the cave”,譯者并未對“長毛”進行解釋,國外游客很難理解其準確含義。在九華天池景區對法海禪寺的介紹中,“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間無”被譯為“who was native and always the first among examinations from country test, Fu test, Yuan test ...”,譯者并未對鄉試、復試、院試的內涵做出解釋,影響游客的理解;“建文帝之禮部右侍郎”被譯為“Libu shilang in the dynasty of Jianwen Emperor”,譯者關于禮部侍郎缺乏必要的背景信息介紹,導致理解障礙。
三、旅游景區公示語翻譯文體規范化
紐馬克指出,文本功能決定語言功能,同時決定了翻譯策略的選擇。文本可分為三類:表達型文本、信息型文本及號召型文本。旅游景區公示語在傳遞基本信息的同時,強調與游客的互動交際功能,其在本質上更接近號召型文本。多數景區的公示語譯出語在文體方面與譯入語方面基本保持一致,具備了一定的號召功能。在九華山景區,“一花一草皆生命一枝一葉總關情”被譯為“Life exists even in flower and grass, any leave needs care”,基本保留了該公示語的號召功能。在平天湖景區,“靜以修身儉以養德”被譯為“Quietude Promotes Learning; Frugality Cultivates Virtue”,保留了譯出語簡練睿智的文體風格。少數景區譯出語在文體方面與譯入語存在明顯差異,但不影響游客對基本信息的理解,即公示語的交際功能無礙。特別是在九華天池景區的景點介紹中,譯出語講求情感表達,措辭抽象雅觀,但譯入語注重理性分析,措辭形象具體。例如,“松,石之景太剛,水,柳之境偏柔。唯天池水楊,松之干,柳之姿,攲石臨水,剛柔相濟;堅強博大,儀態非凡。天池水楊之大之多之剛之柔,景致罕見。”被譯為“The poplars at the waterside of the Heavenly Lake combine the sturdiness of pine and tenderness of willow. Standing by the side of rocks and overlooking the lake, each poplar shows a unique gesture.”,文體風格發生了改變,但不影響公示語信息的交際功能的實現。
四、結語
隨著池州涉外旅游業的逐步發展,公示語翻譯規范化建設不僅影響國外游客從景區獲得的信息質量,更影響池州旅游發展的國際化進程。通過分析池州市主要景區公示語翻譯,發現旅游景區公示語翻譯在形式、內容、文體三個層面總體上存在普遍性規律,細節上存在不規范之處。通過描述分析提取的普遍性規律,能夠為未來本地區旅游景區公示語翻譯提供理論指導。由于研究時間及語料范圍的局限性,研究廣度有待進一步拓展。
參考文獻:
[1]廖坤慧.貴州民族地區紅色旅游解說詞翻譯規范化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2015(1).
[2]劉宓慶.新編當代翻譯理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5:38.
[3]倪方.旅游景點景區公示語的漢英翻譯規范化研究——以江蘇省部分旅游景點景區公示語的漢英翻譯為例[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4(7).
[4]朱小美,陳蕾,陶芳芳,袁剛,伍彥.安徽主要旅游景區景點名稱英譯的描寫性研究[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2012(6).
[5]Toury D..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Press, 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