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梅?楊加猛
摘要:版權保護是鼓勵創新的動力,是規范競爭秩序的主導機制,基于區塊鏈技術的數字版權保護因其前沿性、創新性、可持續研究性等特點尤其受到大家的關注,本文以紙貴科技為例,探討利用區塊鏈技術進行數字作品版權保護的經濟優勢、效率優勢和信任優勢,以及面臨的技術安全、行業標準、意識培養、利益協調方面的挑戰。分析我國的“區塊鏈+版權”行業的運營模式和創意優勢,以及其面臨的專業人才不足、缺乏核心技術、版權保護不受重視等困境,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針對性的建議。希望通過以上研究,能促進區塊鏈技術在我國版權保護中的科學應用。
關鍵詞:區塊鏈;數字版權;版權保護
1引言
自互聯網技術進入人們的生活,信息的傳遞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隨著中國網民普及率的逐年增加,互聯網技術和用戶規模的發展也促進了藝術文化播方式的改革,文字、圖片、音頻等多種形式的作品通過各種平臺展現在大眾眼前,然而數字作品具有易復制性、低成本性的特點,加之網絡用戶版權意識不強,付費意愿不高,發布在各個網絡平臺上的作品容易被搬運至盜版網絡,被不法分子利用以謀取不義之財,傳統的版權管理模式難以有效管理當下的版權市場[1][2]。
區塊鏈[3][4]最初由中本聰(2009)在《比特幣:一種點對點電子現金》一文中提出,是一種脫胎于比特幣的分布式記賬本,具有去中心化、開放自治性、信息不可篡改性、匿名保密性的特點。利用區塊鏈的密碼學原理、非對稱加密技術、共識機制設計一套版權保護方案是目前出版業從業人員期待的解決數據作品盜版問題的方案之一[5]。DCI碼已經逐漸被納入數字版權認證體系,結合區塊鏈,為發表在網絡上的作品“加戳”,作為有效的確權證明,去中心化的特點有助于降低確權成本,基于比特幣的區塊鏈每十分鐘生成一個新的區塊,每秒完成7筆交易,而傳統的紙質版權登記,經過繁瑣的填表、蓋章、初審、復審,總耗時長達一個月。基于區塊鏈的智能合約能在交易各方滿足條件時自動生成并執行合約,除了可以節省版權登記的時間,在作品的版權轉讓、價值轉化中也可以發揮相當大的作用。基于上述推論,借力區塊鏈技術有望解決版權保護中“確權”“維權”“用權”等問題[6][7]。
2案例研究—以紙貴科技為例
2.1企業基本概況
紙貴科技是一家于2016年7月在西安成立的一家具有全球化布局和國際化視野的區塊鏈行業解決方案服務商,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聯盟鏈底層、環境搭建與運維、智能合約與應用開發、跨鏈協議、公開BaaS服務和面向行業的SDK。在公司成立初期,邀請賈平凹等知名作家進行版權登記,使網絡版權保護引起關注,在潛在用戶——原創作者中樹立了品牌概念,同時培養了市場認知。紙貴科技早期的業務以版權服務為核心,用戶注冊賬戶后可以上傳作品進行免費的區塊鏈版權登記,經過審核后可獲取相應證書,證書包含了時間戳、區塊鏈存證ID(Hash值),作品信息、存證信息、原信息經過不可逆數學變換后得到的MD5碼。并且紙貴可以對登記的作品進行侵權檢測服務,并通過插件實現自動存證,減少了維權時搜集證據的麻煩,同時,與知名的律師事務所合作,提供免費咨詢服務,承接委托維權業務,降低版權擁有方的維權成本。
a
b
圖1 紙貴科技確權與維權過程
在版權保護體系建設具有一定規模后,紙貴科技探索新的版圖,進行業務擴展。對接了喜馬拉雅、西部文學、寒武紀年等三十多個合作平臺,一方面為這些平臺上的作品提供版權保護,鼓勵創作者及時進行版權登記,幫助版權人養成確權習慣,促進良好的創作生態環境;另一方面與合作方共同搭建IP資產交易平臺,由專業星探團隊篩選優質IP,提供專屬定制的孵化方案,全程跟蹤,實現作品零收益的突破,重塑版權價值,實現IP價值最大化,解決了利益協調的問題。
2.2企業的劣勢與風險分析
(1)專業性不足。就紙貴科技而言,盡管自公司成立以來收錄版權數據500萬,登記量超 30萬,相較于同類公司在用戶基礎上明顯的優勢,但在版權保護的專業性上也存在不足。相關資料顯示,公司創始人唐凌出身英語專業,在創業方面具有一定成績,公司監事職業背景屬于金融領域,其他高層則是區塊鏈技術方面的專業人才,作為一家在宣傳中不斷強調“版權守護者”身份的公司,公司高層缺乏具有豐富版權保護經驗或相關行業的人員。目前“區塊鏈+版權”行業仍在起步階段,同時具有兩方面專業技能人才大量缺乏,區塊鏈技術可以作為單獨的學科,從業者多數是具有相關專業背景如密碼學或計算機的人員自學,沒有規模化、系統化培養方案,導致了技術人才的缺乏。而從事版權保護的相關人員對區塊鏈技術的認識缺乏深度,對區塊鏈技術的發展缺乏長久關注,對技術的更新換代難以充分理解。
(2)資金轉化率不高。紙貴科技成立未滿兩周年,已經融資上千萬,是鮮有的優秀創業項目,但本應為投資方取得回報的版權孵化卻進行得不如人意。在計劃中通過專業的星探團隊選取優質的IP,通過定制化的孵化發揮最大價值,使IP的需求方和提供方獲得雙贏。目前而言IP孵化并未取得預期的收益,投資回報率與方案期待值不符。探究原因,一是合作的IP提供方水平不足,未能創作優質的IP;二是星探團隊對市場調查不充分,未能準確把握市場需求;三是孵化方式單一,多維孵化仍停留于計劃書,影視化幾乎成為各類IP孵化的必經之路,但在資本主導市場的影視圈,沒有專業團隊策劃制作宣發,好作品也難以呈現給多數觀眾。
(3)模式易復制。目前紙貴仍未進入盈利階段,憑借先發與宣傳優勢在數字版權登記與區塊鏈產業都占據了一席之地。紙貴科技在版權保護方面是借助以太坊區塊鏈進行生成帶有雙時間戳、區塊鏈存證ID、作品名稱、作者姓名、存證平臺和作品唯一MD5碼的存證證書,與版權局和公證處進行合作制作頒發紙質證書。與合作方如IP創作者、星探團隊、IP孵化方等進行對接形成IP交易中心,對IP進行孵化。一旦后期有公司通過“燒錢戰”與之搶占市場,以紙貴科技的資金力量恐難以支撐。
3基于區塊鏈技術的數字版權保護的改進建議
本章內容主要是針對上一章中分析的版權技術應用于區塊鏈的存在技術、市場、利益等問題,以及由應用案例得到的啟示,結合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從版權市場、復合人才、模式與技術角度,提出改進意見,為我國的“區塊鏈+版權”行業的發展提供參考。
(1)鞏固市場地位。版權保護是紙貴的初始業務,創始人多次提及深耕文化產業重塑版權價值,說明版權市場是紙貴科技的底盤,初心不變,方得始終。在經濟可行的情況下,應多加探索版權保護的新模式,根據用戶需求對確權進行分類登記,對維權提供有力支持。對于自由創作者,可以為其提供免費版權登記服務,鼓勵大家用時間戳作為確權證明。對創作者而言,同時提供具有傳統保護的法律效用和新興登記的便利明晰的服務,是上了雙保險,減少了版權登記的手續和顧慮,給有需求的用戶提供了不同的方案,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進行選擇。對于傳統版權登記服務部門而言,一方面與紙貴科技等“區塊鏈+版權”公司合作,在自身原有體系中引入新興技術也是符合時代需求和改革需要;另一方面,這些互聯網公司在其中承擔中間服務機構,對申請材料進行初步審核與整理,也減輕了傳統登記部門的管理成本,減少了由于申請人專業性不足、材料缺乏而返工的概率,從接受申請的環節提升了工作效率。
(2)版權市場擴張。目前版權行業的影響也仍限制于專業領域內,大眾對相關的法律與知識并不了解。與具有知名度的媒體與交易方合作,進一步提升知名度,培養市場認同。在平臺對接方面,紙貴版權目前的合作方一定程度上影響力有限。相較競爭對手維權騎士對接的知乎面向全國網絡用戶,站長之家網站排行榜中社交網站位列第一,紙貴版權對接的西部文學網輻射范圍以中西部地區為主,站長之家暫未收錄。合作方的影響力也影響著自己的市場開拓,積極爭取和具有行業影響力的平臺合作,以提高自己在版權市場的影響力。
目前,紙貴科技的孵化主要是文字作品向網絡劇與微電影的孵化,孵化方式還比較單一。作品孵化時,主題、質量、宣發都要考慮,在發展初期,缺乏用戶基礎的條件下,要集中力量打造一部具有好口碑的代表作,使潛在客戶認可該孵化模式與平臺實力。在該孵化模式能帶來經濟效益后,嘗試文字、音頻、視頻之間的相互轉化,在不同平臺,以不同的方式呈獻給用戶,多線路孵化。
(3)人才培養、吸納。公司的長遠發展離不開人才的有效遣用,紙貴版權需要拓寬引才渠道。區塊鏈相關企業要加強與高校的合作,產、學、研的結合能促進各方的快速發展。另外,公司的長遠發展離不開人才的有效遣用,紙貴版權需要拓寬引才渠道,首先要吸納專業的版權保護領頭羊,為版權保護板塊做出正確的指引和規劃,保持在該領域領先同類公司。其次,對接業務能力過硬的版權保護律師,代理用戶的維權請求,一方面能夠在公眾號中為關注用戶提供相關法律問題解答,顯示公司的專業性;另一方面,版權糾紛的案件對律師的業務水平要求較高,對侵權證據的搜集分析,對過往案例的研究,對新時代傳播機制的了解都是維權過程中的必要任務。
(4)模式優化。模式的優化主要目的是防范同行模仿,保持獨家優勢。可以從政策角度與搭建方式上進行優化處理。首先要突出技術特征,深入調動技術的力量,將區塊鏈技術特征融入自己特有的IP孵化鏈中,為該商業模式申請專利,依法維護自己權利,對模仿經營模式的企業可以進行責任追究并要求賠償;其次是加強模塊聯系,目前國內“區塊鏈+版權”更多體現在確權這一過程,在用權與維權上各自形成另一個模塊,模塊之間的狀態較為割裂。加強數據之間的關聯,版權交易的信息調用確權的記錄,維權時以區塊鏈上的確權與交易信息為證據,維權結果加載到作品的相關信息,形成系統的、可查詢的交易賬本。
(5)技術創新。在制定公司的戰略部署之余,技術水平的提升也絕不能落下。現階段面對技術挑戰如三角困境,人都們都是采取回避的態度,還沒有真正完善的解決方案。沒有完美的技術,但技術可以不斷改進,不同行業需要不同的技術特征,對于版權登記而言,并不需要完全去中心化,可以適當降低這方面的需求,搭建弱中心化的區塊鏈網絡,但要致力于提高交易速度與侵權檢測能力。
參考文獻:
[1] 陳一稀.區塊鏈技術的“不可能三角”及需要注意的問題研究[J].浙江金融, 2016(02):17-20+66.
[2] 殷月紅.境外數字版權保護技術研究現狀可視化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 2014, 34(06):133-137.
[3] 袁勇,王飛躍.區塊鏈技術發展現狀與展望[J].自動化學報,2016,42(04):481-494.
[4] 張濱.區塊鏈安全風險研究[J].電信工程技術與標準化,2017,30(11):1-5.
[5] 吳健,高力,朱靜寧.基于區塊鏈技術的數字版權保護[J].廣播電視信息, 2016(07):60-62.
[6] 周榮庭,馬可敬,鄭彬.在線數字化作品著作權集體管理平臺構想[J].科技與出版, 2009, (11):38-41.
[7] 趙豐,周圍.基于區塊鏈技術保護數字版權問題探析[J].科技與法律,2017(01):59-70.
作者簡介:陳紅梅(1995-)女,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管理科學與工程、資源與經濟管理研究。
通訊作者:楊加猛