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巖?楊澤倫?王柳
摘要:古琴文化自古以來便是中國傳統文化范疇中的藝術珍寶。而當代既是古琴發展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本文在煙臺現有古琴傳承人訪談的基礎上,探討了古琴的文化底蘊和在當代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及機遇,嘗試性提出展望,重拾大眾對古琴文化的熱情。
關鍵詞:古琴文化發展
一、古琴的文化內涵
古琴,被歷代華夏墨客賦予了深厚的文化內涵。煙臺古琴協會理事唐雁鳴先生提到:“《道德經》里有兩字很難理解——精進。彈琴的過程就是精進的一種體現。”先生開始接觸古琴時堅持長時間練習,直至指法嫻熟,曲從心出。
古琴的聲音是內斂的,給人恬淡的感覺,彈奏一下會在韻動中延續很長時間。從古琴的外形上看,上圓下平,天圓地方。而琴上共13個徽,代表12個月加四年一閏。理論上長三尺六寸五,對應一年365天。琴額斜向下低暗示做人要謙虛,古琴自身把傳統文化的內涵表現的淋漓盡致。就像武漢音樂學院教授丁成云說的那樣,古琴一旦脫離文化,就成為抽象的象征。
二、古琴的歷史與現狀
(一)古琴的歷史
最早的時候,古琴作為禮器多用于祭祀,以其悠長的韻聲震撼人的心靈。古琴按照文字記載和實物證明,距今已有3600年的歷史,可追溯到先秦以前。東漢時琴型確定,此后文人不僅彈奏,而且創造大量琴曲編譯成書。宋朝出現了明確的流派傳承,官方甚至設局制琴,達到好琴頂峰。明清時期,隨著印刷技術的發展,琴譜得到廣泛流傳。這一時期在演奏上受民間音樂的影響,古琴技巧有了杰出的發展,尤其是左手技巧的翻新。
近代由于戰亂和社會變遷,古琴被當作舊文化而備受冷落。
(二)存在的問題
1.“技”“藝”學習難度高,大眾推廣受限
古琴本身的風格屬于幽靜、恬靜等靜態美學,并且蘊含哲學思想,同時也需要演奏者深入感悟,要有極高的心性才能駕馭。唐先生強調,古琴要求琴者自身要按照中正平和的心態去彈琴,靜能養人,善琴者壽。但這一點在現在日益浮躁和快節奏的社會中表現的愈發困難,以至于形成“技”“藝”全失的局面。
唐先生也表示擔憂:“古琴本來就是一個小眾文化,要想有韻味,首先套具備一定文化內涵,基本素質要高,而現在古琴學習的門檻過于低。”
2.資料整理不足,珍貴資源缺失
由于受戰爭、社會變革以及政治運動的一些影響,古琴藝術幾乎瀕臨滅絕。現在,雖然處于發展的大好時期,但是對于古譜的整理、保護、收集工作并沒有完全到位,古琴學習者近十年表現出重表演輕理論的現象,對整理工作漠不關心,只是一味的追求表演的訓練,而忽視了理論發展。
(三)面臨的機遇
1.國家政策支持
國家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提出“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十六字方針,使得古琴藝術在保護和發展上有了很大的成果。2006年古琴數據庫項目正式成立啟動,這將中國傳統音樂的研究與保護與現代信息技術相結合,并在新生產業的條件下推動了中國傳統音樂的發展。國家現階段在保護繼承人方面進行了很多強有力的措施,并且積極培養古琴接班人。
2.途徑多樣化為傳播提供便利
互聯網的普及為古琴的傳承帶來了新的機遇,傳播途徑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琴人可以通過網絡切磋技藝,也為大眾了解學習古琴提供了途徑。
隨著社會“古琴熱”的不斷升溫,影視作品也為古琴藝術的大眾傳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許多最流行的文化作品都出現了古琴的身影,例如電影《孔子》、《赤壁》,電視劇《甄嬛傳》,在烘托氛圍之余也讓大眾對古琴留下深刻印象。
三、對策及發展前景展望
首先,利用高校拓展傳播途徑。據不完全統計,煙臺共有30多所高校及科研機構。而高校歷來是古琴傳播的重要營地,加強對古琴文化的宣傳力度,在更多的高校建立大學生古琴社團,組織參加古琴講座、開展關于古琴的答題競賽活動,開設《古琴作品賞析》等校公選課程,舉行高校古琴論壇,以更好地傳播古琴文化。其次,加強琴派間的聯系,建立弘揚體系。目前全國范圍內流派林立眾多,但整體上還處于分散的狀態,各派別間的交流溝通僅僅局限在切磋琴藝方面,可考慮由政府部門組織一些大型活動,如全省市范圍內的古琴比賽、大型的古琴音樂會。動員更多的學校參加古琴活動,加強學校之間的友誼與合作,不僅有利于各學校的改進,而且還可以匯集各種各樣的古琴兵力分散在民間,形成合力。最后要注重古琴、琴譜的保護。古琴和減字譜作為有千年歷史的傳統瑰寶,其存在形態是獨一無二、無可替代的。唐先生對此深有感概:“古琴在文革時期受到了這么嚴重的沖擊,它為什么還能保留到今天?因為總有一幫人站在前面,不單單有保護的意識,甚至用生命去踐行,才使得傳承沒有中斷。”除博物館和古琴愛好者的私人收藏外,非專業人士在見到古琴時更要把不可肆意損壞的意識植根心中。
古琴藝術發展的關鍵,不應該僅僅是如何“大眾化”,還要考慮如何“化大眾”。我們既不能為了迎合大眾把古琴變得平庸化,也不能被動等待大眾欣賞能力的提升來接受古琴藝術,而要主動發揮古琴的社會功能。我們不能把古琴局限于供人觀賞的博物館櫥窗內,更不能僅僅把它當作為古代祭祀所用的禮器,我們更愿意稱它為一種文化,一種蘊含著中國傳統思想內涵和底蘊的文化。在弘揚古琴文化這條路上,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參考文獻:
[1]黃國榮.淺談我國古琴藝術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原因[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32 (08):236-237.
[2]施詠.南京古琴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現狀的調查與思考[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2011 (02):49-58+177.
作者簡介:王巖(1999.01.06)女,漢族,山東臨沂,本科學歷,求學于中國農業大學公共事業管理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