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俊
【摘 要】
目的:探討分析艾滋病職業暴露的特點,提高醫護人員自身防護意識,掌握預防與處理方法。方法:回顧性分析發生艾滋病職業暴露的相關臨床資料,總結職業暴露的途徑及相關應對措施,對措施落實情況進行隨訪監測。結果:加強對暴露源的嚴格管理,強化職業暴露發生后的處理措施,能夠有效降低暴露的發生率,控制HIV的二次傳播。結論:艾滋病職業暴露的預防與處理,對于控制HIV感染風險,阻斷HIV擴散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關鍵詞】 艾滋病;職業暴露;預防;處理
【中圖分類號】R192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21-010-02
艾滋病(AIDS)的醫學名稱為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是由于人體感染艾滋病毒(HIV)所導致,其傳播源為HIV感染者的血液、精液、體液等,傳播途徑包括:性交、母嬰傳播、輸血、注射或體表傷口等[1]。隨著艾滋病患者及HIV感染者就診人數的不斷增多,醫療機構相關從業人員與HIV接觸的概率也隨之增大,被感染的風險也同時提高。因此,如果控制和降低職業暴露風險成為醫護人員急需解決的一道難題。本次研究通過回顧性分析相關臨床資料,總結職業暴露的途徑及相關應對措施,以提高醫護人員自身防護意識及能力,現報道如下。
1 艾滋病職業暴露的概念
艾滋病職業暴露是指醫療機構相關從業人員在從事HIV感染者的診斷、治療、護理、預防、檢驗、管理等工作過程中,意外地被感染者的血液或體液污染了破損的皮膚,或者被受到病毒污染的針頭或者銳器刺破皮膚,導致可能被HIV病毒感染的情況。這些感染源包括:HIV感染者的血液、精液、心包液、胸腔液、腹腔液、腦脊液、陰道分泌物等,但不包括:汗液、淚液、唾液、尿液。
發生職業暴露的原因包括:
① 對于艾滋病職業暴露的危險性認識不足,對于艾滋病相關知識缺乏了解,自我防護意識淡薄。
② 沒有嚴格遵守相關操作規范,忽視普遍性防護原則,保護措施落實不到位。
2 艾滋病職業暴露的風險評估
2.1 暴露級別 發生職業暴露后立即啟動預防管理機制,由艾滋病防治專家對被暴露的嚴重程度進行風險評估。根據暴露源和暴露類型艾滋病職業暴露級別可分為3級[2],其暴露源均為血液或體液,或者是含有血液及體液的醫療器械及物品。
1級:暴露類型為暴露源污染了破損的皮膚或黏膜,暴露量小且暴露時間較短。
2級:暴露類型一為暴露源污染了破損的皮膚或黏膜,暴露量大且暴露時間較長;二是暴露源刺傷或割傷皮膚,但受損程度較輕。
3級:暴露類型為暴露源刺傷或割傷皮膚,但受損程度較重,有明顯的傷口且有血液流出。
2.2 暴露源級別 根據病毒載量分為3級[3]:
1級為輕度:HIV抗體(+)、滴度低、無臨床癥狀、CD4計數正常。
2級為重度:HIV抗體(+)、滴度高、有臨床癥狀、CD4計數低。
3級為暴露源情況不明:無法確定其為HIV抗體(+)。
3 艾滋病職業暴露的預防
3.1 預防措施
1.嚴格遵守相關操作規范,堅決執行普遍性防護原則,貫徹落實保護措施,在進行操作前后必須用流動清水洗手并消毒,操作時必須佩戴手套、、鞋套、口罩和防護眼鏡,穿著具有防滲透性能的防護服,在有可能接觸到大量血液或體液時,應當佩戴雙層手套。
2.操作完成后,將所使用過的手套、口罩、鞋套、眼鏡、衣服等物品,及醫療器械統一進行集中銷毀。
3.2 預防性用藥
1.根據職業暴露評估后的暴露級別和暴露源病毒載量對發生職業暴露者進行預防性用藥,所用藥物應當統一來自HIV職業暴露預防性防治藥品儲備庫,在艾滋病防治專家的指導下進行用藥。用藥方式包括基本用藥和強化用藥2種方式。基礎用藥一般給予2種抗逆轉錄酶抑制劑,強化用藥是給予抗逆轉錄酶抑制劑的基礎上增加1種蛋白酶抑制劑,對于暴露源情況不明者可以按照基礎用藥方式給藥。
2.預防用藥時間越早越好,盡可能在暴露發生后1—4h內用藥,即使超過4h也應按照給藥程度立即用藥。
3.連續用藥28d,如果無明顯毒副作用不得隨意中斷[4]。
4 艾滋病職業暴露的處理辦法
發生暴露后立即用肥皂液和流動的清水反復沖洗傷口和黏膜,同時輕輕按壓傷口邊緣,擠出損傷處血液,但嚴禁過度揉擠傷口,傷口沖洗完畢后使用消毒液進行消毒并包扎。眼睛發生暴露后立即用生理鹽水沖洗10min,但嚴禁揉擦眼睛。按照預防性用藥程序給予藥物預防。
5 艾滋病職業暴露的管理
5.1 監測與跟蹤 所有被暴露者無論用藥與否均應接受常規醫學咨詢和追蹤檢測,職業暴露發生后應當立即采集被暴露者的血樣進行HIV抗體檢測,以確定是否存在病毒感染,以排除存在既往HIV感染。即使檢測結果呈陰性,也應堅持在暴露發生后的第3周、第3個月、第6個月和第12個月時分別采集血樣進行抗體檢測[5]。如果職業暴露后12個月抗體檢測結果呈陰性,則可排除HIV感染的可能性。在追蹤檢測期間應當對被暴露者采取相應的管理干預措施,降低HIV擴散傳播的風險。
5.2 登記與報告 建立嚴格的滋病職業暴露登記管理制度,詳細記錄暴露發生的時間、地點、經過、暴露方式、受損傷具體部位、受傷程度、暴露源種類和級別、病毒載量水平、處理方式及處理過程等情況,并詳細記錄預防性用藥的種類、首次用藥時間、用藥程序、用藥后的毒副作用發生情況。對于所發生的一級暴露詳情在進行緊急處理后立即向本單位相關管理部門進行書面報告備案;對于所發生的二級以上暴露詳情在進行緊急處理后立即向本單位相關管理部門進行書面報告備案,由管理部門立即組織專家趕赴現場對后續處理和預防用藥等進行具體指導,同時向所在地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報告,并登記備案,同時應當做好對于被暴露者的相關保密工作。
6 結論
艾滋病職業暴露具有不可避免性,在有效的HIV預防疫苗問世之前,應當加強對于暴露的嚴格管理,提高醫療機構從業人員的自我防范保護意識,堅決貫徹落實嚴格遵守普遍性防護原則及相關操作規范,有效降低艾滋病職業暴露風險和發生率。
參考文獻
[1] 王燕婷,嚴莉萌.上海市醫務人員艾滋病職業暴露防護認知現狀[J].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2018,29(2):126-129.
[2] 瞿曉林,楊躍,尹躍兵,等.湖南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醫學生艾滋病職業暴露防護認知調查[J].實用預防醫學,2018,25(2):227-231.
[3] 吳鋒耀,董文逸,韋彩云,等.艾滋病高發地區傳染病醫院醫護人員職業衛生防護體系建設[J].中國護理管理,2018,18(2):150-153.
[4] 張璐平,韓躍紅.艾滋病非職業暴露預防用藥的倫理研究[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7,30(12):1455-1459.
[5] 覃雄林,李曉華,覃春偉.貴港市不同崗位警察艾滋病職業暴露相關知識、態度、行為及其影響因素[J].職業與健康,2015,31(7):903-905+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