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體驗教學即學生通過直接或觀摩再現教學活動,置身于教學內容環境中加以體驗并從中獲取知識。英語是高中教育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學生不可缺少的基本素養,教師就可運用體驗教學讓學生在深度體驗中獲取和運用英語知識,提升學習效率和英語能力。對此,本文則從善于運用課本素材、創設生動體驗情境以及借助課外實踐等分析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應用體驗教學策略,望給予英語教師提供教學參考。
【關鍵詞】高中英語;體驗教學;應用
【作者簡介】陳娟,江蘇省高郵第二中學。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水平大幅度提升和社會快速發展,教育和以往相比也發生較大改變,其中最顯著的變化莫過于新課程改革的實施和素質教育全面滲透,要求教師根據學生學習心理特征和課程特點運用多元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其中體驗教學通過主觀體驗方式和知識構建聯系,充分體現學生主觀能動性,拉近學生和知識之間距離,打破傳統單一沉悶課堂氛圍,進一步提高英語教學效率和應用能力。
一、善于利用課本素材擴展學生知識體系
毫無疑問,教材是高中學生在學習中接觸最多的物品,因而教師在教學中應合理利用教材,使其發揮自身優勢作用,也促使學生通過學習教材獲取豐富英語知識體驗,進而提高英語素養。英語教師在學生學習教材內容時應提前給學生布置預習任務,可以采取提問形式,或告知學生前往圖書館或借助互聯網搜集資料,有效回答教師提問。學生在體驗學習中可以擴展知識面并尋找到和教材內容有著緊密聯系的學習資料,為后續英語學習打下良好基礎。例如在英語語法教學中,很多學生都語法學習都沒有較高的興趣,采取體驗式教學可以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積極性。以形容詞構詞法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先讓學生通過教材掌握形容詞后綴構詞法特點,之后再讓學生自行總結,一般名詞后常帶-ly,-cal,-tive,-ic,-able。并在此基礎上為學生提供教材單詞或部分動詞詞根,引導學生自主添加形容詞后綴,由此掌握如productive、creative等形容詞從總結規律。此外英語教師還可開展體驗學習活動,即讓學生簡單描述自己喜歡的物品,要求不說出這件物品名字,之后讓全班同學猜測這是什么東西,瞬間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為了描述這個物品,很多學生都會應用大量形容詞,從而加深學生對形容詞理解。
二、創設生動體驗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體驗教學符合新課程改革提出的教學理念,教師在教學中較好地將學生認知能力和情感相融合,通過為學生創設各種情境引導學生主動掌握知識,提高學習效率。所謂情境創設需要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積極性,引起對知識的共鳴并在情境中體驗和運用所學知識。在設置情境方面需要透徹理解英語教材,更要貼近學生實際情況,由此激發學生創新意識。以牛津高中英語必修一Unit 1 School life一課為例,教師讓學生走出教室體驗校園風景,在學生觀看體驗中向學生提出問題:“What do you…………high and junior high?”,學生不僅體驗校園優美景色,也掌握英語知識,為后續英語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最重要這種課外體驗模式有效提高學生積極性。再以牛津高中英語必修一Unit 3 Amazing people一課為例,由于學生對木乃伊較為陌生,運用英語知識學習更加困難,此時英語教師可借助現代多媒體為學生展示和木乃伊有關的視頻和圖片,促使學生感受不同的景觀,當學生對木乃伊發出感嘆時則逐漸對英語學習產生興趣,進而掌握,有效提高學習效率。
三、積極借助課外實踐提高學生學習效果
高中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善于利用課外資源開展實踐活動,因為英語學習無法脫離實踐,更是提升學生英語素養關鍵途徑。可以引導學生在課下多閱讀如英語報紙、英語報刊等課外讀本,豐富學生英語認知,最重要是貼近學生現實生活的英語材料可以調動需要學生參與英語學習積極性,學生在閱讀中積累英語知識且體驗與感悟英語應用價值,深化學生英語體驗。例如教師為學生布置完英語閱讀任務后就可讓學生體驗哪些單詞是高頻詞匯,讓學生摘錄部分有價值的話題并在學生之間討論,增強學生運用英語表達欲望。
四、結語
總而言之,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應用體驗教學符合素質教育提出的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符合高中階段學生英語心理特征,更能引導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展現個性。高中英語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關注學生個體差異和學習水平,妥善處理預設和生成問題,使體驗教學更具有開放性和動態性。更要善于運用英語教材,結合學生實際情況為其創設生動體驗情境,加深學生對所學英語知識理解和記憶,更好地將知識應用中現實生活當中,真正實現預期英語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賴麗麗.體驗式教學在高中英語閱讀課中的應用——以Unit 3 A new dimension of life教學為例[J].英語教師,2017,17(21):123-127.
[2]周常菁.基于體驗式教學法的高中英語教學[J].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2017(6).
[3]饒衡山.體驗式教學在高中英語寫作教學中的應用[J].中學生英語,2017(18):3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